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称病辞官,欲携家眷与友人纵情于江湖,赋诗作画、写书授徒、放饿戈钓、游山戏水,从此不问朝堂。

永和十二年,距离王羲之辞官一年有余。朝堂之上,常怀篡位之心的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恒温愈发得势,并于七月再次北伐以增加其声望,八月击溃了河南姚襄,收复洛阳。同年,与诸葛恢、荀闿并称为"中兴三明",又与郗鉴(王羲之岳父)等八人并称为"兖州八伯"的一代贤良、东晋重臣——蔡谟,去世。

如此形势之下,辞官一年有余的王羲之虽无心过问朝堂之事,但在与友人通信间得知这些情况后,心情依然是相当的低落,《七月都下帖》便是这个时间段里书写的其中两封信,由于受情绪的影响,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七月都下帖》由《秋月帖》和《都下帖》二帖组成,其中《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仁"字以下二十七字裁割。帖中所提到的桓公是指桓温,蔡公则为蔡谟。

【《七月都下帖》释文】

《秋月帖》: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而)(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危(当为委)笃,又加(zhi )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 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此帖'仁'字下裁去27 字。)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人生如寄,

一切都将过去,

无论你是意气风发,

还是平淡落寞,

都将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流云过千山,

本就一场梦幻。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没有什么美好可以永远定格,

没有什么黑暗可以永远存在,

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让时间停滞。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原谅吧,

自己的,

别人的,

历史的,

现在的。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谢谢关注,更多作品可点击链接查看。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行笔间略显不畅,缺乏遒劲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