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祖師王陽明告訴我們一生只用五個“忌”,便可完滿

1.忌沒有明確的目標
不成熟的人,像一艘沒有帆的船,風往哪裡吹,他就往哪裡走。走走停停,一生蹉跎,終究無法到岸。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無論是做什麼,都需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和方向。沒有目標只能隨波逐流,人生變成一盤散沙。

王陽明從小立志成聖,立下志向之後便努力去實踐,從未動搖,最終立地成聖。他後來教育自己的子弟,你想要做到什麼事情,得到什麼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是大基礎和真關鍵。

“心學”祖師王陽明告訴我們一生只用五個“忌”,便可完滿


2.忌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只要問心無愧,就不要在意太多。

古人說“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不用去解釋什麼,默默把事情做好,他們自然就閉嘴了。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往往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王陽明曾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閒話,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陽明心學剛創立時,被很多人斥責為異端學說,但王陽明卻絲毫不以為意,繼續講學,無辯止謗。後來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分庭抗禮,這些人自然就閉嘴了。

“心學”祖師王陽明告訴我們一生只用五個“忌”,便可完滿


3.忌不管不顧地情緒化

情緒是最大的敵人。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憤怒時大腦的思考能力為零,整個人是不受控制的,這時候說的話,做的事,只能傷人傷己。而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很高的修養和技巧。

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京師部隊也到了南昌,他們見功勞被搶,又受奸佞挑唆,就整日在軍營外百般謾罵,尋釁鬧事。但王陽明絲毫不為所動,在他看來,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平時在小事上刻意磨鍊自己,控制情緒,時間長了,人看問題就不會那麼偏激,慢慢就有了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質。同時,情緒不要積累,要注意時刻溝通。或者在發怒的時候,選擇暫時避讓,深呼吸,等情緒平復下來,再作打算。

“心學”祖師王陽明告訴我們一生只用五個“忌”,便可完滿


4.忌眼高手低地好高騖遠

一口吃不了個胖子,不成熟的人總是好高騖遠。他們設定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而不去實踐。手邊的事情沒有做好,就幻想著自己可以實現抱負,走向人生巔峰。

王陽明曾言:“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

我們今天領悟一點,明天在這一點的基礎上接著領悟,一路延伸到底,才是學問。就像是種樹澆水,剛開始澆灌小樹苗,要用很少的水,後面樹苗長大一點,就可以多用點水,等到樹苗長成可以合抱時,就可以用一桶水。如果上來就給小樹苗澆一桶水,那肯定會把樹苗淹死。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的成就都需要時間做鋪墊。飯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踏踏實實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讓自己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心學”祖師王陽明告訴我們一生只用五個“忌”,便可完滿


5.忌物慾太盛

現在花唄、白條、分期付款滿天飛,這種“來錢很容易”的錯覺正在“引誘”著很多年輕人開始去嘗試自己負擔不起的奢侈品。不成熟的人,總喜歡用外物去裝點自己。覺得自己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幸福。

但人生並不是加法,而是減法。王陽明曾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覆良知之本體了。

外物的充實抵不過內心的空虛。人們為了外在的東西,終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終失去內心的安寧,成為慾望的囚徒,實在是捨本逐末。

錢夠用就行,孝順父母,親近朋友,熱愛自然,這些不需要太多物質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諦。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順其自然,保持內心的安寧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