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即便对于成人来说,焦虑也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受,更何况对于那些认知不足的儿童呢?或许有些儿童感受到了自己的心理变化,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来描述自己所处的境况。正因如此,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表现有些异常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孩子调皮、故意为之而已,在无形之中忽视了孩子的焦虑心理,没有对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探寻引发儿童焦虑的真相

儿童的焦虑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然而许多家长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找到儿童焦虑的深层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摆脱焦虑。

焦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与恐慌、担心、焦躁、恐惧和紧张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焦虑在儿童成长中经常出现,可是一旦发生的频率过高,或是过于强烈,甚至超出儿童的控制范围,就会变成一种心理障碍。

每个家长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处于焦虑状态,也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的孩子变得焦虑。通过长期的研究,相关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非正常的、不易抗拒的忧虑和恐惧心理。当孩子表现出难以相处、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滑、与家庭成员关系不睦等情况,而且这类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时,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多加关注,因为他们可能是受到了焦虑的影响。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通常来说,儿童会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恐惧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恐惧都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如果不能对它们做出判断并规避可能出现的危险,我们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机制,让我们小心翼翼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免遭受伤害。儿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对世界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很多之前未曾接触和了解的事物,会让他们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当这种恐惧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焦虑。

2.学习

行为主义学派有这样一种观点:儿童焦虑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看来,儿童不但会因为亲身经历产生焦虑,也会因为观察、学习、模仿别人而产生焦虑。比如,小美本来是一个十分开朗、善良的孩子,可是她的爸爸因为工作压力大,平日里总是显得十分焦虑,说话的态度不好,情绪很急躁,时间久了,小美也慢慢学着爸爸的样子,变得焦虑起来。

3.对自己认识不足

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学说中颇受人关注的一点,便是强调人本能的、自然性的一面,重视对人格及心理方面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方面。

“本我”是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和本能,是人格中原始的存在;“自我”源自本我,是人格中相对理智而现实的部分;“超我”已经超出生存的基本需要,期望追求完美的自己,是人格中的良知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同时存在于儿童的身体中,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三者间难免出现一些分歧,这会让儿童难以抉择,甚至不知所措,进而引发焦虑情绪。

4.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除了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也对焦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前四种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人就会变得焦虑,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变成病态的焦虑。

5.非理性观念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是焦虑的诱因之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做出了危险的认知评价,那么人体就会自动产生焦虑。比如,小明和小强考试都没及格,两个人都很沮丧。小明觉得只要自己努力一下,下次考试成绩就会提升;小强则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由此陷入焦虑状态。这就是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了不同的认知,结果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引发儿童焦虑的原因是十分繁多也相当复杂的。无论是内在的心理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焦虑。当然,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共同引发了儿童的焦虑。只有了解和掌握引发儿童焦虑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预防和缓解焦虑。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焦虑儿童的思维方式

焦虑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他们总能感受到细微的危险,因为这种敏感,他们总是习惯于提前排除所有危险,这就难免给人一种“神经兮兮”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一家人一起出门时,家长往往会提醒儿童不要忘拿东西,可是对于焦虑的儿童来说,似乎提醒家长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孩子总问“门锁好了吗?”“窗户关好了吗?”“东西带齐了吗?”之类的问题,这不仅会让家长感觉烦恼,而且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很累。

其实,儿童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自己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好像对所有事情都不放心,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时时刻刻为可能发生的危险担惊受怕。

玛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总是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家长告诉她不要过度关注一些事情的时候,她依然无法放下警惕,常会在某个瞬间因为某件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感到恐惧和焦虑。

一天,妈妈带着玛丽去公园玩,走着走着,玛丽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玛丽?”妈妈关切地问。

“妈妈,我感觉有人在跟着我们。”玛丽的声音有些发抖。

妈妈四下看了看,并没有什么可疑的人。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妈妈为玛丽的表现而头疼,却又不知如何解决。她说:“看到玛丽的状况我觉得很担忧,也很心疼。我想为她做些什么,可是又觉得无能为力,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

对于玛丽而言,这种情况同样让她觉得无可奈何:“每当别人告诉我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时候,我反而变得更加紧张;别人对我说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之类的话,反倒会让我觉得更加糟糕。我想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我,他们或许觉得我有病。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玛丽和她的妈妈都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玛丽的行为是受其大脑支配的,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按照大脑的指令行事。也就是说,玛丽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头脑中的思维方式。焦虑儿童的头脑中有比常人更加敏锐的触角,能够察觉到极其微小的危险,甚至是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危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焦虑的儿童看起来比常人更加喜欢小题大做,甚至是无中生有。

焦虑儿童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与生俱来的,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即便焦虑儿童认识到了自己与常人的不同,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搞清焦虑的前因后果之前,他们只能默默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儿童焦虑症的常见类型

儿童焦虑症有多种类型,了解不同类型的特点和表现,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态,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

焦虑症有许多不同的类型,看似十分繁杂,可是每种焦虑症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以将儿童焦虑症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是对某种特定事物或情景感到恐惧的症状。研究发现,特定恐惧产生于大脑控制情感的部分,是通过逃避来维持的,只有直面恐惧,并获得安全感,这种恐惧才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2.社交恐惧症

所谓社交恐惧症,就是儿童会对社交活动产生恐惧,无法正常地与人进行交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往往会逃避交流活动,与大家相处时,总是十分焦虑。适度的社交恐惧有助于提高警惕性,可是一旦社交恐惧变成心理疾病,儿童就会对整个社会环境都产生深深的恐惧。

3.强迫症

患有强迫症的儿童,头脑中会反复出现强迫意念或是做出强迫性的行为。强迫意念是思维层面的展示,强迫性行为则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常见的强迫性行为有:反复确认门是否锁了,铅笔一定要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衣服必须要摆放整齐,等等。当儿童受到强迫症的困扰时,经常会产生恐惧和不适的感觉。

4.分离性焦虑症

患有分离性焦虑症的儿童,在与主要的看护人分离时,会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哪怕是短暂的分离,甚至在预感到分离即将发生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严重的焦虑。具体的行为表现有:大哭不止、无理取闹、死缠烂打等,更有甚者,有些儿童会出现呕吐、昏厥等情况。

5.广泛性焦虑症

出现这种焦虑的儿童,对身边的所有人、事、物都可能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是普遍性的,而且大部分时间都会有所表现,症状包括紧张、自卑、烦躁等。这类儿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总是十分关注,而且表现得心事重重,当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身边的事物发生改变时,通常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保证,他们才能稍微放心一些。

6.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焦虑症,通常发生在遭受重大打击和创伤的儿童身上。在遭遇诸如重大灾害、严重虐待、亲人不幸离世等打击后,儿童往往很难轻易摆脱创伤,时常会担心灾祸再次发生或是沉浸在灾祸中无法自拔。这类儿童会表现出逃避行为及感情麻木,对那些给其带来灾祸的场景和人表现出焦虑。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焦虑儿童的行为特点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经验不够丰富的儿童来说,焦虑是一种很难描述的感受,这增加了家长了解和帮助孩子的难度,但是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特点,家长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身陷焦虑之中。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焦虑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心理状态。成年人尚可通过伪装来掩饰焦虑的存在,但是年幼的儿童很难做到像成年人一样,他们的焦虑往往会明显地表露在外。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了解儿童的焦虑感受,所以只能通过其表现出的某些持续性的迹象来判断他们是否深陷焦虑之中。这些迹象包括满脸通红、肌肉紧张、语无伦次等。理解并且关注儿童的这些迹象,对于我了解儿童的焦虑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些儿童的行为,可能与一些抗压能力比较差的儿童的行为相似,如大呼小叫、四处乱撞、大哭不止、逃离教室、对不良习惯持认同感等,很多人会将儿童的这些表现归咎为逆反心理,实际上焦虑同样会使得儿童做出上述举动。

在一堂科学实验课上,老师让李磊帮忙将夹子递给他,李磊却把试管递给了老师。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开导李磊说:“李磊,请你帮我把夹子递过来,现在我需要它,也许等到需要用试管的时候,你可以帮忙递过来。”

听了老师的话,李磊气呼呼地说:“您自己过来吧!”然后,就趴在了桌子上。

李磊的行为让老师有些尴尬,但是他依然心平气和。因为他觉得,李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老师的理解准确吗?或许很多人都会给出确定的答案,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焦虑的儿童应该是安静、紧张、胆小的,像李磊这样目中无人的情况,显然和焦虑扯不上关系。可是事实证明,某些焦虑的儿童在对压力做出过度反应时,同样会做出固执、冲动等行为。因此,面对李磊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进行更加细致和认真的分析,只有找到其行为的直接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问题。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以下几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的行为是否受到了焦虑的影响。

●儿童有与焦虑相关的疾病或是社交缺陷。

●儿童固执、缺乏理性、爱冲动、表现紧张,或是看起来应激过度。

●儿童对控制和预测有所偏好。

●儿童的行为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

●儿童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

●儿童做出躲避、逃离的行为。

●儿童的行为忽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儿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总会遇到困难。

在儿童表现出上述情况时,需要慎重地分析一下其心理状态,看看是不是受到了焦虑的影响。如果证实儿童产生了焦虑情绪,家长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力帮助其摆脱焦虑,使其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书名:《儿童焦虑心理学》

出品:竹石文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一凡,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大学期间,初涉教育学领域,并因幼年时期的留守经历而对儿童教育学产生浓厚兴趣。由此开始,专心研读国内外大师的教育理论著作,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近年来,成功创作了多本与儿童教育相关的畅销书,帮助许多家长走出了儿童教育的误区。


被忽视的儿童“焦虑心理”

《母子健康》杂志简介: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