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本报特派记者 孙国强 王震宇 吴浩宇

∕发自武汉

68岁的王奶奶哭了!

这一天,险里逃生的她本该轻松地走出医院大门,却依依不舍。回头一望,一位身着防护服的大夫正向她挥手。虽看不清模样,但她知道一定是那位“大眼睛”,正冲着她笑呢。

在火神山医院,层层防护的医护人员看上去都一样,但近距离观察,让患者辨识度最高的就是眼睛和声音。董宇超眼睛大,声音柔和,辨识度高,患者都昵称他“大眼睛”医生。

20多天前,这位老人病情反复,一度失去信心,经董宇超精心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并肩战斗的日子,他这双充满关心温暖的眼睛,给了老人战斗的信心和勇气。

点燃希望,呵护生命。自转场火神山医院后,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董宇超,全力救治80多名患者,无一人转向危重症,无一人病亡。

2月27日,记者又一次来到火神山医院与董宇超一同查房。一上午,董宇超时而轻轻的呵护,时而暖暖的抚慰,时而又颇为严厉的“批评”。透过那双温情的眼睛,患者看到的董宇超,如同老人的孩子、孩子的父亲、邻家的兄长……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关切之“眼”

看到董宇超满眼热泪,这让与他共事10多年的医生万小健感到很不是滋味。

那天从汉口医院踩点返回驻地,董宇超跟队员商量进驻计划。当说起门诊楼前长长一排等待住院的患者和拥挤的病房时,董宇超眼神顿时变得凝重。“武汉保不住,全国都有危险,这是‘武汉保卫战’啊……”说着说着,董宇超就哽咽了,眼圈红了。

董宇超天性淡然,平时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样子。他一直觉得医生救死扶伤,不能被无谓的“动容”而影响。但那天,他有些情绪失控,那双充满热泪的双眼也让医疗队员们为之动容。

万小健清晰记得,除夕在从上海赶赴武汉的军机上,董宇超就忧心忡忡地说:“从媒体报道看武汉那边压力太大了,我们一定得想办法多看几个病人。”虽是深夜,但万小健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董宇超深邃的双眸透露着不一般的关切和坚毅。

现实比想象更严峻。进驻汉口医院后,被赋予呼吸科主任之责的董宇超就发现,病房不仅患者众多,防护也存在漏洞。特别是有一间病房与脱衣间门紧贴,一旦打开形成空气对流,将会对医护人员形成直接威胁。

“要打胜仗、零感染,这间病房就一定要关闭!”面对床位十分紧张的局面,董宇超下定了决心。“可是每天都有大量病号住院,能不能先缓一缓?”面对这样的担心,董宇超就推心置腹地说:“我们是来支援的,如果因为防护不到位队员感染了,不但不能保持战斗力还帮了倒忙……”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董宇超像是过电影一样,迅速把病房39张床位分布仔细分析了一番,决定在空间相对宽裕的3个房间里分别加床,同时调整重症和轻症患者,分类安排床位。那天上午,虽然辛苦倒腾一番,但病房床位不减,还堵住了防护漏洞。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不仅加床,还要扩大战场。为救治更多患者,坚决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医疗队又在最短时间新开设2个呼吸内科病区,总床位达到117张。董宇超作为呼吸病专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丰厚的临床实践经验,承担起了3个病区的“总指挥”职责,经常一查房就是大半天。

“关房”是为了防护,加床是为了打赢。2月10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正式收治病人的那天凌晨,医院紧急通知增设13张床位。当日中午就要接收病人,这意味着要在短短四五个小时里重新改变布局。

军令如山!董宇超二话不说,带着大家天没亮就赶到医院,有人搬床,有人取物资,有人安置病房,仅仅用了4个小时,13张床位全部增设完毕。当日中午,60张床位就迎来了病人。

只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董宇超向来都是紧盯着。患者营养支持一直是董宇超操心的。护士张茜说:“董主任经常叮嘱我们无论想什么办法,都要让患者多吃点,保证营养跟上去。”董宇超一有空也会盯着患者,时不时开玩笑地提醒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饱了才有力气战斗。

一次查房时,董宇超发现一位患者床头盒饭鼓鼓的,没动筷,就批评了两句。以后每次查房,董宇超都把那位患者吃多少饭作为评判治疗效果一个指标,要求“早饭要一碗稀饭,半个面包,一定要把鸡蛋吃下去”“午饭和晚饭,至少吃半盒饭,菜一定要吃完”。

在董宇超的“紧盯”下,那位患者体质明显增强,病情也恢复得不错。出院那天,那位患者专门跟董宇超道别,还有几分羞涩地说:“董主任,我这辈子没怕过别人,但真有点‘怕’你,怕你批评我不吃饭……”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希望之“眼”

一身泥巴的迷彩作训服,一双浸渍泥水的胶鞋,浑身写满了疲惫,但那双眼却囧囧有神,始终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这是董宇超经常翻出来的一张发黄的照片。2008年5月,董宇超日夜兼程24小时从上海急赴四川,并作为第二军医大学“10人突击队”成员,首批挺进核心震区——汶川县三江乡,成功开辟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通道。

12年后,还是一幅照片。一身防护服,一副护目镜,虽然看不清面孔,但透过布满雾水的镜片,模模糊糊之间,这双眼睛依然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这场战斗中,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弱,是新冠肺炎攻击的主要群体。同时由于基础性疾病较多,常发生“身体器官倒一个就倒一片”的连锁反应,很多老年患者打不起精神。

一位86岁的患者刚入院就对病情恢复没多少信心,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但董宇超却把老人当宝贝一样照顾着,安排护士每半小时巡视一次,一有空还过来唠唠嗑。有一次,老人在小声哭泣,董宇超立即赶过来安慰:“既然您活到了86岁,就说明您比普通人身体好,是同龄中的生命强者。只要您康复了,活到100岁没问题!”

老人却不当真:“活那么大岁数干什么,多招人烦!”董宇超笑了:“您活到100岁,我们到武汉可以到您家做客啊!”老人噗嗤一声,心气顺了,心情就好了,还跟董宇超定下“百岁之约”,笑着说:“董主任不光眼睛会说话,嘴也会说,心好着呐!”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希望来源于力量,也在催生力量。在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患者大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从董主任那双眼睛里能强烈感受到一种希望,这种希望也会随着深度治疗变为一种强大力量。

一位患有20多年糖尿病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入院时因担心血糖升高不敢吃饱饭。营养跟不上,身体极度虚弱,治疗效果一直上不来。董宇超宽慰患者说:“吃饱饭是你的任务,控制血糖交给医生就行了!”随后,他在实施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专门安排肾内科医生张优制定肾保护方案,并叮嘱值班护士一日三餐都盯住患者用餐量。一段时间过后,患者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饭量大了,人也精神了不少。

在张优看来,董宇超主任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位患者时而高烧时而正常,治疗几天后,发烧依然反复,一副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样子,还抱怨自己不敢多喝水,小便太频繁。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宇超很快就把目光锁定在患者泌尿系统疾病上。一查,患者尿液白细胞高出正常值10倍。随即调整抗炎方向,几天后,患者体温就恢复正常。

希望往往缘于信任。一位症状较轻的年轻患者,一入院就要求输液。董宇超经过仔细检查评判,认为口服药物治疗和心理调节即可。患者不信,就“百度”找了种种理由。

董宇超佯装生气,眼睛盯着他问:“你是听百度的,还是听医生的?”一旁的患者也提醒说:“连军医大学教授都不信,你还能信谁?”一句点拨之语,让那名患者顿感惭愧。有了积极配合,患者病情不久就有了好转。出院那天,董宇超特意出门相送,注目远行……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温暖之“眼”

心若有爱,眼里必然流淌温暖。

谈起董宇超,66岁的黄奶奶自己都觉得“太麻烦他了”。老人患有尿毒症5年,刚转到火神山医院那天,腹透管帽就丢了,一时无法透析,血钾浓度上升很快。董宇超一边对症处理,一边上报指挥部,当晚就协调了一个新管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腹透液没了,老人急得直哭。董宇超二话没说,赶紧联系当地卫健委送来了腹透液。又一个早晨,老人发现透析液加热包突然坏了,没法透析。董宇超一边安慰,一边联系后方送来一个崭新的加热包。

更让老人感动的是,董宇超还专门安排人员对病房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调集病区肾内科专业医护人员,对她腹膜透析治疗进行全面评估规范。一段时间后,老人肺炎有了好转,肾透析也比以前更加规范。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董宇超对医药学家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这句话特别认同。他认为,很多患者心理都比较脆弱,关心体贴就像夜路中的灯光,不仅能驱散心中的阴暗,还能给人莫大温暖和鼓舞。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视患者如亲人,就有了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董宇超规定医生查房时要尽量保持轻松,讨论病情时要避开患者;还规定重症患者每天都要和家属通报病情,普通患者每3天和家属联系一次。他自己还主动与患者家属建立微信群,坚持每天拍一些患者康复的小视频放群里让家属看一看。

目光所及,爱之所向。一位高龄老人和女儿同时住进了火神山医院,母女互相担心又看不见。思女心切,老人茶饭不思,董宇超明白了心思。同一病房患者出院后,他就协调医院让母女在病房团聚。有了亲情相伴,母女二人病情都有了好转。

“蔡老师,您气色不错,过几天就可能出院了……”与董宇超一同查房时,记者看到,董宇超一到病房就为老人掖掖被角,看看饭盒,嘘寒问暖熟悉得像个老朋友。老人挺了挺身子,像个士兵一样“报告”:董主任,您放心,我都按照您要求吃饭了,现在感觉好多了……

“感觉好多了……”董宇超说,这是他作为医生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回望20多年的从医之路,有多少患者经他签字出院恢复健康,他数也数不清。但这一场战斗,几乎每一张患者的面孔都清晰地刻在他的心坎上。

2月22日,这是董宇超奋战一个月最开心的日子。这一天,经他救治的第一批10名患者恢复健康,走出位于知音湖畔的火神山医院。前一天晚,董宇超特意看了看每一名患者。查房返回“清洁区”,10份出院证明整齐摆在桌面,他郑重地一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董宇超。

此刻,知音湖畔,灯火一片。董宇超坚信,那是患者的福音,那是胜利的曙光……

董宇超:密封的护目镜里,他向患者敞开一扇“心灵之窗”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