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鄉,遠方》有感


寒假期間拜讀了璩存峰老師的新書《故鄉,遠方》,掩卷沉思,我有著很多的感受和收穫。

“歲月感懷”欄目有十二篇文章,承載了對年輕教師和學生們的殷殷期望,字字真心,句句實意,娓娓道來的文字裡,師者的胸懷與操守,漸漸明晰。一位教育前輩發自肺腑的箴言,像一盞燈指引著青年教師們前行的路。《善意的謊言》一文,尤為觸動人心。當年輕學子高考前出現意外時,班主任璩老師傾心相助,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高度信任,十一年來那情景歷歷在目。在和老校友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們能記住當年學習生活中許多細節,教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過他們,如影隨形。欣喜的是,在璩老師的帶動下,有一批人在成長,感受最深刻的就這四個字“無我利他”。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

“人物憶舊”的十一篇文章,令人不禁潸然淚下的是,《因為我,大弟的命運軌跡遭改寫》。念親恩,手足情,這是知感恩的愧怍。《三位老師,三句箴言,伴我到今天》溯本逐源,師恩難忘,澤被晚生,一脈相承。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老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一滴水能看見大海,《走下了講臺,就再也沒有回來》,一件小事、一篇隨筆看到了璩老師內心的強大。無論在多麼辛苦疲憊的時候,心中始終想著的是他人, 是學校的老師和孩子。老師也是血肉之軀,卻似乎永遠都有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能量,那是因為老師的情懷和格局。“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足跡所至”十二篇遊記,包括那篇頗負盛名的《孤山魂》。隨筆其實是隨心,讀到用了心,讀到動了情。自身的語文素養修煉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所到之處,他滿腹詩書,出口成章,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扇窗戶。

“文學捧讀”重溫名著,成就八篇讀後感。讀與寫是教育、教學不斷進步的雙翼,快樂是需要分享的,讀書更是如此。在交流中進行思想的碰撞,在分享中感悟讀書的樂趣,把讀書當作像聊天一樣的輕鬆。讀與寫的過程,是不斷肯定自己、激勵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反省自己的過程。教師立德樹人,把育人放在首位,則必須勤讀書。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學生,讓學生自覺探索書的海洋;用自己的感悟化作語言,創設醉人的情景,讓學生在書香中快樂成長。

“女兒風采”中璩世涵的十一篇習作,字裡行間既有濃濃的學子味兒,又流露出質樸純潔的真情實感。她趣談了二叔名字來由,蘊含著厚道傳世的家風家訓;回憶了父女情深,多處細節寫出了對生活的感恩。

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思想者”“學習者”“實踐者”“寫作者”,優秀的教師還是一盞不滅的燈,讀著作,明道路。璩老師上下求索,不斷超越的教育精神成就了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每一本好書都是靈魂的印記,每一篇佳作都是智慧的濃縮,回顧真實的求學經歷,領略名家的專業素養,緊緊追隨著大師的足跡,妙筆生花異彩紛呈!

讀《故鄉,遠方》有感

讀《故鄉,遠方》有感


讀《故鄉,遠方》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