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記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

“厚德精業,大愛無疆,立足杏林,濟世報國。”提起白衣天使、生命的守護神這樣的詞語,人們會自然地想到醫生這個群體。而實際上,在這群妙手仁心的醫生裡面,還有這樣一批醫生,他們不僅重視臨床一線工作,還重視科學研究、轉化醫學,致力於以科技創新提高疾病的診療效果,極大地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減輕患者和社會的經濟負擔,他們是醫生裡的“發明家”。

山醫大一院的楊曉峰教授正是這群醫生中的優秀代表之一。追溯自己什麼時候開始致力於降低腫瘤復發的研究,楊曉峰教授笑著說,從讀碩士研究生時就開始了,這是他日思夜想奮鬥了三十多年矢志不渝的課題,也是他從醫三十餘年每天干的一件“傻事”。

臨床工作:深耕細作,泌尿外科醫學三十餘光陰

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山醫大一院泌尿外科是山西省泌尿外科的領頭羊,楊曉峰教授自1993年在山西醫科大學獲得醫學碩士學位後就一直在山醫大一院泌尿外科工作,他擁有超過三十多年的豐厚臨床醫學經驗,開展泌尿系統腫瘤的精準診療,帶領團隊不斷創新泌尿外科的高難度手術,在採用新技術和手術技能技巧等方面進行不斷改進和提高。近幾年完成的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臨床觀察表明,術中出血明顯減少、視野清晰、手術時間顯著縮短,前列腺切除的時間大約為50-100分鐘,極大地縮短了手術和麻醉時間。患者術後第1天就可以下床活動,術後5-7天出院,目前尚無1例尿失禁或排尿困難發生,同時醫療費用顯著下降,大幅度提升了患者的就醫滿意度。很多患者、家屬和去北京大型醫院手術過的患者表示,“以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再也不用跑到北京了,我們山西就做的很好”。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最為常見的腫瘤,其中70%-80%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國內外對這種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採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但這種手術的缺點就是術後複發率高達50%-70%,有10%-15%的患者再次復發時進展為肌肉浸潤性膀胱癌。雖然後來又有了激光、等離子等新的器械應用,但複發率並沒有顯著下降。楊曉峰教授經多年鑽研,提出了“基於TNM分期常規電切鏡經尿道膀胱腫瘤剜除術”,該手術方式不僅將腫瘤臨床分期的理論引入外科醫生的手術操作,還能夠指導醫生根據腫瘤浸潤的深度決定切除範圍,有效判斷腫瘤是否被徹底切除,是否會再次復發。該術式既有理論創新,又有技術創新,重要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並被SCI收錄,極大地提高了膀胱腫瘤手術治療的效果。

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腎癌也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4%—10%的患者同時合併靜脈癌栓,且隨著瘤栓分級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也明顯增加。根治性腎切除術+靜脈癌栓取出術是當前治療腎癌合併靜脈癌栓的有效辦法,楊曉峰教授在下腔靜脈癌栓取出術這項具有挑戰與風險並存的高難度手術中是山西省業內翹楚。2019年7月,楊曉峰教授就曾成功完成一例“根治性右腎切除術+下腔靜脈MayoⅢ級瘤栓取出術”,術後患者未發生肺栓塞等併發症,恢復良好。

根治性膀胱全切術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是泌尿外科最大的四級手術,楊曉峰教授針對此類手術方法出血多、時間長、風險大的缺點,改為利用KLS能量平臺的瑪斯利切割器一步快速完成組織切割,達到了止血效果良好的目的。他將採用KLS能量平臺切割技術的腹腔鏡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手術要領總結為“三孔五步法”。這種手術方法能夠有效控制術中出血且視野更加清晰,手術速度明顯加快。

在楊曉峰教授看來,外科醫師不僅要掌握嫻熟的手術技能技巧,更要潛心科學研究,在臨床實踐中尋找到的臨床難點就是科學研究的突破口。

學術研究:科研之路無止境 時光不負有心人

潛心科研這條“冷板凳”,楊曉峰坐了又何止十年。自從在山西醫科大學讀碩士研究生時,親眼目睹泌尿外科惡性腫瘤手術操作複雜、難度較高、術後併發症多、複發率高,容易造成患者身體痛苦,家庭和社會負擔重大等現狀後,他便與外科醫生如何在手術中識別殘餘腫瘤,減少腫瘤復發的科學研究結緣。

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2012年,他以堅實的科研功底成功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導向肽介導光學分子影像診斷膀胱腫瘤的研究”,目前該項目取的了重大進展,獲得了中國膀胱腫瘤靶向特異的小分子導向肽,研製成功了膀胱腫瘤光學分子影像顯影劑和獨居創新的“光學分子影像膀胱鏡”,不久的將來,醫師可以在手術中看到常規膀胱鏡看不到的微小腫瘤和殘餘腫瘤,該理論和技術不僅可以應用於泌尿外科、還將廣泛應用於普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等多種腫瘤外科,將是繼開放手術、微創手術之後的“第三代外科”。據楊曉峰教授介紹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正在從事該項研究,我國科技部精準醫學的研究指南也積極倡導“光學分子影像引導分子外科”前沿科學的研究,這項研究與國內外同行處於同步起跑或領先的水平。

近年來,楊曉峰教授在專業能力和學術造詣上取得驕人的成績。他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超過100多篇泌尿外科醫學領域相關的學術論文。在光學分子影像引導分子外科領域更是獨樹一幟,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國內外研究進展,編著的《光學分子影像外科學》專著受中國科協資助,並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光學分子影像外科學將光學分子影像學與現代外科學相關結合將成為一門新的學科,受到了業內同行的廣泛認可。不僅如此,他還先後被聘為中華醫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做學術兼職,多次受邀參加國家級學術交流會議,並作為特邀專家進行講座。也是三晉英才高端領軍人才和山西省新型產業領軍人才。科研之路永無止境。

楊曉峰說,做科研是個“良心活兒”,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多點“純粹”,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動。

醫工結合:持之以恆 必有所成

臨床工作之餘,楊曉峰教授總在思考,治病救人畢竟只是治療一個個的個體,能否用自己的醫學專長解除更多人的病痛呢?楊曉峰教授團隊在研究中更注重醫學的轉化,致力於以專利發明和先進的醫療設備回饋社會。

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科研+技術+產業化=造福患者”,這是楊曉峰給出的一個公式。他始終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先進製造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與否的重要標誌,把科研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科研工作者的當務之急。為了將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可工業化生產的工程應用技術,就必須搭建適合現代醫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的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是,他的團隊又開始了“實驗室技術工程化,工程化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構想。在他的不斷努力下,團隊於2013年被山西醫科大學授予“協同創新中心”, 2018年被山西省科技廳授予“山西省外科靶向光學分子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9年被山西醫科大學授予“楊曉峰教授創新團隊”。團隊的建設、成長,見證了他奔跑的姿態和執著的夢想。

楊曉峰教授團隊的山西省外科靶向光學分子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成立起即致力於探索生物醫學基礎、臨床、轉化與應用的“產、學、研、用”一體化模式,是山西醫科大學醫工結合的代表性科研基地,先進的術中熒光引導手術醫療器械產品得到北大三院、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大連醫學院、荊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西南醫院等全國各地多家醫院臨床一線醫生的青睞,輔助外科醫生更精準的實施手術,能使患者損傷最小,恢復最快。

2019年11月,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的2019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濟南召開。大會主題為“醫工融合發展 創新引領未來”,旨在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國內外生物醫學工程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引領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進步。大會共吸引國內外2500餘名產學研醫人員參加,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一次盛會。

受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魏勳斌教授和學會秘書長、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朱丹教授的特別推薦,作為山西省外科靶向光學分子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楊曉峰教授及其團隊參加了大會。

會上,楊曉峰教授及團隊楊勇軍博士分別作了題為《熒光成像術中導航設備的研製和應用》和《近紅外光譜成像儀聯合靶向分子抗CD47-Alexa Fluor 790在膀胱癌診治中的應用研究》的報告;中心最新研製的系列高新技術醫療設備“多光譜熒光成像儀”也在大會展示。楊曉峰教授團隊的報告與成果受到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他們表示將在產、學、研、管、用各個環節給予更多的支持;引起了多所國內知名院校參會學者的廣泛關注,他們表達了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和委託研製等的意向;同時,多家企業也表示將積極參與中心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山醫大一院楊曉峰教授科研團隊:科研技術同進步 不驕不躁赤子心

楊曉峰說,科學要發展就要解決難題,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靠克服一個個困難來推動的,經歷挫折,其實也是一種幸運。他率領團隊從2010年開始,已經取得15項國家發明專利證書,研發了系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設備,產品在短短的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

楊曉峰教授總是在每一件產品上標有“中國太原”,他很自豪地說,我們的產品在技術性能方面處於國內外領先行列,我要展示我們山西科技創新的新形象,展示我們醫生對患者能夠“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醫者仁心。(責編 白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