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惡意》這個名字就讓人感覺到深切的不安。

東野圭吾的書懸疑類是主流,每一本都具有內涵意義,這本《惡意》也不意外。

主要講的是被害人日高邦彥的死亡來源於野野口修做了一個很遠的計劃。計算了所有可能事情的發生。

作為警官的加賀恭一郎來調查這個案件。

主觀人物有三個人,野野口修,日高邦彥,加賀恭一郎。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的關係在平日的社交裡很友好,幾乎是雙方最好的朋友。

但他還是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那恨意來源於那裡?是日高邦彥什麼地方做錯了?還是傷害了他?

真相的可悲和令人寒冷的地方就在這兒。

為什麼殺?!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這本書雖然是懸疑類小說,但處處都表現出人性來。東野圭吾的寫作風格總是出乎意料,本來要埋藏很久的爆發點總會提前爆發。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

殺人動機這件事在這本書裡很精彩,就像一顆洋蔥一層一層撥開,一層一層新穎。

最開始,野野口修交代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和野野口修發生婚外情,日高邦彥發現後找到了很多證據,帶著刀找到野野口修,威脅他幫助自己寫小說。

野野口修為了保護初美就答應了這件事兒。

後來日高邦彥以自己的名字出版了小說,讓自己成為了暢銷書作家。

後來初美覺得這件事兒不公平,就打算和野野口修殺死日高邦彥。可是還沒行動,初美就被卡車撞死。

後來野野口修以為這是日高邦彥的復仇,為了幫初美報仇,所以殺死了日高邦彥。

事情到了這兒合情合理,有憑有據,一時間,如日中天的日高邦彥突然惡名狼藉。他的名聲瞬間臭味熏天。

案情倒在兒,已經很合理了!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但加賀恭一郎做回訪的時候,和野野口修一個單位的同事聊了幾句。同事說,野野口修不像肯為別人寫東西的人。因為野野口修很自負。

性格的不符合,讓加賀恭一郎升起了疑心。再次深入的時候,他找到了問題所在。

原來野野口修是城市人,然後搬到了鄉下。野野口修的母親是個很自私且自負的人,瞧不起鄉下的所有人,而且還叮囑過不要和日高邦彥完,因為配不上。

野野口修記下了。再以後他懶得上學,因為覺得這裡的學校配不上他。

然而,日高邦彥卻每天來找他,他以為野野口修不上學是怕學校裡的人欺負他。日高邦彥下了保證,說以後他來保護野野口修。

可是在上學期間,野野口修是學校的霸主,見誰欺負誰。日高邦彥就是他的欺負對象。日高邦彥沒有怨言,還幫助野野口修瞞住一次惡劣的刑事案件。

時光冉冉,轉眼間幾十年過去。

日高邦彥成了著名的暢銷書作家,而自己那可笑的作家夢依然可笑。

而日高邦彥知道他的情況,冰釋前嫌,打算出手幫他實現作家夢,把可笑變成勵志。

可惜,野野口修卻做出了計劃,沒有老老實實的去做一個勵志中青年,反而做了很多的證據,殺了日高邦彥。

既然日高邦彥幫了他這麼做,為什麼要殺?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答案是,沒有原因!

就是要殺他!看他不順眼所以要殺他,他那麼善良所以我要殺他,他處處為我著想所以我要殺他!

他憑什麼這麼好?憑什麼幸福?就是看不慣,他活著就是礙眼,所以我就要殺他!

他憑什麼這麼有才華?憑什麼像是陽光那麼耀眼,而我就像泥坑一樣噁心至極?!

所以,要殺他!

就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一樣要殺他。

這就是野野口修的作案動機。

一個瘋狂病態的原由,一個來源於嫉妒,羨慕,產生的恨意。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這和這本書的名字極為吻合。

恨意是可以平白無故的出現,然後進行行為。

如果按照醫學來講,野野口修有嚴重的心理疾病。這一點和他的幼年生活有關係。

如果年輕的時候,她媽媽沒有說那句話,教導他善良,也就沒有這些事兒。如果長大後沒有和日高邦彥碰上,也不會出現這種事兒。

但這本書裡沒有如果。發生了,動機就算再惡劣那也是真相。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這雖然是一本懸疑小說,但主要講的卻是人性。

《惡意》這本書清晰的人性在哪?

01

善意。

日高邦彥的善心是天生的,對這個世界的概念永遠都是美好的。就像是陽光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許多磕磕碰碰,但沒有喪失希望。對自己的專業和生活都有美好的嚮往。有好的家庭,有愛他的妻子。他的善會更加的光芒。不出意外,依照這麼活,一生無憂且內心強大。

02

惡意

野野口修的存在就是和日高邦彥作為對抗力。這個人不敢面對自己的軟弱,自負和病態的觀念害了他。他選擇殺了日高邦彥這是必然的結果。就算不殺他,他也會選擇殺害別人。因為他的生活已經難以支撐他的自負感。

日高邦彥的出現處處符合他發洩和一殺成名的機會。自然要殺。

野野口修是聰明。知道警察會來找他,所以做好的和盤推出的準備。先搞臭日高邦彥,同時自己得到他所有的榮譽,自己搖身一變,就成了暢銷書的作家。一飛沖天不為過。

惡意的無由來,都存在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他的母親。

幼年的孩子心性是可以左右的,就在於父母給了孩子怎樣的思想教育和怎樣的心理建設。

所以,這本書也在側面告訴年輕的父母們,如何有效的教導孩子。

雖然這不是這本書的本意,但也請好好往這方面想一想這個問題。

03

真相。

有時候真相可是震懾靈魂。真相給人一種公平。就像橫在善意和惡意中間的天枰。單方面聽信一方的言辭是屬於偏向,就算另一方沒有辦法說話,沒有辦法發表意見,也要找個方式讓他說話,這才是天枰的作用。

野野口修也算到這一點,死人沒辦法說話,那還不是我說什麼就是什麼?

加賀恭一郎這個人物就是這個天枰,代表著公平,找到了事件的根本,也稱為正義。

真相的重要性,有時候不只是關乎個人,還有與此關聯的人群。他們需要知道真相來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甚至是陌生人,針對這個事件的處理辦法也有可能改變自己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這是公眾效應。

也有很多情況酌情處理,不告知真相。凡是遇見這種狀況,都是極為悲哀和痛惜的事情。

04

公平。

這一點的唯一重要性,就是公平!

殺人償命是律法鐵條,做出害人的舉動就應該得到相應的代價!


《惡意》中平白無故的恨,究竟把人性滲透到什麼地步?



這無緣無故的恨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有些人心理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認知少,見識短。總以為自己是特殊的,也以為所有人應該圍著自己的轉。那樣的自豪,自負。

也有心思陰沉,凡事記在心裡,伺機而動報復一下。但卻不知道,這世上有那麼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難道都需要伺機而動?那不就成耗子了嘛……

這種事情既然不是特例,那一定是常態。針對這個常態,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自己,做好一個人。增加學識和知識體系,面對那些歹意的人就會更加敏感的知道危險。

這一點我切身體會,是很有用的。

我們改變不了誰,那隻能改變自己然後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