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互聯網問診“快速生長”開通醫保成有力“推手”

疫情之下互聯網問診“快速生長”開通醫保成有力“推手”

“我覺得對一些慢性病人來說,定期去醫院複診拿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醫院都做了(互聯網醫療)這種舉措,中國是很有條件做這個事情的。”在近日的一次會議上,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提到了互聯網醫院,令這一話題繼續升溫。

實際上,國家衛健委已於今年2月兩次發文,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及藥品配送服務。而廣東已有57家醫院在疫情期間快速開通了互聯網免費諮詢服務,多家醫院還做出“自選動作”,利用此段時間培養患者、醫生雲問診的使用習慣。

疫情之下互联网问诊“快速生长”开通医保成有力“推手”

一級響應啟動當天 廣東互聯網醫院大批上線免費諮詢門診

在廣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當天(1月23日),省衛生健康委就緊急要求全省互聯網醫院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遠距離、非接觸優勢,開設網上發熱門診、新冠肺炎諮詢,引導市民在網上進行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減少醫院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網上問診無法全部照搬線下問診模式,在廣東、廣州的多家醫院,疫情期間,互聯網問診經歷了從線上諮詢到線上複診、開藥,再到打通線上醫保支付渠道的過程。

1月下旬,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啟動免費線上發熱門診。至2月1日,廣東已有首批57家互聯網醫院開設發熱門診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免費諮詢等服務。

多家醫院“加餐”:上線心理門診、打通慢病線上醫保支付

各醫院還根據自己的特長開展了特色服務:為應對疫情中凸顯的心理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腦病中心在互聯網醫院推出了“方艙之聲”和“遠程診室”兩個功能板塊,“方艙之聲”可根據用戶焦慮、抑鬱、失眠程度,給予精準匹配的音樂治療,“遠程診室”配備了方言選擇功能。

隨後,在線醫療服務醫保支付通道部分打通。2月28日,廣東省醫保局出臺措施,將定點醫療機構互聯網複診和藥品費用均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範圍,為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參保門診慢性病患者享受慢性病“互聯網+”醫療服務提供支撐。

廣州、東莞率先進行試點。在廣醫二院的互聯網醫院,高血壓病、糖尿病一類門特患者可通過在線複診專用入口在線續方,同時享受相關醫保政策待遇。

2月29日,“荊州·廣東互聯網醫院”上線,廣東的互聯網醫院服務延伸到了湖北荊州。這家互聯網醫院由廣東省衛健委與廣東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前方指揮部聯合組建,廣東15家高水平醫院互聯網醫院的1100多名醫生參與其中,每天分三班,為荊州市民進行網絡問診、開具處方,荊州當地藥店進行上門送藥。

雲問診量突翻幾倍 “新冠焦慮”高峰已過

疫情間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如何運行?醫生如何應對市民的“新冠焦慮”?疫情應對經驗可以為互聯網醫院提供哪些實踐經驗?近日,南都記者採訪了廣醫二院互聯網醫院。

疫情之下互联网问诊“快速生长”开通医保成有力“推手”

廣醫二院的醫生提供互聯網醫院諮詢服務。

廣醫二院於1月27日開通互聯網醫院發熱門診免費在線諮詢服務,是廣州較早針對疫情開展線上問診服務的醫院。在去年4月,廣醫二院已開通了互聯網醫院,提供線上諮詢服務。

這次最先開通的是發熱門診的在線諮詢服務。廣醫二院信息科科長陸慧菁介紹,由於是針對發熱門診的諮詢服務,第一批參與的醫生以感染科、呼吸科為主,後來增加了其他的內科醫生如心血管、內分泌科醫生,人數已由最開始的23人增至27人,“至少要有三年以上的處方權才能有資格去申請”。

最開始幾天,線上發熱門診的接待量很大,一天能有四五百單,比此前線上諮詢服務的每天一百多單翻了幾倍,一方面是當時開通網上問診的醫院不多,一方面是當時對新冠肺炎感到焦慮的市民也不少。

心理科、兒科醫生加入諮詢門診

“很多人在焦慮的時候對照症狀,總覺得自己很像新冠肺炎”陸慧菁說,早期的線上諮詢,更多是對市民起安撫、解惑和指引的作用。

怎樣指引?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王宏介紹,如果諮詢者自述有發熱症狀,首先會問他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如果有,或者自己也說不清楚的,就會建議他來醫院看。

王宏在諮詢中遇到過不少焦慮的市民,有的輕微發熱,37.1度,一天量五六次體溫,有些洗完熱水澡後體溫稍過37.3度,就來諮詢,“這種不是很規範的體溫測量結果,我們會建議繼續觀察”。還有一種較常見的情況:去過發熱門診,已經做了治療,但回家後晚上又有點反覆,也會比較擔心。曾有一位擔心自己得新冠肺炎的人,同樣的問題向十幾個醫生都問一遍。

後來,根據實踐中的需要,醫院在這支隊伍裡增加了心理科、兒科醫生,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家有孩子發燒的市民進行排查和指導。

醫生上班時坐診 下班後回覆諮詢

在廣醫二院,在線上進行發熱門診諮詢的醫生,線下仍繼續在門診出診。也就是說,他們進行的線上諮詢回覆,都是利用休息時間進行的。

陸慧菁介紹,進行線上諮詢的發熱門診醫生,都是自己報名申請後,由醫務科審核批准,再進行培訓,要保證及時跟進最新診療指引,保持最新的判斷能力,同時線下發熱門診的輪班也不停,“實際接觸病人,這樣他們的信息才是最新的”。

王宏認為,互聯網問診的優勢在疫情期間很明顯,患者不用來醫院,少了交叉感染的風險。但對於醫生來說方式的改變會帶來一些不習慣,諮詢的時間會拖長,“我們的服務標準是48小時之內完成一單,比如當天醫生回覆完,病人沒有回覆,會等到第二天才把單子關掉,但有些病人問得比較久,醫生還是會去答”。中醫科的一名醫生曾接過一個諮詢單,每天問一兩條,一直問了一個多星期,問題從喝礦泉水還是煮開水比較好,到煲湯要加什麼料,“這個醫生很有耐性,諮詢一直沒有關閉”。

而在線複診是用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需要掛號、安排特定的時間,王宏覺得,這種辦法效率會更高。

加開線上複診 打通兩類病的醫保支付

疫情之下互联网问诊“快速生长”开通医保成有力“推手”

隨著疫情發展,廣醫二院開通了比在線諮詢更為專業的線上複診功能,可以為病人線上開藥,之後又打通了高血壓和糖尿病這兩種疾病的醫保支付通道,這讓線上問診能為患者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

陸慧菁透露,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近期進行線上諮詢的重點有變化,“前段時間每天大部分都是問新冠肺炎、發熱門診的,從2月29日開始就已經是一半一半了;到3月4日,其他問題已經比諮詢新冠肺炎的多了,問新冠肺炎的大約三分之一”。

數量上,每天線上諮詢量也由最初的四五百降至目前的一兩百例,與平時相差不多。同時,隨著線上複診的推開,互聯網處方量開始攀升,“以前複診一小時放十個號,還不一定掛完,但疫情之後放多少號都會被掛光”。

廣醫二院信息科科長陸慧菁:

希望線上複診的醫保支付通道以後能繼續開放

南都:為什麼選擇醫院自己做線上平臺,而不是參與較成熟的互聯網醫院平臺產品?

陸慧菁:如果是要快速上線,找一個成熟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合作是最簡便的,但是我們選擇自己做,是希望根據不同場景設計不同流程,和我們醫院內部平臺打通並結合,醫生能看到病人在我們醫院就診的所有信息,就能更準確地給患者作出判斷和建議。比如,早上患者來醫院看病,過後可能有些小問題想問,一般他都會找回就診醫生諮詢,因為諮詢前需實名制,因此醫生可瀏覽患者資料後作出回覆。對於複診續方,如果病人在我院下的診斷是高血壓,一般採用複製處方的方式續方,輕易不增加其他非專科藥物,自動比並經過合理用藥規範處方,保證用藥安全。只有結合線下患者記錄,醫生的建議才更精準。

南都:什麼樣的患者可以選擇網上問診?什麼情況下應該直接去醫院?

陸慧菁:網上問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預分診作用,特別對於急診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網上問診可以節約急診醫療資源。現在不少人把急診當夜診用,因為白天不好請假,選擇晚上看急診,讓真正需要急診服務的人群卻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治。要知道急診專業重點在於急救,疾病根治還是應找專科醫生。而且很多檢查、化驗只有白天才能做。在疫情之前,我們網上平臺問診數量排第一的是皮膚科;然後是婦科,估計是因為牽涉到私隱,很多人會想先諮詢,再考慮是否到醫院就診;第三名是兒科,因為小孩子帶出來看病不容易,所以都會先諮詢一下醫生意見。疫情期間,問診量最多的當然就是發熱門診,對於焦慮有很好的疏導作用,醫生根據患者提供的信息給出專業指導意見。互聯網醫院能很好地解決一部分問題,比如慢病續方,患者和醫生並不需要太多交互即可完成診療過程,關鍵在於如何解決記賬問題。

南都:

醫保支付互聯網通道有可能在疫情之後繼續保留嗎?

陸慧菁:我們當然希望疫情之後,醫保支付通道能夠繼續開放,而且不單是高血壓和糖尿病,還能包括冠心病、心衰等讓更多慢病(患者)在網上續方並記賬,藥品快遞到家。

疫情之下互联网问诊“快速生长”开通医保成有力“推手”

南都觀察團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

這次疫情應對中,互聯網問診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互聯網問診有很多好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優質醫療資源效能,前不久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廣州醫療專家與廣東援鄂醫療隊之間的遠程會診就是典型;減少接觸,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包括醫生與病人、病人與病人、病人與社會成員之間的接觸;免去病人奔波勞累之苦,一些常見病慢性病可以通過互聯網問診得到解決,極大地方便了廣大病患。

互聯網醫院前幾年就已經出現了,但遠遠沒有形成規模。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定會促使互聯網醫院極大地發展。互聯網醫院目前還處於草創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明確,比如診療標準、規範流程,以及其他一些醫保等等問題。這些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和醫患雙方、社會各界共同協商研討,儘早出臺相關的規範。

可以預計,隨著互聯網醫院的不斷升級進步,下一步人工智能的運用將提到議事日程,醫療模式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統籌:尹來 李文 遊曼妮 採寫:南都記者 李文 受訪者供圖

疫情之下互联网问诊“快速生长”开通医保成有力“推手”

即日起,南方都市報開設專欄對廣州疫情防控一線創新案例進行梳理報道、深入調研,為疫情防控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這些案例也將成為今年南都城市治理榜評選的基礎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