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都知道AMD和intel是两个生死冤家,但你们知道他们很早以前曾经是一家企业么?AMD与intel的前身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由肖克利博士于1957年创建,肖克利是一名富有创业精神的物理学家,拥有成为百万富翁的远大理想。招揽了八位全球顶尖人才,但肖克利博士并不善于管理,无奈人才全部离他远去。



其中“八叛逆”中的葛罗夫(A. Grov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就是之后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更是著名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另外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同样出自这家传奇公司,销售出身。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仙童半导体公司及创业产业链分布


其实intel与AMD两家公司成立仅相隔一年,英特尔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流派,掌握着芯片研发的最高话语权,而AMD则作为以销售主导的公司,在初期确实笼络了不少投资商的青睐。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


最早的时候,英特尔并不是依靠处理器来起家,而是通过记忆体打开了市场。这也是摩尔给英特尔的第一个方向,早期业界使用的磁圈记忆体虽然原理简单但工艺非常复杂,机器难以生产,需要手工制作,成品的质量不太好,而且体积非常大。摩尔就想着用三极管的原理来制造记忆体,于是英特尔当时生产的记忆体要比磁圈记忆体存储量更大,体积小非常之多,并且制造成本也要低。全面的技术优势之下,市场选择可想而知,英特尔也随之成名。这也让1968年成立的英特尔,到1969年就获得了盈利,并且在此后的绝大多数年份中都能够保持盈利能力。一直保持着作为技术的创新者,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公司。

而AMD由于自身实力不足,选择了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模仿以及生产能力,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努力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供应商。

1978年,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同时也是史上第一款x86处理器,就是它,最终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平台,成为了历来最成功的CPU架构。

1982年IBM公司对计算机系统和微处理器采用第三方外包,但因为英特尔在8086处理器产能不足,被迫开放允许第二家芯片处理厂商加入,以保证IBM对于处理器的供给。Intel与AMD开始联手生产8086处理器,AMD沦为intel的代工厂,正是这个原因AMD挖到了第一桶金。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早期AMD8086处理器生产于1982年


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Intel推出了成功的80386系列处理器,代表性的产品为386DX-33,主频达到33MHz。它集成了32万个晶体管,处理器支持多任务操作,PC图形用户界面,为运行Windows3.X提供了可能。然而从intel80286兼容处理器来看,intel主频却远远落后AMD。因此intel决定与AMD决裂,并将AMD推到联邦法院,不过在裁定之后,AMD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处理器出货数量反超Intel。因此也让intel十分苦恼。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英特尔推出586处理器拥有310万个晶体管


在这中间,1986年,Intel取消了与AMD之间的授权协议,终止了两家的蜜月期,并拒绝透露386处理器的技术细节,按照当时的协议,Intel和AMD的合作关系是交叉授权的模式。但是后来,Intel单方面拒绝了AMD提供的“筹码”一场法庭上的撕逼大战在所难免。1987年,AMD以违约为由一纸诉讼将Intel告上了法庭,Intel随即反告AMD侵权(涉及Intel的287 FPU)予以还击。此后,AMD再告Intel垄断市场,而Intel再次反诉AMD侵权(涉及AMD旗下的AM486 IP)。


双方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法律大战。尽管最终AMD取得了胜诉,但AMD也在因此失去了CPU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期活在Intel的巨大阴影下。

1993年586处理器问世,它继承了310万个晶体管,每秒可以运行一亿条加法指令,奔腾处理器的问世远远的把AMD甩在了身后,而为了避免与AMD命名雷同,英特尔并没有沿用之前586的叫法,而是采用全新的系列命名为Pentium。AMD则在长达4年的研发过程当中从来没有赢过intel。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早期AMDK7处理器采用卡带式模块


直到时间推进到1996年,AMD发布K5处理器,与Intel Pentium真正的展开了竞争,这也是AMD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处理器产品。较之Intel Pentium,K5在技术上更为先进,不过也不无缺点。它特别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是采用RISC内部架构,会在执行x86指令之前先译码为微指令。因此K5难以达到高主频,而其FPU也是一项弱点,不过在一般使用时,K5的效能稍优于Pentium。

1997年,AMD再推新品K6,1998年,AMD发表K6-2,1999年推出K6的第三版本K6-III。

1999年,AMD发布K7构架处理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速龙系列,频率从500MHz起,使用新的SocketA插口,而当时Intel的奔腾处理器仅为133MHz。K7的成功让AMD赚的盆满钵满,2000年AMD的净销售额达到了46亿美元。随便AMD乘胜追击,继续推出了K8架构处理器,K8最大的变化就是支持64位X86指令集。这种扩展技术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击败了Intel的64位架构。到了2004年,台式机处理器市场份额竟然超过50%,首次高于Intel,当然这也是AMD最后一次高于Intel。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AMD速龙64K8架构处理器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戈登摩尔在2015年正式提出摩尔定律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微处理架构遵循制程的更新和架构的的更新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当时64位技术还仅限于高端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在民用领域推行64位技术,使AMD第一次作为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取得主动。Intel当时十分肯定地说,64位技术进入民用市场最少还要几年时间,但是1年后,面对市场趋势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处理器。


在这次64位的比拼中,AMD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微软公司的拖沓比预计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支持64位的操作系统,而此时Intel的64微处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声但是“票房”惨淡,所幸AMD也许早料到了这一点,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术在32位应用中性能不俗,没有落得更大遗憾。


在64位没有取得先机的Intel,在双核处理器上再下文章,领先AMD一个月推出双核产品。AMD现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跟在人后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双核产品后,抛出了真假双核的辩论。

2005年戈登·摩尔正式提出钟摆计划。即每一次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和每一次芯片制程的更新遵循“Tick-Tock”规律,每一次“Tick”代表着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制程的更新,而每一次“Tock”代表着在上一次“Tick”的芯片制程的基础上,也正是这套计划,让Intel在06年之后逆转了局面,AMD开始节节败退。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AMD将业务中心转移到GPU研发上


至此Intel在高端处理器市场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至今无人能敌。AMD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只能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这跟AMD在早期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到了2009年,AMD开始把业务重心放在GPU上,在CPU上不与Intel正面竞争。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AMDFusion融聚计划将CPU和GPU相结合


AMD收购了ATI之后实现了快速融合,并逐渐公布了代号为AMDFusion融聚计划。AMD坚持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传统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也就是APU。虽然在价格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在性能上却显得差强人意。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官方给出的Ryzen1900系列产品对比英特尔i9和i7产品


十一年过去了,那些孩童时代一直使用AMD的人逐渐的步入了工作岗位,而AMD的APU在十一年后给了我们惊喜,2017年AMD推出了全新的CPU、GPU架构,制程工艺也升级到了14nm,Ryzen时代的处理器相比前面的产品提升明显。尤其是Ryzen71800X售价仅为intel二分之一不到,并且线程撕裂者Ryzen1950X也随即上市销售。这也使得intel迅速慌了手脚,急忙推出旗下的i9系列处理器。2018年1月AMD公布了产品线路图,其中包括12nmRyzenCPU、7nmVega等多款产品,这也预示着AMD再次拥有了追赶intel的实力,而不仅仅只是跟随者,自此AMD开始了逆袭之路。

AMD与Intel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2018TechDayAMDCEOLisasu公布了2018-2020年产品路线图


AMD和intel让我们看到了处理器市场的竞合关系,也正是因为有了AMD这样的厂商存在,才能让处理器芯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转自 内容来自半导体行业观察,如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