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晴雨表":腫瘤治療過程中血常規祕密是什麼?

速讀:

  1. 腫瘤患者重點關注血常規四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血小板。
  2. 保證自己的白細胞至少要高於3以上,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至少要高於1.5以上,一定要謹記
  3. 血紅蛋白至少高於90的,才 ok;
  4. 血小板不高於 500,不低於 100,安全。

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細心的患者一定會注意到,無論是在住院期間還是在出院後,尤其是在病情出現波動時,我們聽到醫生“嘮叨”最多的恐怕就是血常規了:發燒了,先做個血常規吧!咳嗽了,先做個血常規吧!甚至就連頭暈乏力,也會先讓我們做個血常規...

另外,在就診的過程,我們也往往會拿著諸多的化驗單詢問醫生:醫生你看看我這些指標都正常嗎?可以做放化療嗎?

而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答案卻也不盡如人意,甚至還會巧不巧的,僅因為血常規中的某個指標高了或低了而無法按照既定計劃進行治療。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血常規這項我們日常最常見、最簡單的檢查,也和我們腫瘤的治療、預後有著什麼重大關係嗎?其中的每一項數據又代表著什麼意義,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呢?

本文帶大家一起來好好的瞭解一下這張腫瘤治療過程中的“晴雨表”:血常規。


腫瘤治療

血常規

血常規檢查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三個系統進行檢測與分析。通常有三分類或五分類的區別,這其實都是根據白細胞的分類來說的。三分類是指將白細胞分成三大類,即小細胞群(淋巴細胞)、中間細胞群(嗜酸細胞、嗜鹼及單核)和大細胞群(中性粒細胞)。而五分類是將白細胞直接分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等五類。目前流行的應當是五分類,平常還會加上有核紅細胞一項。

腫瘤治療

作為腫瘤患者,當拿到血常規報告單時,我們常常會被上面顯示的諸多異常箭頭嚇到。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雖然血常規上的項目超過二十個之多,提示高出或低於正常範圍的箭頭也不少,但大多輕微的“異常”並沒有具體的指示意義,而對於我們絕大多數腫瘤患者而言,如果只是想要簡單瞭解一下自己的情況,也只需要重點關注項目中的這4項就夠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血小板。


01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腫瘤治療

白細胞

外周血白細胞起源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大類。白細胞計數,是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總數目,是機體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白細胞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液裡面的免疫細胞,主要負責對抗入侵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當然包括具有一定識別並殺滅癌細胞的功能。由上圖我們也看到了,其中白細胞又分了很多的亞類,如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等,而這些亞類血細胞中又以“中性粒細胞”最重要,它們就像是白細胞中的“執法隊”一樣,行使著殺菌和吞噬作用。因此,看血常規的化驗單,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而如果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了,臨床上一般多見於打了化療、做了放療,或者吃了某種骨髓抑制很重的靶向藥的病人。

在上面我們已經提到,這類細胞是血液裡的免疫細胞,是用來預防和對抗感染的,一旦它們的數值過低,那麼我們的“免疫力”也會下降,而它們的下降前期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明顯症狀表現的,在臨床上我們就見過不少這樣的患者,白細胞都跌的快歸零了,還全然不知,一場不經意間的小感冒就把他們送進了ICU進行搶救;因此,要打一類稱為

“升白針”的東西,發動骨髓拼命生產這類細胞,趕緊補充上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對某些患者而言,醫生在他們的出院醫囑裡所寫的“每週複查2-3次血常規”,每一個字都性命攸關。因此,除非特殊情況,我們建議:白細胞至少要高於3以上,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至少要高於1.5以上,一定要謹記!

另外,如果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高了,則一般意味著可能有感染,尤其是細菌感染。

當然,這個並不絕對,臨床上我們也遇到過很多的反例:吃激素的病人,有可能高;前兩天剛剛打了升白針的病人,也有可能高;體內有非感染性炎症的病人,還有可能高。

總之,如果僅高一點,一般不用慌張,動態觀察就可以了。不過,如果數值高的實在是有些離譜的話,就不排除白血病可能了,我們需要及時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才行。

白細胞(WBC)計數(下拉查閱)

參考值:(4.0~10.0)×109/L;

WBC生理性↑↑:妊娠期(特別是妊娠20周後),新生兒及激烈運動過後,冷熱水浴後、紫外線照射、婦女月經期和排卵期、情緒激動。

WBC病理性↑↑:常見於急性細菌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惡性腫瘤、大出血、中毒等。

WBC↓↓: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療的影響;③再生障礙性貧血;④長期接觸放射線;⑤免疫系統衰弱;⑥藥物引起(磺胺藥、解熱鎮痛藥、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製劑、抗腫瘤藥等);⑦白血病;⑧脾功能亢進。

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參考值:絕對值(2.0~7.0)×10^9/L, 百分數50%~70%。

中性粒細胞生理性↑↑:

①嬰兒;②妊娠後期妊及分娩時,女性黃體期;③皮質激素、腎上腺治療後;④激烈運動。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①常見細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後;③代謝性疾病(痛風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腎功能不全);④變態反應和各種中毒;⑤組織損傷。

中性粒細胞↓↓:①病毒感染、傷寒、副作寒病;②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抗腫瘤藥、苯二氮革類鎮靜藥、磺酰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③放療;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白細胞減少症、骨髓增殖異常綜合徵等);⑤脾功能亢進;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參考值:絕對值(0.02~0.5)×109/L,百分數0.5%~5%。

嗜酸性粒細胞↑↑①變態反應(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食物過敏、過敏性肺炎、神經血管性水腫等);②皮膚病;③寄生蟲病;④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⑤X線照射後、脾切除後、傳染病恢復期等;

嗜酸性粒細胞↓↓:①疾病或創傷(見於傷寒、副傷寒、大手術後、嚴重燒傷等);②用藥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淋巴細胞計數

參考值:絕對值(0.8~4.0)×109/L,百分數20%~40%。

淋巴細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②感染性疾病;③血液病(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傳染病恢復期;④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期等;⑤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細胞百分率相對性增多。

淋巴細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礙性貧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細胞增加;④應用化學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或接觸放射線等。此外,各種原因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時,淋巴細胞也可相對減少。

單核細胞計數

參考值:絕對值(0.12~0.8)×109/L,百分數3%~8%。

單核細胞↑↑:①可見於亞急性心內膜炎、瘧疾;②急性感染恢復期;③活動性肺結核、傷寒等。

單核細胞↓↓: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嗜鹼性粒細胞計數

參考值:絕對值

嗜鹼性粒細胞↑↑:①可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②骨髓纖維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後;③癌轉移、鉛及鉍中毒等。

嗜鹼性粒細胞↓↓①疾病速發性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②用藥見於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過量及應激反應等。

02 血紅蛋白


腫瘤治療

紅細胞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為呼吸載體,能在攜帶和釋放氧氣至全身各個組織同時,運輸二氧化碳,協同調節維持酸鹼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紅細胞計數是診斷貧血的主要指標之一。

一般而言:血紅蛋白高於90的,沒啥大事;

低於60的,除非特殊情況不適合輸血,一般都會採取輸血的方式進行糾正;60-90之間的,則會酌情安排,例如合併心臟病等基礎病的,也可以輸點血,但就一般人群,我們都普遍會採用補充鐵劑、維生素B或者中藥之類的進行調理。

當然,也許還會有人問,血紅蛋白低了是貧血,那麼血紅蛋白高了又是啥病,該怎麼辦?不得不說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但事實卻是,這樣的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臨床上極其少見。不過,如果化驗顯示,自己的血紅蛋白出現了異常明顯升高的情況,那麼我們就要提高警惕,完善相關檢查,排除自己是否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血液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紅細胞計數(RBC)(下拉查閱)

參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紅細胞(RBC)↑↑:①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肺氣腫等;②另外還有某些腫瘤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③劇烈運動或體力勞動、骨髓釋放紅細胞速度加快等;④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進。

紅細胞(RBC)↓↓:紅細胞減少既提示貧血或大量失血。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④繼發性貧血如各種炎症、結締組織病、內分泌病等。

血紅蛋白(HB)計數

血紅蛋白常被稱為“血色素”,是組成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參考值: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Hb生理性↑↑:①大量失水,常見於大量出汗;②長時間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後等;

Hb病理性↑↑:①連續嘔吐,②反覆腹瀉,③大面積燒傷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見於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病,也見於某些腫瘤,腎臟疾病等。

Hb生理性↓↓:降低主要是反應貧血的情況,根據數值判斷貧血的程度。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Hb病理性↓↓: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的貧血,(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海洋性貧血,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貧血。

03 血小板


腫瘤治療

血小板

上面我們瞭解了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以及血紅蛋白的主要功能,現在我們就再來詳細的說說啥是血小板。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經歷磕磕碰碰,皮膚劃傷流血也是較為常見,但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早已被我們“見怪不怪”的現象:作為液體的血液竟然可以自行止流止血!

沒錯,發揮這一功能的就是血小板了。

其實,血小板和血紅蛋白一樣,也是分等級的,在正常範圍內還好,而如果太高了則容易讓我們的血管裡出現血栓,太低了那就更要命了,試想如果血止不住的往外流最終又會導致怎樣的一種結果?別說是外傷了,如果出現了腦溢血、消化道出血等,那可是會出人命的!

一般來說,血小板正常值的下界是100,如果低於100卻高於50,基本上還可以勉強接受,給予相應的對症治療就可以了。但如果低於50,尤其是低於20以下時,那我們就不得不採取必要的輸注血小板等治療措施了,否則一旦“大出血”,就真的可能會危及生命了!

而血小板正常值的上界是300,一般400-500以內的,還是安全的;當高於500時,就要警惕血栓了,尤其是要警惕腦血栓和心血管血栓形成可能。

我們都知道腫瘤病人由於綜合因素,本身就容易受到“高凝”狀態的青睞,如果再合併血小板升高,不得不說其危險係數將會成倍增加。

因此,當發現血小板較正常值明顯升高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排查可能存在的原因,例如是不是全身脫水了?脾切除了?又或者是用了激素等等……,如果實在找不出原因,我們則可以酌情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血栓。

不過,我們更加應該要謹記的是,有消化道潰瘍、出血病史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時要格外當心,小心誘發出血可能。

血小板系統:反應凝血狀態

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對毛細血管的營養和支持作用;②通過黏附、聚集與釋放反應,在傷口處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產生多種血小板因子,參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進一步止血;④釋放血小板收縮蛋白使纖維蛋白網發生退縮,促進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內的不同時間可相差6%~10%。

血小板計數

參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PLT)↑↑:①脾摘除術後、急性大出血、溶血等;②可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③急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④骨折後可見一過性增多;

血小板(PLT)↓↓:①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③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