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诗人汪国真用他最简单最淳朴的语言,道出了回忆中的心境。是的,逝去的东西往往只是一种美好,但我们总是无比固执的认为那是我们生命中最无比粲然的。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片空间,存着他们心中认为最珍贵的东西。

有这样一位七旬老者,他虽身处寻常巷陌却守护着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在这样一个诡秘又透明,虚假又真实,明朗又黑暗,纯洁又蛊惑的世界,能拥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应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引起轰动

在封建社会里,圣旨是皇帝用来下达命令的文书,代表着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对于获得圣旨的官员和百姓来说,更是天大的殊荣。倘若哪一家族获得一道圣上嘉奖褒许的圣旨,必定会视若珍宝,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将其供养。但是,由于圣旨的材料一般为丝绸,绢帛之类,往往很难将其完好保存。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圣旨真迹,大部分为清朝后期。而年代更加久远一些的圣旨,则是极为罕见的国宝级文物了。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2017年,河北一农家老人拥有一道罕见的明朝圣旨的消息不胫而走,顷刻间令历史界与文物界沸腾。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这道圣旨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对文物专家而言,它是数百年前遗留下来的珍贵宝物;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道圣旨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对研究明朝官员奖罚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此珍贵的文物,拥有者为何会是一位目不识丁的老汉?原来,这道圣旨是郭姓老人的传家宝!

当外界媒体和国家历史专家学者得知此消息,纷纷前往老人住所一探究竟。郭氏老人就住于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的文保单位小固堡村,老人已至耄耋之年,头发已然花白,黝黑的面庞却显得身体分外硬朗。面对来访的专家和记者,老者和善热情,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祖传宝贝

老人介绍说:他家里确实收藏有一道明朝圣旨,那是家族世代传承守护的传家宝贝,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580余年,他是第19代继承人,将来他还会将此传给自己的儿子。他说,圣旨有一个棕色的托架,平日里,自己会把这圣旨放在托架上,隔几日便晒一晒,防止受潮霉变。

专家和记者心中皆有一个疑问:像圣旨这种只有达官显贵才会有机会拥有的至上殊荣为何会遗落于一介农夫家中呢?老人得知后,他哈哈一笑,说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据族谱中记载,此圣旨是颁发给郭氏家族的先祖郭老的,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因为为官廉洁,两袖清风,故而深受百姓爱戴。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皇帝得知,特地亲笔拟了这一道圣旨,作为奖励。记得十年浩劫时,他的父亲为了保护这圣旨,险些丢了性命。最后,是全家人齐心协力将这圣旨藏于村外的一个大树洞中,才将圣旨保存了下来。这道圣旨是他们家族世代守护传承的荣耀,更是一种对先祖精神的继承。希望子孙后代兢兢业业,光耀门楣。

一览圣旨

本来,郭老不愿将圣旨曝光于大众视野,但是为了鉴别真假,在当地文物部的请求下,老汉只得将圣旨拿了出来,请来了文物专家进行鉴定。这道圣旨的材质是青黄两色绢本,长达1.9米,宽0.31米,右侧纹绣"奉天诰命"四字,左侧绣"宣德二年"圣旨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全文共有135个字,内容用楷书书写,字迹工整隽永,行文简洁流畅。落款正统十二年,加印玉玺之章"敕命之宝"。

历史专家又进一步研究了圣旨上的内容,与郭氏族谱所记载的基本吻合,郭出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担任南京户部主事。由于这是一个闲职,大部分官员便有所懈怠政务而无所作为。但郭却是众人中的一股清流,他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得到百姓们的爱戴。于是,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其实,与其说这道圣旨是发给郭的,不如准确来讲,是发给郭的父亲郭士贤的。明朝有一制度叫做"推恩封赠",即如果官员有功,朝廷不仅会对他进行嘉许,还会推恩封赠使其父母双亲荣显,以示皇恩浩荡。

婉拒上交国家

距今近六个世纪的国家级宝物是极其珍贵的,放置于农屋瓦舍不免引得专家学者忧虑,保存条件毕竟有限,这便很容易导致文物受到破坏,受潮,被虫蛀都是圣旨面临的生存挑战。于是,文物局的专家三番五次到郭老汉家中,劝说他将这圣旨上交国家,博物馆会提供最好的保存措施。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郭氏老人,虽有些动容,也感受到了来者的诚意,但他最终还是决定亲自保存圣旨。为此外界舆论众多,有人觉得老人不识大体,过于自私,不能让圣旨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认为老人只是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利,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有权利支配。

面对这些,老人的回答是这样的:这件圣旨是祖上19代人历尽千难万险传承下来的,父亲在他弥留之际将圣旨交于他手,并叮嘱自己一定要竭力守护好它。不应该在他的这一辈断了这份传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百年之际,他还要将这圣旨完好无损的交到他儿子手上,叮嘱他也要悉心保存。这是家族的精神信物,亦是优良家风的流传。他要用这圣旨,教导子孙立德树人。

这是传家宝,不能交!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我们所珍视的东西都会面临一些外界中所谓的"道德"的侵犯,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人会因为"面子",别人的看法而选择放弃。其实就算你这样牺牲了自己的权利,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夸赞,之后的压力还是要自己去抗。

老人家中有道明朝圣旨,专家建议上交,老人说:祖传宝不能给

郭氏老人的做法,虽然在大众眼里有些不懂事甚至是自私,但他完成了父亲的遗嘱,不负双亲,不负祖上。他也守护了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不负自己,不负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