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严嵩曾深受皇帝恩宠,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却为何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剧结果呢?

严嵩出生并非显贵家庭,他的父亲严准只是一个穷秀才。

幸而严嵩从小便非常聪慧,八岁时就能书史成诵,能为文,属对有奇语。

他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之后顺利进入了翰林院。

当时的宰相十分之九都是翰林出身,所以只要进入翰林就被认为是未来的宰相了。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但是古代士人的命运跟当时在位的皇帝,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都息息相关。

当时是明孝宗弘治帝去世,十七岁的正德帝继位,即明武宗。

皇帝毕竟年龄小,贪玩成行,整天不事朝政,斗鸡走狗,泡在粉黛堆中。

面对这样的君主,所以严嵩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

正德三年,严嵩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回乡守制,中断了官场生涯。

按照当时的封建礼制,子孙守制三年即可,但是严嵩却在家一直待了八年之久。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宦官刘瑾

退隐八年之久

那么正当壮年时期的严嵩,为什么会在家闲居这么长时间呢?

我们仔细观察当时明朝的政治局势,是明武宗在位时期,为所欲为,不致力于朝廷家国大事,相反整日纵情享乐,荒淫无道。

明武宗的这种行为,使得前朝后宫皆是一片乌烟瘴气之景,宦官掌权当道,朝中的许多忠心有志之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

当时严嵩选择退隐,的确是个明智的决定。

如果当时他选择回到朝堂与以刘瑾为首的阉党抗衡,对拯救明朝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无异于自取灭亡。

如果他选择投靠阉党,作为读书之人,是一种非常可耻的行为。

所以说严嵩还是非常具有洞察能力的,暂时退隐是他仔细观察政治局势以后,做出的选择。

远离政治斗争

他虽然退隐家乡,但并不代表着他整日闲居。

对外:他积极结交朋友,广交名流,王守仁、李梦阳、王延相等人都有交往。

这些人不仅知识学问渊博,而且曾经敢于和阉党作斗争,所以他们非常有名望。

严嵩与他们结交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声望,还能够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

对内:对于其自身来说,他远离了朝中政治中心的混乱局面,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潜心读书,埋头诗作,所以他的文学素养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严嵩归隐期间的所作所为,历经八年的韬光养晦,为他以后掌权,纵横官场,深受皇上的宠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严嵩和皇帝

开启“柔媚”之路

严嵩虽然现在无论是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得到了很高的提升,但是他进京复职之后却没有把自己的优势,用到正确的方面,而是一味地利用谄媚之术,步步谋权。

他回到朝廷的时候明武宗已经驾崩了,其堂弟继承皇位,即明世宗。

当时的明世宗虽然年仅十五岁,但是他的城府很深,非常具有远见。

明世宗为了追崇自己的父母,与朝中大臣进行“大礼论”之争。

我认为他只是以此为由,根本目的在于想要维护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继承皇位不是继承其堂兄武宗,而是来自于他的父亲这一脉的血缘关系。

虽然表面上是“礼议”之争,实际上是明世宗与前朝老臣之间的权利斗争,所以这场争论长达二十多年,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最终这场“战争”以世宗的胜利而结束,很多朝中的大臣,因为这场争论,有的遭遇贬谪,有的下狱,更有甚者因此丧命。

严嵩非常机智的没有卷进这场斗争的漩涡之中,所以他毫发无损,得以自保。

因为严嵩退居官场八年,潜心读书,文学素养非常高,他在不久以后顺从皇帝的意思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严嵩的画像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文笔绝佳,并且内容颇受皇帝满意,于是得到了世宗的赏识,从此以后,他在仕途上凭借着世宗平步青云,走上了“柔媚之臣”的道路。

当时夏言深受皇帝宠信,所以严嵩又开始巴结夏言,随着夏言官职的提升,严嵩的官职也自然越来越高。

但是此时的严嵩野心非常大,他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但此时夏言已经是内阁首辅,于是昔日提拔他的夏言成为了他继续高攀的绊脚石。

严嵩慢慢的开始暗地里设计,想要把夏言从内阁首辅上拉下来,便开始着手实施一系列诡计。

夏言此人为官非常正直,办事特别认真,对手下也非常严格,但有些恃才骄横,所以很容易令周围人不满。

严嵩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他一味地讨好巴结身边的人,阿谀奉承;另一方面他还极其隐蔽的陷害夏言。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世宗热衷于仙道,严嵩投其所好,极力的迎合世宗的心意,慢慢的得到了世宗的宠信。

而此时的夏言,一贯对道士之流没有好感,经常露出轻贱之意,多次惹怒世宗。

世宗对夏言的不满日益加深,他诋毁陷害夏言,日益离间皇帝和夏言,最终夏言被免职,遣归老家。

夏言被他逼走了,严嵩自然而然的接替了他的位置,当上了内阁首辅。

但过了两年,不知什么原因世宗又重新启用了夏言,严嵩又退居到了第二,严嵩自然不会轻易放弃,他认为只有只有将夏言至于死地,他的位置才会牢不可固。

严嵩与夏言的这场争斗长达十多年,严嵩阴险狡诈、心狠手辣,费尽一切心机,终于斗得夏言惨死。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夏言入狱

开始独揽朝纲

夏言死后,严嵩真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虽然他上边还有皇帝,但是世宗整日不理朝政,热衷于炼丹制药,祈求长生之术,所以多年不上朝。

于是严嵩在朝廷上只手遮天,独揽朝纲,虽然严嵩文学功底很深,但是他却没有什么治国方略。

他一味地仗势欺人,结党营私,收受贿络,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有他的儿子严世蕃,在当时被称为“小宰相”。

他们父子二人整日贪图享乐,不断修建豪宅,座座壮丽豪华,里边的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珍宝古玩价值连城,严世蕃一人就有二十多个小妾,个个穿金戴银,歌舞达旦,荒淫无度。

都说风水轮流转,当时的次辅徐阶是夏言的徒弟,夏言是他的恩师,当时夏言被严嵩残害的时候,徐阶并没有为自己的恩师站出来,而是选择在严嵩后边溜须拍马,以此力求自保。

可见徐阶也是一个自私自利,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的私心也不断的膨胀,慢慢的他想要取代严嵩,于是他又开始算计严嵩。

此时的徐阶跟当时的严嵩真的是如出一撤,徐阶的手段一点不比严嵩差,最后徐阶扳倒了严嵩,严嵩就此失宠。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海瑞在上朝

严嵩失宠了之后,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抱怨,他掌权时期不敢说话的官员,没有了顾虑,纷纷上书弹劾,最后严嵩被抄家,落得个家败人亡的下场。

严嵩虽然退隐八年,潜心读书,满腹经纶,但是他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而是一味地利用谄媚之术,阿谀奉承。

他的下场也满面有些可笑,他算计谋权一生,与夏言争权数十年,最终却被夏言的徒弟算计,落得个跟夏言一样的下场,甚至被抄家。

严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奸臣道路的,最后又为何落得抄家的下场?

世宗在上朝

严嵩总结一句话就是心术不正。

倘若他的满腹经纶,致力于创作研究,成为一名学者,也可能会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亦或是他少些私欲和功利之心,和夏言和平共处,那么明朝也许就不会乌烟瘴气了,也许还会有一番伟业。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笔者的分享哦!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