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经过实地探访,济南市区现存露天树立的毛泽东主席塑像5尊,均得到相关部门良好保护,成为片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寄托了几代人对伟人的敬仰和爱戴。

第1座:山师院内毛泽东挥帽像

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这座毛泽东同志塑像屹立于济南市文化东路山师老校院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作为“文物”受到保护。

每年一度的招生工作,这尊招手的主席像被学校用在招生宣传资料上、新生录取通知书的封面上,用于校内的教学印刷品上,就连校园停车卡的一面也印上了这尊主席像。很多游客来到校园,第一件事就是与这座高16米的主席像来张合影。

第2座:英雄山赤霞广场塑像

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位于济南英雄山赤霞广场东侧,在英雄山路上可以看见。平时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初冬时分,在黄色或苍翠的树冠背景下,伟人站在高高的台基上,倒背双手向西而立,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远方。

在主席像下红褐色台基下面刻着“一九六八年七月立”一行字,再无其他文字介绍。

据介绍,这尊主席像是1999年12月由山东省工业展览馆运来的,当时工展馆因为市政修路被拆迁,经济南市协调,将院内的主席像运到赤霞广场陈列,迁来时没有任何资料。

主席像来到赤霞广场后,参与施工安放的施工人员对底座进行了加高。塑像连同底座增高为12.26米,照应主席诞辰12月26日。

主席像寄托了一代人对伟人的无限敬仰,承载了很多时代的记忆。

建于“文革”初期的这尊主席像是邀请北京的专家设计指导的,我省也有多名雕塑、绘画方面的专业人士配合,最终通过繁杂琐碎的“笨办法”,将几尺高的雕塑小样一步步放大成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第3尊主席像:在明湖小学内 

在水屯路济南市明湖小学校园(原北园一中)内,也有一尊主席像。

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这尊主席像比山师主席像略小一号,面南而立。像下有约3米高的台基,设计有非常讲究的上三层下三层台阶,表示设计建造者对伟大领袖的无限崇敬。在主席像四周摆放着修葺讲究的盆花,让伟人如同站在花海之中。

主席像背后几十米外,是几乎同样高度的一面影壁墙,正面用红黑两色石材制成,中间的深色大理石上镌刻着5个有力的毛体大字:“人民公社好”。透过字体,今天的人们仍可感受到那火热年代人们的情怀。

影壁墙前有一个长约20米、宽约4米的花池,墙背面镌刻着建造的时间:一九七二年八月改建。东西两侧各长着两株“幸福槐”,其中东侧一株另有一块石碑,内容为“幸福槐 毛主席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九日视察北园时在此树下同贫下中农亲切交谈”。

在这尊主席像的左前、右前方,当年还各设计有一个硕大的长方形花坛,各种植约十棵松柏树,有的直径接近两尺。


在济南西外环省肿瘤医院,也有一尊风格类似的主席像,面北而立。

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该像较山师大、赤霞广场主席像稍矮。主席像的四周用汉白玉精心制成一个八边形的围栏,留有出口。主席像身前、身后分别正对医院南北两幢大楼的大门。

上述4尊建于文革时期的主席像中,尽管外形和神态比较相似,均身着呢质军大衣,且左手总是背在身后,持一顶带五角星军帽。但是差别也不是没有。山师、明湖小学的主席像均为右手向前高举,像在挥手,又像在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省肿瘤医院和赤霞广场则为倒背双手造型。此外,与省肿瘤医院主席像呢子大衣下垂,显得比较凝重不同,另三尊主席像大衣角明显向上卷起,显示主席正在迎风而立,更显身材修长风度翩翩。


除山师主席像在底座后面有一块“毛泽东塑像”说明之外,另3尊塑像既无主席生平介绍,也未对当年建设情况提及一字。主席像周边也几无介绍文字。倒是省肿瘤医院主席像台基后边,镌刻“救死扶伤”4个字。

第5尊毛主席塑像:立于幸福柳广场

济南尚存5座露天主席像,塑造时动用了十几名解放军


除上述4尊建成于文革时期的主席像,在工业北路幸福柳广场还有一尊汉白玉材质的露天主席像,体积明显小于前4尊。

像后文字说明,这是大辛村村民为纪念毛主席1959年4月13日、9月21日两次亲临大辛村视察,于2006年修建幸福柳广场时,由该村村支书一家捐建的。

建造山师主席塑像 用了一个多月


雕塑艺术家李振才当年曾亲自参与两尊主席像建造。

据回忆,1966年“文革”开始后,全国各地刮起一股建“红太阳纪念馆”的热潮,需造大批毛主席像。

山师大不仅在济南第一个建成主席像,而且体量最大。

1967年,山师红卫兵骨干们进京邀请北京美术公司的雕塑家张松鹤先生到山师主持设计主席像,当时张松鹤已在北师大、湖南师大等国内多所高校雕塑主席像,经验丰富,因此在设计建造山师大招手主席像时十分顺手。

李振才说,与一般艺术创作不同,制作主席像“首先要很像”,要经得住人们挑剔的目光,塑造时“多一点点少一点点就会不像”。

很多艺术家也认为,相比其他政治家人像,毛主席像的表现要难得多。

在山东,张松鹤设计了主席像的小稿,经不断放大,定稿时有两米高。当时省内的3名雕塑艺术家张玉林、王照善、李振才,以及在军队上搞绘画创作的画家刘欣,全力配合张松鹤工作。

当时没有玻璃钢,大伙用石膏翻制了很多的主席像,目前市场上在售的小型石膏主席像,有的就是当年张松鹤小稿的多次复制版本。

雕像灌水泥时,部分教师、学生齐动手,来自校外的一些水泥工忙着“上大泥”,前后有十几名解放军轮流站岗保卫,大伙齐心协力,白天黑夜连轴转地干个不停,用了大约1个月时间便把主席像建成了。

如今人们看到的文革主席像,多数表面稍稍泛黄、泛红,像是坚硬的花岗岩一样。

李振才介绍,实际上山师和省工展馆主席像所用的水泥是经过专门调制的,他们在白水泥中加入黑色、灰色和赭石颜色的小石头颗粒,充分搅拌,等凝固之后便形成花岗岩一样的效果。

由于水泥干了外面会形成一层“光面”,为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李振才等人用斧子仔细地一排排剁,露出下面的小石子来。这样用水泥建成的主席像不仅美观,而且像石头一样结实,坚持几百年没问题。

山师主席像建成后,李振才又参加了省工展馆主席像的建造。正因为水泥雕像有多种好处,文革期间全国各地建造的主席像几乎都是水泥灌制而成。

1999年,因修建趵北路,原省工展馆以及院内的毛主席像不得不搬迁。由于主席像建造时为防地震,塑像和底座用槽钢做骨架被连成一体,搬运十分困难。当年曾参与建造的雕塑艺术家张玉林到场,指导工人砸开底座的水泥,用电焊切断槽钢,才将主席像运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