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在春秋時期,判斷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馬在這其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正如史書中所講:“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而這其中千乘與萬乘指的便是馬匹的數量。而現今,

東漢的一樽銅奔馬——馬踏飛燕。更是被小心翼翼地珍藏於甘肅博物館,甚至還獲得了一洗天下凡馬空的讚譽。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馬都有一種深厚的情感。一馬當前,千軍萬馬,龍馬精神等等,這是人們對馬在文學上的情感體現,而這種厚重的感情不僅侷限於文學上,在藝術領域,特別是雕塑這塊也奪得了一席之位。

在古人心中,馬不僅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它俊朗的模樣與挺拔的身姿更是讓人不免將其與卓爾不凡的君子聯想在一起。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動物雕塑中,馬的數量遙遙領先,哪怕歷經千百萬年,都絲毫沒有能夠撼動它的地位。所以,作為動物雕塑界的“常青樹”,人們對於馬的喜愛之情與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一、馬受到重視成為象徵符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在沒有槍支和火藥的冷兵器時代,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馬和牛、驢等動物一樣可以用來運送糧食,但是一旦爆發戰爭,馬獨一無二的地位立刻就突顯出了。在戰爭中,軍隊的強大與否與馬有著莫大的關係,天下是依靠武士們在馬背上浴血奮戰的勝利奪得,因此,擁有數量巨大的戰馬,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致勝的關鍵。

秦始皇統一六國所憑藉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便是勇猛的戰馬,漢武帝更是為了汗血寶馬向西域的大宛國發動了兩次戰爭,而唐太宗在陵墓都留下了“昭陵六駿”的石刻。由此可見,歷代統治者都對馬青睞有加,甚至於因為實在喜愛馬的形象和精神,而選擇用馬充當連他們所處時代的“代言人”。

當然,身為“代言人”的馬,他在每個時代的角色擔當與精神內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馬被人為賦予的意義也一直都在隨之變化。在最早的時候,作為戰馬,它象徵著一場戰爭的勝利,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石刻“昭陵六駿”,它們是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戰馬,象徵著唐太宗所經歷的最主要六大戰役。

等到了馬褪下了它的鎧甲之後,成為了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而在太平盛世之下,不再需要奔赴戰場的馬甚至成了貴族階層享樂的工具之一,正如《明皇雜錄》所記載,李隆基過生日時,“數十馬皆衣以錦繡,絡以金鐸。每樂作,奮手鼓尾,縱橫應節”。

因此,在時代不斷髮展,人們精神生活不斷充實的大背景下,馬的象徵意義也隨著人對馬需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2、歷史傳統

史籍記載:“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御,西垂有聲”。說的是秦始皇的先祖秦非子,他是西周一名養馬的官員,由於養馬任務完成的極好,令周孝王非常滿意,便將秦地賜予他,而這便是秦朝最初的封地。由此可知,中國古代的養馬傳統歷史之悠久。

而養馬的傳統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除了對馬的喜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馬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強大與否的關鍵因素。比起嘴上的功夫,一個王朝能夠擁有廣闊的疆土是離不開在沙場上的勝利,而戰馬與這勝利更是息息相關。

因此,歷代統治者們為了維持或擴大國家的軍事力量,都非常重視養馬,特別是養品質和資質都上乘的馬,譬如漢武帝時期,國力之所以如此強盛,與他打敗大宛國奪得數千匹汗血寶馬脫不了干係。

除了作為軍事力量的象徵,在沒有馬路和汽車的古代,馬還是用於交通與運輸的主力軍,不論是對內發展經濟還是對外加強交流合作,它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和平的唐朝,國家繁榮,社會穩定,養馬這一行業在強盛的經濟力的趨勢下,不論是在皇家還是民間,都呈現出一派興旺的景象,成為強盛國力下的一個縮影。

而這也成為了馬在雕塑藝術領域佔據重要地位的原因,因為人們在物質上無憂之後,便會不由自主的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而養馬的傳統使得人們把目光聚焦在了馬的身上。於是,關於馬的雕塑作品便不勝枚舉,譬如秦始皇兵馬俑 、西漢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 、東漢甘肅雷臺出土的馬踏飛燕等等。馬的雕塑成為了中國古代動物雕塑中的“佼佼者”,再加上馬匹的引進與人們與日俱增的喜愛,馬雕塑在藝術表現上的靈活多變更是促使其在中國雕塑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筆墨。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二、不同材質雕刻馬的不同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人們的生產工具在變化,中國古代動物雕塑的材質也有非常明顯的變化,而馬雕塑作為動物雕塑中炙手可熱的對象,雕塑材質上的變化與技術的發展在它身上更是有著顯而易見的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雕塑作品的材質也不盡然相同,而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材質發展的變化觀察,大致可以將雕塑材質分為三類。

1、泥土

古代先民們最開始的生存依靠農耕,因此與泥土打交道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若想要做些雕塑作品,其所選用的材質必定最先考慮的是泥土。論及原因,石料採用不便利是一個,而最為關鍵的還是人們對泥土天然存在的感情。畢竟在那個時候,人們在與大自然的角逐之中處於弱勢,很多自然災害都無法躲避,譬如洪水與地震,它們可將人們居住的房屋直接損毀。

幸運的是,房屋與日常所有的東西大多為泥土所制,雖容易摧毀,卻也容易重建。因此,泥土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便是溫和,是可以掌握在手中的東西。不同於石料的“強硬態度”,泥土所製作的東西是可以根據人們的主觀意願調節,可以拿捏在手。

而隨著燒製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陶製品與瓷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唐代鼎盛工藝技術的代表唐三彩馬。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2、石料

與作為“萬金油”的泥土不同,石料在最開始便是用於製作實用工具,不論是狩獵、農耕還是戰爭,都離不開石料的助力。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石料作為製作實用工具的材料逐漸退居高位,先是成為木結構建築下最穩健的基臺,隨後被雕刻縮小為祈福的禮器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型飾物。除此之外,石料範圍之內的玉石也成了人們雕刻選料中的心頭好。因為選料的關係,所以人們偏愛於細節之處著手,注重於對細石的琢磨而忽略了大型的石刻。

不過這恰好培養出了漢民族對於自然之物獨具特色的鑑賞能力。而大型石料的廣泛應用是在唐代,為了展現唐皇室的強大與富庶,也為了彰顯與眾不同的氣派,唐朝的統治者對大型石料可謂是應用到了極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古代雕刻史上都赫赫有名的石質雕刻馬。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3、青銅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自它被髮明出來之後,人們很快進入了青銅時代。在商周時期,青銅工藝到達鼎盛。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出現了很多種類的青銅加工的辦法,所以有了一些青銅馬的雕塑作品。

雖然戰國時期被冶鐵技術和製陶技術後來居上,但是青銅工藝仍然熠熠生輝,特別是在漢代,其東漢晚期在甘肅墓出土的青銅車馬與獨立於銅車馬儀仗隊的銅鑄像“馬踏飛燕”更是充分體現了漢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術與大膽的想象力。

總而言之,馬雕塑形狀的變化不僅是材質變化的直接反映,也體現了各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在受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因素影響下的不同變化。這是符合歷史潮流的趨勢,也是時代內在精神的一個側面的體現。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三、古人對馬的偏愛,才會賦予它多樣的意象

1、寫實的意象

希臘有“模仿自然”的說法,而在中國古代,南齊謝赫的六法論便對藝術家有將自然的形象、顏色如實表現出來的要求,譬如,“應物象形”、“隨類賦彩”。而對於中國古代的馬雕塑,寫實也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因為很多雕塑作品都被賦予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工匠,對他們雕刻作品的要求與美術中的“模仿自然”大致相同,強調對客觀事物的精確。

馬是活動的客體,不同的形態、動態和造型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古代的雕塑家們對於雕刻馬的各種形態也下了一番狠功夫,因此無論是立馬、臥馬、躍馬、奔馬、還是行走中的馬和仰天長嘯的馬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而這種寫實不僅僅侷限於馬的外形上,對於馬身上的配飾與馬鞍,古代雕塑家們也會依照所處時代的風格特色雕刻出相對應的風格。

因此,寫實是評價一個雕刻作品好壞的重要因素。脫離了對客觀事物準確到位的呈現,就像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論多麼深厚的內在精神都無法通過外在表現出來。然而,除了把外形如實的雕刻出之外,在雕刻作品的過程中把個人所要表達意圖賦予在作品中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筆,它的地位可以說與寫實不相上下。

中國古代雕塑中的馬之所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寫實性動物雕塑,就是因為雕塑家們並未僅僅停留在對馬雕塑外形上的精準寫實,還包括雕塑家們絞盡腦汁地在作品寫實的基礎上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呈現出來。寫實加內在精神的兩種合力促使古代雕塑家們對馬的塑造猶如鬼斧神工之物,使中國古代的馬雕塑在各朝各代的雕塑作品中脫穎而出,熠熠生輝。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2、賦予真實生命的“氣”

“氣”一詞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一個並不陌生的概念,孟子曾說,吾善養浩然之氣。這裡的“氣”指的是人內心中與仁義道德相匹配的東西。而美學上的“氣”的概念則有所不同,它指的是能夠鼓動世間萬物的節奏與和諧的氣韻,它超然於對客觀事物的表象,進而追求事物內在的感染力和生命力。這正如南齊謝赫所說的“氣韻生動”,要求藝術家做到主觀意志的力量與宇宙內部的生命相結合。

而這些關於繪畫的美學原則的總結對於中國古代雕塑也有巨大的影響,因為繪畫和雕塑在本質上是一體的,所以這個對藝術家準確把握客觀物體的內在本質和要點,進而使自己的技巧不顯山不露水的同時又要達到一定辨識度的繪畫的美學要求,換做是對雕塑的意象造型也同樣適用。

縱觀中國古代的雕塑馬,在不同的朝代,雕塑馬的造型也不盡相同。然而,就算處在同一個朝代,不同的雕塑家所塑造的馬也不一樣,論其原因,就在於每個人腦海中對於馬的意象造型都是不一樣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這個主觀能動的支配下,意識對馬這個客體的反應也是不同的,譬如,有的雕塑家手下的馬是仰天長嘯的瀟灑,而有的則是體型嬌小,馴服聽命。

這都是每個雕塑家在雕塑過程中主觀意志的體現,而最終的作品呈現的則是其對事物的理解與感悟。正如古人所悟的“立象以盡意”,說得就是對客觀對象的塑造不能僅僅停留在冰冷的外表,還應該表達出雕塑之人的精神內涵,這才能賦予雕塑作品生命力。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總結:

世人對馬的喜愛與青睞使中國古代雕塑馬在眾多古代動物雕塑中脫穎而出的同時,也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在不同的時代,雕塑馬的材質在變化,形態在變化,精神內涵也在變化,它的變化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因素的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探尋不同時期的雕塑馬,它變化的軌跡也是一個時代變化的縮影。

承載了古人對馬情有獨鍾的藝術品:與時俱進、熠熠生輝的雕塑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