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宋朝时绘画艺术兴盛,赵佶这位宋朝皇帝更是对书画尤为喜爱。宋徽宗不仅创办了画院、开设了画学,还出考题、批卷子。有一次,宋徽宗借用唐人诗句“深山藏古寺”来出题。这考题的题眼就在于一个“藏”字,多数考生都是让云雾、树林、深山之类的物象遮挡了古寺全貌,仅露古寺一角来表现这个“藏”。有一个考生则心有妙悟地画了一个僧人在山涧挑水,未画古寺却将“深山藏古寺”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赵佶看到后更是赞叹说魁首非他莫属。

如果说其他考生表现出来的“藏”更是对物象的“藏”,那么这位别出心裁的考生表现出来的便是意境上的“藏”了。

这种从“物藏”到“意藏”的变化,使得将画要表现的内容得以融入到无限的想象中,达到“无即是有”的意境层次上。

中国山水画的这种“藏”是有禅意的,禅意和中国山水画之间的联系之密切可以用“禅画一心”来形容。那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影响又有多深远呢?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一、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国山水画中的发展与表现


1.禅宗思想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新兴于晋宋时候,在五代十国到宋朝的时候达到成熟。中国山水画的这种发展,与禅宗思想之间有着深深羁绊。在禅宗思想风靡整个社会的情况下,中国文人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禅意开始进入诗歌、绘画等自然山水之中。在中唐时中兴的禅宗,其思想境界与文人墨客的理想追求产生深刻共鸣。这种禅意山水、禅画一心便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留下深刻烙印,哪怕后来禅宗思想不再流行风靡,但中国山水画的禅意却一直留了下来。


2.禅宗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画,尚“简”、“雅”、“淡”、“拙”、“奇崛”、“偶然”。尚“简”即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用精简的笔墨表现空灵意境。尚“雅”即要古雅、高雅,要含蓄蕴藉。尚“淡”要自然而然又超越自然,平淡天真。尚“拙”即生拙,以天真稚拙为美。尚“奇崛”即风格不拘谨平庸,要恣纵奇崛。

尚“偶然”即偶发而生、毫不做作便达到物我唯一、心手相忘的境界。


3.禅意中国水画代表人物

“诗佛”王维长于诗、画、乐。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和他作为一个虔诚的佛家居士、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分不开关系。甚至连王维的字“摩诘”都是维摩诘(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是无垢尘的意思。禅宗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王维的人生价值和艺术兴趣,他以佛理禅意入诗入画,将禅意灵的空灵和幽静巧妙融进地艺术创作之中。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王维画作的《江干雪霁图卷》


以上这幅画作是相传为王维画作的《江干雪霁图卷》我们能看得到这幅画作没有绚丽复杂的颜色,线条简单不繁杂,通过墨韵浓淡勾勒清新幽远的景致,大片的留白又给人们留下遐想的空间。王维所画之物不拘泥于时空和表象真实,以此更好表达情感。他常用破墨山水的技法使得作品禅意十足、气韵高清。这些特点使得王维作品笔墨虽简,但意境幽远、表达着空寂和物我两忘,被赞誉为“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董其昌更是评价王维为禅画南宗之始: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说到明代大家董其昌除了他提出的南北二宗论外,更要看到他作为禅通画的主要倡导者,他的绘画实践有着很高的价值和艺术造诣。下面董其昌的《夏木垂荫图》运用了勾勒点染的方法画出叶子,呈现出虚实相互呼应的效果。整幅画墨润尔雅,呈现出深远宁静的境界,画中的空寂还显露出董其昌对于禅宗佛学的玄机妙悟。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董其昌的《夏木垂荫图》

同时,在他的绘画实践中贯穿了禅宗思想影响下形成了的审美态度审美观点。董其昌在笔墨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用墨方面表现为淡雅湿润、墨色分明,用笔方面表现为灵动多变、笔笔到位。在构图上他打破了前人对三段式构图的划分,用虚实相间来进行景物传达。在章法上他又有以齐为正的态势取法的特点。在审美意趣上他表现为平淡秀润、空灵、天真浪漫。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董其昌在理论提出上、在让自己的山水画形成全新的风貌和独有的艺术高度上,都对后代山水画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要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我们会想到禅的“空”、“般若”、“圆融”、“无法”,会看到因禅意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冷寂、简单、淡泊。

但笔者想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深山藏古寺,藉由“藏”字来挖掘禅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烙印。禅意在山水画中的表现更多的是对意境和境界的经营,从物象的“藏”到意象的“藏”更能营造出禅的意境。


1.“藏”起的情感精神和格调境界


画家作禅画,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其中,主客为一体、相相互为依存。把常理“藏”于没有常形的形象中,达到一类物象的寓意“藏”在另一个物象之中,得到其情而接近其性。就像文同的《墨竹图》一般竹叶错纵不乱、疏密有序,将竹子的性情“藏”于画中,更好地用无常形的竹子品格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文同的《墨竹图》

画家把自己自然流露的感情“藏”入禅画中,期待有人能用妙悟和生发联想去领悟到画家的情感流露,实现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除了用“藏”实现心灵上的共鸣之外,同时也用“藏”含蓄委婉地把物象之外的意象、把格调与境界传达给对方。


2.“藏”起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表现


“藏”不仅是玄而又玄、需要妙悟的、在精神层面的。代表着禅宗思想的“藏”还是一种在手法上的运用来使得画作更具禅意。

形象的塑造对于绘画表达至关重要,表达特定的观念需要对选定的物象进行合理的的塑造,将象“藏”于形中。“形”重共识、重观照、中作品的实在性,而“象”重思维、重感受、重画家的主动、重画家的由己。形是为象服务的,通过形使观者联想到画外之象,象即藏于形之中,使象得以传精神,精神便“藏”于环境形象之中了。

巧妙的构图与形象的选取能生动地表达画家的美学和意象感受。对于一个物象的表达,要选取最动人的角度和方面,“藏”去次要的物象形态,才能使得物象错落而生动,构图巧妙和灵活。

合理的背景布置对绘画表达也很重要,计白当黑作为一种法则很好概括了将背景“藏”起来的重要性。计白当黑原来指的是在书法艺术上字里行间、实画之外的空白部分也要作为整体进行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但留白一样重要,才能做到虚实结合、画面动人。

下面是马远所画作的《寒江独钓图》其整体结构的塑造、运用的技法和计白当黑的使用都十分出色。一叶孤舟上老翁垂钓,背景是濛濛江面与广阔天际融为一体,水天同色下辽阔寂寥的气氛扑面而来。通过把背景“藏”起来,独钓悠闲自然,避过红尘寻清净的境界就被勾勒出来了。

深山藏古寺:从“物藏”到“意藏”,禅宗对中国山水画有何影响?

马远所画作的《寒江独钓图》

把背景“藏”起来的处理不是简单的物理间家空间,而是隐藏在画中的灵动、是活跃着的生命源泉。作品所表现的画面、事件、空间以及意境都能通过对背景的“藏”而“藏”在了空灵而又虚幻的画面中,更好地凸显所要表达的物象和境界。


三、结语


通过对“藏”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剖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禅宗思想为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禅宗思想无论在艺术表现、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境界上都对中国文人、中国山水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在现今都能为我们所体悟。

在文人对写意画精神的探索和禅宗思想的影响下,禅意山水画表现出特有的主观意识和洒脱文雅的烂漫情怀。

禅意山水画溢出的佛理禅趣体现出了一种空寂超然的境界,不执著于有无,于相离相,不住心于物。但这种一味追求平淡简单的画风,也会影响绘画的丰富多彩性。一味强调禅意,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会减少作品中的现实意义。无论如何,在精神境界、艺术手法和表现上都深受禅宗思想并且孕育着独特的虚静和空灵之美的中国山水画,一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动人的艺术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