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5月,当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的徐悲鸿应香港大学的邀请赴香港举办画展,经时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许地山的介绍,来到德国籍马丁夫人住处鉴赏书画。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购买了大批中国书画文物,其中不乏精品。当时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特意带着四大箱字画到香港寻找买家。

徐悲鸿看了第一箱,又看了第二箱,从中挑出了几件他欣赏的佳作。看到第三箱时,徐悲鸿眼睛陡然一亮,一幅很长的人物画卷奇迹般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以至他展开画卷的手指都因兴奋而颤抖。他激动地几乎叫喊出来:“下面的画我都不看了!我只要这一幅!”马丁夫人愣住了,她仍请求徐悲鸿看下去。但是,徐悲鸿连连摇头说:“没有比这更使我倾心的画了!" 徐悲鸿当即提出用手头仅有的一万元现金买这张画。马丁夫人从徐悲鸿急切的情绪里悟出了这张画的价值,又有些舍不得了。徐悲鸿又提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作为交换。马丁夫人略为犹豫后表示了同意。这幅画正是被誉为“悲鸿生命”画卷的《八十七神仙卷》。

《画览》、《画言》、《画学》、《画史》作为草竹道人与诸位画友开设的四个专题,与书画同仁分享古今名师名画名典名术,欢迎指点交流。投稿我们:[email protected]

那这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会让徐悲鸿如此的激动呢?

她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杨,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没有任何款识,但徐悲鸿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出于唐代名家之手的艺术绝品,它代表了我国唐代人物画白描技法的杰出成就。

徐悲鸿反复琢磨,凭着自己多年对古画的鉴赏经验,他感觉这幅画的绘画风格、笔法特点明显带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痕迹。这让他无比的兴奋、激动,将这件事形容为“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并为此画制作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 四个字的印章,郑重地加盖在长卷的画面上。

收藏界都知道吴道子的真迹已经失散,现在见到的大都是宋人的摹本,要做出确定的结论,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从香港回到内地后,徐悲鸿把精力投入到鉴定工作。他请高手对此画重新做了装裱,先是自己仔细研究,后来又把当时美术界和鉴定界的几位名声显赫的大师,如张大千、谢稚柳等请到了家里,准备听听他们的意见。

对敦煌壁画造诣精深的张大千随后也对这幅画做了分析:宋朝,在寺院画工群体中流行一种小样制度,样稿在壁画完成后会留下来,作为修缮、补绘的底稿,也是师徒传授的样本。同宋朝粉本小样对比之下,《八十七神仙图卷》通幅洋溢着豪迈博大、生气勃勃、雄浑健伟、气度开放、质朴刚强、典雅庄重,《朝元仙杖图》虽构图相同,人数一样,但笔力气势显得不足。很可能是武宗元青年时期的作品,或是临摹吴氏的小样,这幅《八十七神仙图》应是吴道子的手迹。

著述颇丰、精通绘画史的谢稚柳从绘画技法上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这幅画卷的画法具有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比《朝元仙杖图》更接近大唐画风。仅从云鬓、虬须的“毛根出肉”的画法上去考察,这幅画的作者非吴道子莫属。

得到国内一流鉴定家的首肯后,徐悲鸿对《八十七神仙卷》更加珍惜。从此,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就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不管是外出讲学还是举办展览,他都随身携带。然而形影不离的宝贝却在后来国破家亡的战乱中屡遭不测,给徐悲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1942年5月,徐悲鸿到昆明,举办劳军画展。正当徐悲鸿沉浸在画展成功的兴奋之中时,一个致命的打击向他袭来。5月10日,空袭警报响起,匆忙间他同大家一起跑进了防空洞。当警报解除,回到住地时,忽然发现门和箱子都被撬开;自己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和其它三十余幅画竟不翼而飞。此情此景使他面色骤然煞白,眼前一片昏黑,仿佛五脏都在剧烈地翻腾。他用双手支撑着桌子,竭力想使自己镇定下来,可是,只觉得头晕目眩……。名画失踪,事关重大,惊动了云南省府,于是派员调查,限期破案,然而名画却如黄鹤飞去,渺无踪影。徐悲鸿为此忧心如焚,三天三夜寝食不安,血压急剧上升,病倒在床上。

1944年夏,一封喜信从成都飞到重庆,写信人是中央大学艺术系女学生卢荫寰。她告诉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看到了《八十七神仙卷》,因为她曾临摹过《八十七神仙卷》的照片,确认是原作无疑。徐悲鸿决定立即前往成都,当一切准备好后,他又取消了这个决定。因考虑到,如果亲自去成都,风声传出,藏宝人因惧祸,可能会将画毁掉以销赃灭迹。怎么办?难道眼看着失而复得的国宝又将永远失去?为了国宝的安全,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考虑再三,决定委托在新加坡办展览时认识的一位朋友新加坡来的刘德铭去成都,请他先找到藏画者,见到画,确认为真品后,与之交朋友,进而再花钱把画买回来。很快消息传来,画已见到,确是原画,只是需要一大笔钱。于是徐悲鸿不顾自己病体,又忙于日夜作画和筹款了。先寄去20万现款,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数十幅后,《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完璧归赵”,又回到了徐悲鸿手中。从此这八十七位神仙又回到徐悲鸿身边,并始终陪伴着他。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在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悲鸿生前的意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这其中也包括徐悲鸿先生两次倾其家财购买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每年的金秋十月,八十七位神仙就会静静地出现在徐悲鸿纪念馆明亮的展柜中与广大中外观众见面。它们向人们展示着我国唐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展示着中国唐代美术取得的最高成就,它们也在那给人们传颂着徐悲鸿与它们之间的这动人的故事。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画言:被誉为“悲鸿生命”的画卷《八十七神仙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