王力为什么能跻身“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提起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是个不能被忽略的名字。

1900年8月10日,王力先生出生于偏远的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因为家境贫困,王力只读了几年小学。然而出于对读书的热爱,他在辍学后依旧坚持半工半读,到处借书看,十几年间他读了14箱书。1924年秋,在亲友的资助下,王力远赴上海求学,两年后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在清华,王力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大师们博学明辨、务实求新的为学精神,给了王力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他的学术道路指明了方向。

1927年,在赵元任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资助下,王力又赴法国留学,主攻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4年后,王力获博士学位,载誉回国。

回国后的王力开始了在各所名牌大学任教的生涯。直到他1986年辞世,54年间始终没有离开高教讲席,期间还撰写了50多种专著,近30种译著,200多篇论文,总字数约1200万,都是用毛笔,以蝇头小楷,一笔划写就的。

王力为什么能跻身“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汉语音韵方面的巨大成就

众所周知,王力是一位世界公认的语言学家,尤其是在汉语音韵研究方面成就颇丰。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中国音韵学》,后来改名为《汉语音韵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音学原理,全面、系统地整理介绍汉语音韵知识的教科书。

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时,都要划分一句话的主语谓语宾语,其实这一概念就是王力提出来的。早在40年代,王力便提出了根据谓语性质划分汉语句子,分别是以名词为谓词的判断句、以形容词为谓词的描写句、以动词为谓词的叙述句三种类型。

对于古代汉语,王力同样有着非同凡响的修为。他指出:现代四声,是从古代四声演化而来。所谓新声韵,无非是把平水韵中平仄未发生音变的通用字完全继承下来,把平仄发生变化的音变字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更正。其目的,是为了“音随时变,恪守格律”。

因此,古代四声与现代四声,是母子传承关系,并非绝后断代关系。只要不使用音变字,古今诗作平仄完全吻合。如王之换《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一例。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旅夜书怀》,白居易《秋雨夜眠》,欧阳修《又行次作》,杨万里《赴文德殿听麻仍拜表》等知名律诗,也均与今声今韵平仄相同。

古今平仄,既有血脉相传,又有基因转换。王力认为,无论是新诗还是旧诗,就汉语来说,有了字音就不可能没有平仄,单音词多了也很容易形成整齐的对仗。

平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汉语里的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仄声和平声相对立,换句话说,仄声就是上、去、入三声的总名。假定一句诗的第一第二字是平声,那么,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仄声;如果第一第二字都是仄声,第三第四字就应该都是平声。这就是平仄的规矩。

关于这个规矩,王力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上、去、入三声合成一类仄声,而平声自成一类?第二,为什么平仄递用可以构成诗的节奏?

关于第一个问题,王力解释:声调自然是以音高为主要的特征,但是长短和升降也有关系。依中古声调的情形看来,上古的声调大约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最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极小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小部分是平声变来的。等到平、入两声演化为平、上、去、入四声这个过程完成了的时候,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三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这样,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了。

“平”字指的是不升不降,“仄”字指的是不平,也就是或升或降。因此,平仄递用也就是长短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

关于第二个问题,王力解释:和长短递用是有密切关系的。英语的诗有所谓轻重律和重轻律。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自然以轻重递用为诗的节奏。如果像希腊语和拉丁语,以长短音为要素的,诗歌就不讲究轻重律或重轻律,反而讲究短长律或长短律了。由此看来,汉语近体诗中的“仄仄平平”乃是一种短长律,“平平仄仄”乃是一种长短律。

王力为什么能跻身“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龙虫并雕的散文写作风格

王力所作散文不多,其精华都收录在《龙虫并雕斋琐碎语》里。什么是“龙虫并雕”呢?王力解释道:“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即两样都干。”因此,王力的散文既有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作品,也有琐碎生活,嬉笑怒骂的作品。无论是雕龙还是雕虫,都体现了王力的幽默和乐观。

王力的散文大多都是在战时写就的。当时物资贫乏,物价飞涨,王力的薪水无法满足家庭开支,只能典当衣物来维持生活。对此他调侃道:“我们很乐观,明年的薪水定比今年增加;明年如果肯把这一支相依为命的派克自来水笔割爱,获利一定在百倍之上!”迫于生活的艰难,他和夫人都干起了副业,一个伏案书写,一个低头织衣,没有电灯,就点菜油灯,对此,王力自嘲道:电灯哪里比得上菜油灯有诗意呢?

艰难的生活没有压倒王力的正能量,他不仅自我激励,还不忘鼓励同样身处困境中的读者。他在文章里从日常小事中引申出去,上升至民族大义,比如《辣椒》一文,他从日常的吃辣习惯引申到湖南人因爱辣椒而喜欢革命,借此号召读者要不屈服、不妥协;又如《拍照》一文,结尾处畅想了拍摄抗战胜利军队凯旋的场景,借以让民众增强必胜的信心。

这些充满信心和勇气的文章在那个年代鼓舞了多少人的斗志,然而王力却自谦地将写散文比作“雕虫”。虽是自谦,但也有批判。然而王力的批判是温柔的,含蓄的,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常常从衣食住行等寻常话题上升到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再幽默而婉转地对黑暗现实进行批判。

比如在《领薪水》《闲》等文章中,他讽刺贪污腐败的现象:“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你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在《开会》等抨击了某些政治虚伪现象:“最有趣的是几千几万人的大会,许多人还没有听清楚主席说些什么,只听得一阵欢呼,一阵拍掌,于是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欢呼拍掌起来。”在这些文章里,王力生动地描绘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却不直来直去地批判,而是让读者在笑声里领会到嘲讽的意味。

对于普通群众的劣根性,王力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比如在《请客》一文中,他分析了中国人为什么爱请客的原因。他认为,请客的习惯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根本原因是人们爱占小便宜:“不花钱可以白坐车,白吃饭,白看戏。”他不说教,只表达一种认识,叫人在会心一笑之余进行深刻的反思。

王力为什么能跻身“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读书写信都有讲究

杜少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理非常深刻。好文章读多了,掌握了语言的韵律,写的时候再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融汇其中,加上适当的修饰,自然就写出了文理通顺的文章。写文章如此,写信也是如此。读王力的短文《谈谈写信》会发现,原来在我们自认为非常“正常”的交流过程中,却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结果就是造成双方沟通的障碍,却又搞不明白问颢究竟出在哪里。这就大大影响了我们交流的效果。”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很少写信,但很多正式事务还是需要写电子邮件的。别小看了这小小的一封电子邮件,那可是能透露许多信息的,有时候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人生态度。

王力认为,写信首先要注意称呼,也不要说废话,最好开门见山,内容方面也没有什么秘诀,顺着自然就是了。写信就是谈话,由于对话人相隔太远,没法子面谈。如果我们写信仍照日常说话一样,不装模作样,不改变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就不会出毛病。有的青年人写信喜欢堆砌辞藻,那也不好。写信应该朴实无华,唯有家人父子的谈话最能感动人,堆砌辞藻反而显得不亲切,不诚恳。何况青年人往往语文素养不够,堆明辞藻往往用词不当,弄巧成拙。

另外,写信时一定要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否则不够礼貌。最后的署名也一定要字迹工整,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说到读书,王力《谈谈怎样读书》一文中,介绍了自已的读书观和经验。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外古今的书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然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地读书,或者读到一本坏书,那就是浪费时间,还接受写错误的东西。所以,王力大声疾呼:“必须选好的书读,不好的就不读;必须选有用的书读,无用的就不读。”

那么,怎样读书才是正确的方法呢?首先要由博返约。博就是所读之书面要广,约就是在广读好书和有用之书的基础上求专求精。简而言之,即博大精深。有点像“金字塔”,基础必须广博,塔尖才能因有扎实的基础而牢固。王力说:“我们研究门学问,不能说限定在那一门学问里的书我才念,别的书我就不念。你如果不读别的书,只陷于你搞的那一门的书里边,一定念不好,因为你的知识面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

其次要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含有两层意思。王力先生认为,第一层意思是:“前人写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发挥了,我们读这种书,古人的书也包括在里边了。”第二层意思是: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前人的学说或提出的观点已被新的学说和观点所替代,并被实践验证前人的学说和观点已过时,或片面、需要修正,那我们就不必再去旧调重弹,钻故纸堆,前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去粗存精,推陈出新上。

总而言之,王力之所以被称作“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皆是因为其在汉语文化方面的造诣,想要读懂王力的书不容易,可是一旦读进去了,就会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王力的一些标志性的代表作品,都收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里,无论是古诗词的赏析,还是散文的深刻认识,亦或是读书写文方面的教诲,都体现在其中,带你领略汉语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