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愛好歷史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國的故事,不愛好歷史的朋友也多多少少知道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明治維新”,跟“商鞅變法”同樣出名,“胡服騎射”與“明治維新”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強制要求國民換異族服飾,可是為什麼換了衣服,這國家就強盛了呢?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看衣服別看人

作者這麼想,諸位看對不對,強制換衣服,這衣服從哪來?肯定不是國家發,那就得自己買,自己買衣服,就得消費,一消費了,錢就流通了,錢一流通,市場就盤活了,市場一盤活,老百姓就富裕了,老百姓富裕,國家就強盛了,所以為了國家強盛,諸位多逛逛街,買買衣服,以上系本文正文,純屬作者自娛自樂。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讓你看衣服,你別看人


上回講羋月時說道,趙武靈王之所以幫秦昭襄王上位,是帶著濃烈的陰謀色彩與敏銳的政治眼光去做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推演,扶嬴稷上位都是對趙國,乃至戰國諸國都是最好的結果,不過任誰也想不到歷史會那麼偶然,昭襄王竟成了後期大魔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就是“胡服騎射”的主角,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看衣服,別看人


趙武靈王的一生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一生,他是歷史上少有的被餓死的君王,如果不是還有梁武帝,那趙武靈王一定是最出名的。看吧,連餓死的事,都當不了第一,作者說他悲劇,不為過吧?

趙武靈王的一生,又是雄才大略的一生。歷史上君王的雄才大略他基本都佔盡了。作者先講第一件事,也是作者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禪位給兒子趙何自稱主父,也就是太上皇。幾年前作者讀到這裡的時候,驚為天人,甚至一度認為趙武靈王之法,解決了後世倆千年封建君主的困擾,諸君細品。自古皇帝皆擔心武將造反,就算讓親兒子帶兵,都怕親兒子造反逼宮,處處防備。宣武門之變觸目驚心。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看衣服別看人


如何杜絕這個問題?趙武靈王的辦法,在理論上是完美的,至少作者一度認為是完美的,趙武靈王把王位禪讓給小兒子趙何,自己出去帶兵打仗,功伐各國。這樣一來,兵權在自己手裡,自己不會造兒子的反,兒子又不用怕自己手握兵權,開疆拓土指日可待,一舉解決困擾歷代君王倆千年的問題,可作者低估了人心!

同時作者也明白了為何歷代君王都沒有效仿趙武靈王的人,因為縱觀整個歷史,除了極個別幾個皇帝是真傻,其餘的君王不論昏君明君,他們從不低估人心,寧殺錯不放過,帝王心術,終究有過人之處,哪怕是個木匠皇帝。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制定“胡服騎射”的國策。我們不妨深入的探討一下,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資治通鑑》

這句話翻譯過來不難,難的是言外之意。趙武靈王攻打中山國,一直打,一直贏。但是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困擾中原漢民族兩千多年的問題,就是攻城略池我們可以贏一萬次,可一旦到了平原上,再也無法與少數民族叫板,為什麼?因為漢民族的騎兵與射箭無法與馬背上的民族相媲美。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趙武靈王也發現了問題所在,雖然頂著層層壓力,還是有了“胡服騎射”。而有人就會問了,直接騎射就好了,為什麼要換胡服?這叫問到了今天的主題,雖然沒學過“胡服騎射”的核心,但多數人都知道“明治維新”的核心。並且知道,全民穿西服是“明治維新”中最重要的一條。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我們不妨可以把“胡服騎射”拆開看。“胡服”、“騎射”,用今天的話來說,“胡服”就是精神文明建設,而“騎射”就不用說了。統一思想遠比提升戰力重要的多,只有“胡服”成功了,“騎射才能成功。”或者說句更有意思的,只有“胡服”成功了,“騎射”才有他成功的意義。雖然有點饒,但作者不指望每個人都聽得懂。

“胡服騎射”的成功,帶來的意義是戰略上的。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趙武靈王《資治通鑑》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算太好,甚至數年前被中山國各種欺負,這也是趙國一直打中山國的原因,跟秦一直打魏是一樣的,此強彼弱,是必然的。也是因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在戰國中脫穎而出,平定周槽,讓他與秦國有了一戰之力,如果不是秦國出了個白起……歷史可能在這裡會有變化,但這世上沒有如果。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趙武靈王之死,這句話作者加粗了,因為很重要,很有多誤人子弟的人這麼寫,趙主父先立了長子趙章為太子,後生趙何,又廢了長子,把幼子扶上王位。寫到這裡還沒毛病,可偏偏史書記載了這麼兩段話: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從旁窺之,見其長子傫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計未決而輟。——《資治通鑑》

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之。吳娃死,愛馳;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資治通鑑》

作者想不明白這兩句話的意義何在,第一段話是什麼意思,趙主父看大兒子跪小兒子,心裡不舒服,想把趙國一分為二,但想想就算了,沒這麼幹!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第二段話應該是史官楞加上的補充了第一句話的前因後果。可是一個欲字就的存在就全盤否定了這兩句話存在的意義,作者多次說過,讀史一定要把感情因素,思想變化,道德故事隱去再看,才有意義。否則就是偏頗的。

書歸正傳,幼子趙何登基,長子趙章叛變。趙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李兌,平叛,故意圍殺了趙武靈王,(餓死而殺理論上是沒有區別的),原因是什麼?無非是怕秋後算賬,無非是奸臣膩子,無非是排除異己,無非想獨攬大權,無非想獨斷朝綱,無非想總覽乾坤,趙武靈王之死史稱沙丘宮變。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作者寫出再多的無非,也沒用,誰讓趙成不出名呢。而趙武靈王之死,真的怪他自己麼?就算怪,也跟他欲兩王無關,怪只怪他低估了人心,而誰又能知道,沙丘宮變之前,趙成卻是忠臣典範呢?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胡服騎射、明治維新,看古人怎麼靠換衣服強國的


古人誠不欺我,趙武靈王一生稱得上雄才大略之主,不過名氣太小,後世議論少之又少,但無論謀略,格局,眼光以及一生作為,作者都認為趙武靈王應該被歷史銘記,而不是作為反面教材或者奇聞趣事來說。而除了沙丘宮變的結局,作者為何要說趙武靈王輸在了歷史的偶然上?殺神白起為何遇到范雎就成了他的人生悲劇?范雎何許人也?能青史留名?為何有人恨他,有人怕他,有人罵他?而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有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關注作者,作者將以年為單位,陪著諸君聊一聊《資治通鑑》,看一看這千古史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