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迷迭香Love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写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宋指的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在中国历史可称作一个开明、有作为的皇帝。因而毛泽东把他与极负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

宋太祖在位十七年。十七年间,他通过战争消灭了大多数割据政权,基本上结束了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北宋局部统一的基础,又重建了中央集权统治。这是宋太祖重要的历史功绩。


除了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和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外,宋太祖作为一个“创业垂统之君”,还为北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如减刑罚,兴学校,重文官、轻武将,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之人。

宋太祖虽为一武将,但喜欢和看重文人。北宋时期,是文官权重一时的时代,宋太祖沿袭了唐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因为科举考试是产生文官的途径,而宋朝又是一个重用文官的朝代,所以,宋太祖对录取进士一事非常重视。他亲自举行殿试,录取进士。那些经过殿试录取的进土,就成了“天子门生”。


皇帝是他们的主考官,因而所有中了进土的人都成了皇帝的门生。宋太祖看重文官,赏识知识分子,因而,他规定了“不杀士大夫”一项法。宋太祖在世时任用的重臣是宰相赵普。赵普虽善于举荐贤能,但他又嫉贤奶能。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叙述了赵普陷害枢密直学士冯璇、绫绵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一事。照普为什么要用不光彩的手段(给三个人扣了个“贪赃枉法”之罪)治这三个人于死地呢?实质原因就是妒忌他们的才能。拿枢密直学土、右谏议大夫冯瓒为例。冯瓒招来的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宋太祖曾在不少场合夸耀过冯瓒有才,是当代罕见的奇土,表示要重用冯瓒。


这话被赵普听了很不是滋味。如果冯瓒是古今罕见的奇才,岂不是说他赵普才能远逊于冯瓒吗?将来冯瓒上去了,哪还有我赵普之位。于是,赵普出于妒能之心,先想办法将冯弄到梓州去做官。后来又要了些花招,给冯瓒定了个不小的罪名(“贪赃枉法”罪),按此罪该当处极刑(另外两个人李美、李楫与冯瓒情况差不多)。

但宋太祖坚持不杀冯瓒。因惜其オ,也因宋太祖颁布过“不杀士大夫”的法令,最后,将三个人流放到了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岛。并且,规定每逢有什么大事庆典,都不得赦免。实质上与判处了死刑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毛泽东在看了这段历史记载后,提笔批下了“说不杀士大夫,伪也。毛泽东在这里指出的是,既然制定了“不杀士大夫”的政策,那么,就该坚决执行此策,而对冯瓒等三人的处罚,看上去是没杀三人,而实质上“流沙门岛,逢恩不还”本身,已经是让其只有死路一条了。


试想,作为一介文弱书生,流放荒岛过活,才能不被用,书也无得读,还得与周遭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这与判了死刑又有什么两样。因而,毛泽东认为,这实在是过于虚伪了。


鄜延路节度使李


历代帝王中,赵匡胤的为人底线最高、做事最留余地,而自身也无过多欲望,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确实最具普世价值观。

一、能不杀人,尽量不杀;能讲道理,尽量讲理

赵匡胤本是后周高级将领,机缘巧合之下,他"被"黄袍加身,当上皇帝。我们不能否认,赵匡胤对黄袍一事是乐见其成的,甚至可能有私底下的操作,所以后世讥讽他欺负孤儿寡母而得位。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当时后周所处局势,北汉、后蜀、南唐、南汉等政权环伺四周,还有契丹不时搅合,这样的局势下,一个七岁小儿,加上一个年轻寡妇,能弹压得住?

黄袍加身不仅仅是赵匡胤的好友、下属们想立"拥龙之功",更重要的是,要保住国家的未来,以免落得与后蜀、南唐等国的下场

在诸国林立的情势下,赵匡胤能者居之,并不为过。

从陈桥驿回京都,赵匡胤再三嘱咐手下将领,对待后周的宗室、大臣都要以礼,不得侵犯。

《宋史》中记载,"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当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户,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这样的严令下,王彦昇却杀了当时的副都指挥使韩通满门,起因是韩通反抗。

赵匡胤当时没有过多惩罚王彦昇,但后来一直未曾重用,封赏功臣时也没有王彦昇的份,可见赵匡胤是一直记着他这份杀心的,非常不喜。

伐蜀时,主将王全斌肆意杀降,虽然取得了全盘胜利,将西川一举拿下,但事后其他副将曹彬、刘光义等人均封官进爵,反而主将王全斌不升反降,从此官途黯淡。

赵匡胤不仅对手下将领要求严格,不喜欢多造杀业,对待敌国俘虏,尤其是一国之君,也比较宽容,多数都是给予爵位、官职厚䘵。

南汉投降后,赵匡胤曾在宫中宴请刘鋹,并亲手给他倒酒,结果刘鋹因为在位时喜欢给臣下赐毒酒,经常毒死人,他害怕赵匡胤跟他一样的爱好,不敢喝酒。赵匡胤大笑,将倒的酒喝下,告诉刘鋹,自己光明正大,不屑干这种偷偷摸摸的勾当。

吴越王钱俶归顺后,大臣都劝赵匡胤将他留在京中,赵匡胤却放了钱俶,还给了他一个黄包袱,嘱咐他路上拆看。结果 ,钱俶一看,全是大臣劝说扣留他的奏折,这才明白宋祖的宽宏大量。

正因赵匡胤性情如此,才能留下杯酒释兵权的佳话,而不像众多开国君主一样,大杀功臣、亏待前朝宗室。

赵匡胤是一个杀人的武将,也是一个讲理的老大。

二、身为主君, 不摆架子,君权意识不强

赵匡胤武将出身,一身功业也是靠自己打拼,而不是简单靠家族荫庇的世家子弟。

于日常生活,赵匡胤比较简朴,不曾追求奢华享受,皇帝穿的衣服,也经常是多次浣洗,减少花费。

燕国公主曾用翠鸟的羽毛做衣服装饰,却被父亲教育,认为太过奢华。

后蜀被灭后,臣下送上一件七宝溺器,说是孟昶使用的,赵匡胤便感叹,夜壶都这么豪华,那他的吃饭家伙岂不是更奢侈?日子过成这样,难怪成了亡国之君。

赵匡胤不仅远离皇室的奢侈生活,同时,也并不执著于至高无上的君权。

赵匡胤当皇帝之后,没有急着给儿子、弟弟们封王,到他离世时也没有立太子,这才使得"斧声烛影"的传言甚嚣尘上,甚至连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都有记载。

不管后人如何猜测,赵匡胤对皇位继承的问题确实有所考虑,很可能确实有过让兄弟继承的想法。

有人说,兄终弟及这是杜太后的意愿,赵匡胤是被迫的,但宋朝立国后没两年,杜太后便即过世,一个死人的影响力,不可能持续十几年,更大的可能性,是赵匡胤自己的意愿。

如果赵匡胤本身是一个不太眷恋皇权的人,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他迟迟不立皇太子,最终使得皇权旁落到太宗一脉。

对比太祖、太宗两兄弟对待亲人的方式,明显可以看出,赵匡胤在位期间,兄弟们虽然没有封王,他的儿子同样没有封王,而兄弟们却握有实权,他几次亲征,赵光义都是作为东京留守,稳住后方。

赵光义在位时,将弟弟赵廷美封为齐王,侄子赵德昭也封王,德芳封官,还将自己和兄弟们的儿子都称为皇子,女儿都称为皇女,一视同仁之意。

但很快,太祖留下的两个儿子一自杀、一暴毙,死因蹊跷。

赵廷美在经历一个短暂的上升期后,很快被贬为郡王,那些非太宗一脉的皇子、皇女们也纷纷被废除称号,打回原形。

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过短短几年。

赵匡胤的宽容是真性情,而赵光义的大度却是精心掩饰的伪装。

赵匡胤大半辈子都是作为臣子,人到中年登上皇位,他的想法离皇帝模板仍有差距,应该说,他不是一个典型性皇帝,却是一个能做成大事的老大,无论是成为他的亲人、属下或对手,都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元二使安西


说宋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这是有所指吧?

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两个自由。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

身体的自由属于低阶段的,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目标,目前看来,要实现身体自由这个目标,任重道远。

精神的自由嘛,遥远的她。比共产主义理想还要遥远。

世界上不同的党派,国家,宗教,都在给我们老百姓画这两个自由的饼。为了将来我们大家有这两个自由,我们大家都在努力和牺牲。

说赵匡胤有普世价值观,过了。

赵匡胤是个封建军人,这职业杀人如麻。后来做了皇帝,这职业心狠手辣。

他所从事的两个职业,都是和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

赵匡胤是个优秀的军人,做皇帝也算做的很出色。军人和皇帝的角色做的越出色,说明赵匡胤同学离普世价值观越远。

赵匡胤同学,在普世价值观这里,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最具更无从说起了。


春暖花开003


我认为说法不全面,封建皇帝的思想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之上,宋太祖也不例外,好在他是一位开明英武的君主,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是从低层走上来的,因此比较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上台后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这绝不是普世价值观,这只是他为证明新政权合法性而采取的手段,举措而已!我的回答,希望能给你帮助。





见证的回忆


普世价值观,也就是倡导博爱、人权、平等的价值观。是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那么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有没有帝王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呢?

其实但凡做皇帝,基本上就不会存在这种价值观,因为最初的皇权是通过战争和杀戮夺来的,那么被杀戮者的下场,岂不就违背了普世价值观?

非要选出一位行为与普世价值观比较接近的皇帝,那么应该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所主张的一系列政策,对两宋的影响非常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行为是比较接近普世价值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普世价值观,因为任何政策,都有政治意图。

01赵匡胤倡导,刑不上大夫。

  • 文人的笔杆子是舆论导向。

自古以来,舆论导向在谁的手里呢?当然是在文人的手里。在清朝发明文字狱之前,基本上文人都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那么这种风气是从什么时候达到巅峰的呢?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文人的地位不断拔高,就造成了这种现象。

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寿春卖饼家饼薄小,世宗怒,执十余辈将诛之,宣祖固谏得释。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宋史》

文人手里有笔杆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很多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当时的百姓是没有是非观的,耳闻那些言论后,便自以为是获得了真理。

久而久之,文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显得颇为重要。也不乏出现苏轼这种乌台诗案。但是在两宋时期,文人基本上没有遭遇过这种悲惨的下场。

  • 赵匡胤必须要笼络文人。

赵匡胤主张刑不上大夫,意思很明确,只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中文臣的,就算是犯了罪,也不能用刑。

这一条规定对文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武将们自幼习武,所以身子骨都比较结实,他们真的不怕挨揍。可是文人不一样,他们自幼躲在家里读书,身体差得很,真的要对他们上大刑的话,基本上全都要死在牢里。

所以赵匡胤颁布这一规定以后,获得了天下文人们的热烈欢迎。得到了文人的支持,那就等于是得到了民心,因为民心是跟着文人的笔杆子走的,当时的百姓,哪有什么态度呢?

从这儿以后,整个两宋三百多年历史,文人始终操控着国家大权,地位比同等级的武将要高。所以这帮文人自然是要大力宣传赵匡胤如何普世,如何英明了。

02赵匡胤善待柴荣后人。

自从司马昭杀害曹魏皇帝曹芳以后,弑君篡位的行为基本上成为了一种传统。如果你想要推翻这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那么前朝留下来的皇帝,必然是要被杀掉的。

不仅是前朝的皇帝,但凡跟前朝有瓜葛的皇族,全部都会被杀得一干二净。比如说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他被称为皇帝收割机,一辈子杀了六七个皇帝。

  • 此后这种现状愈演愈烈:
  1. 隋文帝建国以前,还是北周权臣。他将北周皇帝宇文阐牢牢抓在手里,此后得到禅让,杨坚登基称帝,而宇文阐却莫名其妙就被杨坚给杀了,年仅9岁。
  2. 唐朝李渊建国之前,是以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天子,与江都的隋炀帝分庭抗礼。等到李渊得到天下以后,果断将杨侑给杀了,年仅15岁。
  3. 后梁朱温篡唐的时候,将唐昭宗给杀了,改立李柷为皇帝,也就是唐哀帝。等到禅让完成以后,朱温便果断将李柷给毒死了,年仅16岁。

这么来看,杀掉前朝皇帝,篡位登基这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那么赵匡胤有没有按照这种套路做事呢?很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

  • 赵匡胤与众不同:

他始终告诉大家,自己篡位登基,那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担当托孤重任。

可是他的手下人将他强行推上了皇位,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赵匡胤下令,一定要善待柴荣的后人。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并没有因为赵匡胤登基而被清算。

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瑰按剑厉声谓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宋史》

虽然20岁的时候柴宗训就死了,但是完全不影响赵匡胤善待柴家人。赵匡胤下令柴家子孙和赵家子孙一样都是皇族子嗣,而且柴氏子孙即使有罪,将来也不能施加刑罚。

柴家人犯了谋逆大罪只能赐死,不能送到菜市口杀头,更不能牵连族中其他无罪之人。从此柴家人便和赵宋王朝共荣辱了三百多年,从来没有断绝过。

03赵匡胤不杀有功之臣。

历史上困扰着很多皇帝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臣子手里有兵权。只要有兵权,那就具有了篡位的可能性。

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宋史》

很显然赵匡胤当然也担心这件事,因为他本人就是通过拥兵自重夺取来的皇位,所以他也担心自己的手下人犯同样的事情。

  1. 司马懿本是曹操的参谋,辅佐曹魏三代君主。可是因为他手里掌握了兵权,所以有了和皇权斗争的资格,最终司马家取代曹魏。
  2. 刘裕本是北府兵名将,平定桓玄之乱以后,成为功高盖主的功臣,虽然恢复了东晋王朝的版图,却也成为篡夺东晋王朝的罪魁祸首。
  3. 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三位南朝齐、梁、陈三国的建立者,每一个都是手握兵权的权臣夺取的皇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4. 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节度使,因为手握重兵,所以发动了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唐王朝走向了衰败,再也无可挽回。

基本上每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都是手握兵权的权臣篡位,赵匡胤当然心里非常慌张。历代皇帝建国以后,都会诛杀功臣,可是赵匡胤没有这么做。

他只是解除了手下人的兵权,并没有诛杀任何一个有功之臣。这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就冲这一点来说,赵匡胤的行为的确有点普世价值观的意思。

总结:政治手段和普世价值观,不可同日而语。

用普世价值观来衡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他们既然做了皇帝,也就是承认了世上的不平等。

既然知道这世上的不平等,那么所谓的博爱、人权和平等,就显得无比苍白。因为他们要做最高统治者,他们需要通过很多政治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为了笼络人心,他们的确会使用一些与普世观相近的政治手段,可是这不代表他们具有普世观。


江湖小晓生


我不能认同这个观念。

一、普世价值观是根源于西方文明而产生的价值观,用来衡量中国文明中人或事,本就不恰当

当你翻开普世价值观时,你会发现这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简单说是指: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等等。

普世价值包括这些但不仅限于这些。

所以你那西方的这些东西来衡量中国就往往失于偏颇了。

二、普世价值观本身也有争议,甚至西方搞双重标准。

普世价值观本身也有争议,争议之一便是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或内涵往往说说不清楚的。

传入中国后,对此也有很多争议。

以人权为例,西方会以“人权高于主权”发动战争,以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他文明的价值观甚至国家主权之上,所有有人批评西方封普世价值观不过是西方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中国的普世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基本的普世价值观,有一些和西方的相似。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样的话,多少含有普世价值的意思;

此外儒家、法家、道教、佛教曾宗教因素也都有人本、法治、求善、慈悲、救助等理念。

若是按照中国的价值理念,宋太祖也不是最具有普世价值观的皇帝。

以民本(人本)思想为例,汉文帝,光武帝以及明太祖都比宋太祖要突出很多。

可能人们认为宋太祖具有普世价值观,是因为宋代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化科学和思想的活跃局面。

然而,这些东西并不仅仅是因为普世价值而造成的。

统治者着的价值观会决定国家政策,而政策会推动国家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单以开国皇帝价值观左右一国走向的,估计明太祖也比宋太祖厉害很多,他立下祖训,编制大诰等,力度之大古来罕见。

所谓的普世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真理,然而现实是想跨越民族

种族、地域、文明信仰而找到一个全球公认的价值观是很难的。


微史春秋


巜宋史》记载,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史》曹勋传)。太祖碑刻虽然真伪有待考证,但宋朝“不轻杀士大夫”和言事官,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包括苏轼在乌台诗案沒有被杀,都含有这一原因。这虽然还够不上现代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意义,但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可算是开明的了。



曹宗国


宋朝也是历史上最开明的皇朝,对外推行多求友、少树敌有利于人类团结的和平外交,对内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实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宽松政策。到了21世纪,全世界都提出了和平发展的口号,任何国家都不敢公开提出征服别人的国策,但是在古代,大凡王朝要谋求发展,都是宣称开疆拓土的,一点也不隐讳,一点也不客气,西方的罗马帝国如此,东方的蒙古帝国如此,汉唐明清各个朝代都如此。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

他尊重领土与主权完整,尊重各民族和平共处,多么超前的思想!这位开国皇帝还在太庙树立誓碑,告诫子孙后代,做皇帝的不得擅杀读书人和进言劝谏者,言论宽松、议论自由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在当今世界,英国的文官制度一直被称道,但如果追本溯源,这种制度实际上起源于宋朝的科举。宋朝的科举制度比隋唐时更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人才,只要你有志于参政议政,只要你有真才实学,统统欢迎,在《宋史》中有两千多人的传记,其中平民出身的高达60%。


Ignore


中国古代第一开明皇帝当属唐太宗。仁爱精神是最重要的普世价值之一。李世民是比较爱人民的,他重视发展经济,让人民休养生息,搞好治安,尽量不杀功臣。中国历代被称为好皇帝的,基本上都是行仁政的,这得益于中国出了两个圣人孔子和孟子,他们发现并推广了两种普世价值观:仁、义。仁,是爱人,是追求双赢,是用爱交换爱。义,是追求合理性,讲道理。可惜古代中国圣人不多,没有教会皇帝们更多普世价值观,例如:民主、法治、文明等等。如果追求民主、文明,大概就会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科学进步。好的封建皇朝也是有法律的,但谈不上真正的法治……


特斯拉2019


赵太祖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后周旧臣反抗不甚剧烈,所以"陈桥兵变“的反判行为,得逞较容易罢了。加上赵匡胤对后周逊帝柴宗训未加斧刃,柴氏得以善终而已。但这不是什么"仁慈",只是邀买后周臣僚的心术,为篡谋后周社稷、寻觅的一块"遮羞布”。

至于说什么最具普世价值,到也未必。其对前朝旧臣的安抚,只是为了笼络其效忠赵宋王朝的手段而已。赵宋对周氏皇族的人文关怀,不如说成是帝王权谋之术与个人品德的展示较为逼真、较为妥贴。其目标就是在朝野上邀个"仁厚”之名罢了。从后来的"杯酒释兵权”的"戏法"来看,让大将交兵符换富贵、多蓄姬妾、广置田产,让他们在温柔乡中、"浇灭"血性的手段来观之,这恩威兼施的策略、实在高明,对王朝的稳定也的确有效。但所有的"恩宠”,无非是用来确保其皇权的稳定及连续性。太祖之权谋、深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