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赵小刚:学问之中成大器 火眼金睛辨药材

走进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赵小刚:学问之中成大器 火眼金睛辨药材

赵小刚向徒弟传授贵细药材鉴别技艺。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供图 千龙网发

走进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赵小刚:学问之中成大器 火眼金睛辨药材

赵小刚在丹皮基地调研和指导。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供图 千龙网发

“1981年,我刚满21岁,从军队转业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学校,我的中药生涯就是在哪儿开始的。”坐在堆满了药材的办公室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仁堂中药鉴别大师、同仁堂集团专家委员会专家赵小刚回忆着自己入行时的青葱时光。求知的岁月虽苦却乐,打小便爱学习的他,犹如在象牙塔,如饥似渴地饱览群书,边干边学练就十八般武艺。

30余年来,赵小刚检验过药材饮片、细贵药材、中成药的质量,对中药炮制进行过管理监控和技术指导,并从事了长期的质量管理工作,可谓是个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多面手,为其30多年“严把”同仁堂头道质量关打下了深厚根基。

巧遇恩师 结下中医药情缘

在北京中医药学校,赵小刚的日常工作是为讲课的老师按药材名称准备样品。当时的赵小刚完全是个门外汉,提起药材名称完全搞不懂,但勤奋好学的他,硬生生地将药材“装”进脑子里。这是他人生首次正式接触中药,也是在那里,他遇到生涯第一位中药鉴定师傅于文敏。

“小赵,你不能一辈子老干这个工作啊。” 某天,于老师的一番话促使赵小刚角色发生改变——他成为了学校里的旁听生。21岁成为中医药学校实验课的教学助理和学校里的旁听生,24岁进入同仁堂药材仓库……他遇到了第二位恩师芦广荣,并跟随其学习细贵药材质量检验。

“人的经历是一种财富。” 赵小刚说,经历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感悟的内涵就越深刻,思维方式就越贴切实际,“经历对成长起了有力地支撑和促进。”

边学边问 练就“较真”本领

中药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年,中医药学校还保留着到山上实习采药的传统。

什么是防风?什么是丹参……?上山采药强化了对药材原植物的认知,也为以后的检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当时不用应付考试,但赵小刚却比所有十几岁的学生们问得多。赵小刚总是跟着于老师,边采药边问,制作植物标本。他说,那几年打下的中药基础,直到今天还令他受益匪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刻苦用功的赵小刚获得学校推荐,到中国药材公司在山西办的中药中专班学习两年半。这次是他第一次对中药进行系统地学习。课余闲暇,好学而有心的赵小刚与来自全国各地药材公司的同学们一起交流识药、辨药的小窍门。

什么样的药是好药,哪种药疗效更好?通过多年研习,能够精准辨识、把握每种药材的真伪优劣。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 通过实践,他把中药产地版图和中药材“较真本领”印在自己脑中。

初到位于沙河库的同仁堂仓库时,面对上千种原材料、饮片,赵小刚无从下手。因为,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的原料、饮片,还有规格、等级、产地、炮制程度等多方面质量技术内涵,怎么办?“不服输”的赵小刚从认药基础干起,扒“垃圾”、认杂药、钻货垛、泡零货库,遇到不认识的药,第一时间请教老师或自己看书研究琢磨。干中学、学中干,很快就渡过认药关。

认药是基础,识药是技能,辩药是水平。赵小刚坚持钻研积累、不断实践,练就辨药真功夫,伪货、掺假货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

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说做好事情需要一定的“功底”,特别是从事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功底”体现的是能力和水平。

作为“手紧”的把关者,赵小刚在长期不断的实践和“摸爬滚打”中,师承了两位专家的传统鉴别经验和精湛的检验技艺,并把传统的中药检验技术与现代的科学检测技术有机融合,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日常检验工作中。

2004年,一批中药材川贝母到货,经赵小刚鉴定为伪品平贝母,结果出来后,内部争议较大,最后领导做出决定,取样送市药检所检验。报告结论:不是川贝母。“这批药材退货处理。”

2009年,禽流感疫情严重,薄荷作为防疫中药材供不应求。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伪品薄荷——留兰香,供货商缴库的薄荷接连到货数批,赵小刚经过多方面细致慎重鉴定均为伪品,坚决给予退货处理。生产需求告急,疫情急需,领导着急,争议的声音随之传出,怎么办?赵小刚通过与内部的技术沟通,得到了理解、认可;对外部的供货商给予耐心细致的技术指导,正品薄荷应声而来。

作为解决中药材质量难题的能者,赵小刚在这一点上“功底”可谓深厚。资料显示,30余年来,赵小刚对2000余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品种、规格的质量状况及因果关系能做出准确的判定。每年经手检验处理裁定各类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贵细中药材)价值以亿元计算,杜绝伪劣药品价值在千万元以上。检验发现确定假药几十种,劣质药品更是数不胜数,仅牛黄一个药材品种杜绝伪劣品就达几百公斤。

火眼金睛 严把头道质量关

“吃苦是福。”这是毕业后赵小刚进入同仁堂仓库药检科当质检员的岗位评价。自认为嗅觉灵敏、神经末梢比别人发达的他,初到仓库时面对成千上万种原材料无从下手。更何况,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的原料,也讲究和区分火候、长短、厚度等。为了看货,他不怕脏和累,经常爬上几米高的货堆,遇到不认识药品就放到口袋,一回头问老师,二自己看书研究,并琢磨出一部“围追堵截”防假宝典。

求真,必然伴随着恶假。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就由原来的5家发展到117家。伪劣药材层出不穷、市场管理不善等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展开“地毯式”检查。

一日,某供货商交货130余公斤牛黄,价值近4000万元,货打开后,赵小刚粗略检验一下,提出个人意见:质量较次,如果加工挑拣致合格,需要挑出近40%左右的劣质品退回。供货商不服,又因生产急需,领导下令进行加工挑拣,经过加工挑拣检验,此批牛黄只有70余公斤合格,退回伪劣品近50公斤,比重达35%左右,做到了真正的火眼金睛。

假药不但得一眼看出来,还得说出门道让大家心服口服。赵小刚火眼金睛辨识药材的专长, 将伪劣药品拒之门外,在同仁堂严把第一道质量关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他看来,人生如药,做人、做药都是一个道理——求真、恶假、重道德。做事首先是对自己负责。“药材无小事,责任重泰山。”

师徒传承 奠定人才基础

师者、传道解惑也。身为中药大师的赵小刚,现在带着5个徒弟。每次给徒弟们上课,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讲义教材,而是带着徒弟一头扎进原料库房。赵小刚只有一个要求:带着问题和实物来,他要针对问题“敞开说,解疑答惑”。

假药难防,关键是练好辨别真伪的真功夫;药材究竟地道不地道?你知道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吗?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的特色,也是同仁堂的特色……

赵小刚口传心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讲中药就像讲故事。 对每一品种的来源种类、生态环境、产季产地、采收加工,甚至产量的多少,数据准确具体到让人吃惊。

从传承中药材鉴别到炮炙技术,从传统制剂操作到中医传统诊疗等,他把所学知识都应用于原料进货把关中,只为徒弟早日成为技艺型特技传承人。

这样学3年能不能出徒呢?赵小刚坦言,带3年,时间太短,只能起一个促进作用,药师属于技能型人才,关键是要大量实践积累,边干边学。

事实上,赵小刚带徒弟不光教他们知识,还教他们药道,作为中药人的职业道德。“治病救人的事情可不敢马虎。” 目前,多名徒弟多已成为各自单位的质量技术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正在为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和技术奉献丝丝力量。

业内专家这样评价“师徒传承”,师带徒,很好地诠释了“传承文化、传承技艺、传承人品”的同仁堂人的精神,徒弟们虚心好学,学有所成,体现了同仁堂后继有人,这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做事先做人,人的经历是一种财富,吃苦是福,凡需做事莫想前程。”30余年来,赵小刚用实际行动对这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作了最完美诠释。

谈及未来,赵小刚还有很多想法:做好质检员当做安全员,严把质量关。让更多中医药爱好者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希望同仁堂培养更多有志青年,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新鲜血液……(文/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

走进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赵小刚:学问之中成大器 火眼金睛辨药材

赵小刚说,自己是个不太爱交际的人,平日里喜欢一个人翻翻书,琢磨琢磨中药上的事情,这样让他觉得自在。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供图 千龙网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