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孤雏"的本质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生涯至今仅有八部作品,几乎每部作品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中《长日将尽》获1989年布克奖;《我辈孤雏》是石黑一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入围了2000年布克奖短名单。

石黑笔下的作品几乎没有出现过殖民文化或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之类的标签,其始终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国际化写作"。2017年10月,石黑一雄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辈孤雏》貌似是讲述了一个战火纷飞下千里寻亲的侦探故事,实际上却是主人公的一场碎片式的记忆漫游,在现实与虚幻的迷宫中来回切换。前一刻还在伦敦的社交宴会,后一刻又回到纸醉金迷的上海,公共租界中现世安稳的童年时光如昙花一现,战乱中满目疮痍、遍地尸骸的闸北区更触目惊心,最终,只剩下不断追逐父母消逝暗影的"我辈孤雏"。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01、一段找寻双亲的故事

故事开篇,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班克斯在1930年的伦敦登场。此时的班克斯只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侦探,在应同窗旧友之邀参加的一场上流聚会中,班克斯说出了此生的志向:要做一名除恶扬善的大侦探。也正是在这场聚会中,班克斯遇到了一位令他着迷的奇女子——莎拉。

之后,一次与故人的邂逅勾起了班克斯噩梦般的童年经历:原来,班克斯的童年是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度过的,十岁时突逢变故,父母双双失踪,是这位故人亲自护送他回到英国。不过,在与故人叙旧的时候,班克斯始终认为当时的自己坚强镇定,而故人对他的印象却是"哭个不停的小鬼",两人对记忆的叙述出现了矛盾,叙述者记忆的不可靠性露出了端倪。

不过,不久之后父亲的失踪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有一天,父亲出门上班后再也没有出现,自此失踪。父亲失踪后不久,班克斯目睹了另一场风波:母亲当着众人的面,痛斥一名菲利普叔叔引荐上门的中国士绅。长大后的班克斯相信,这个中国人,正是湖南军阀王顾,他与父母失踪有着重大关系。因为就在这场风波之后不久,菲利普叔叔诱骗班克斯一同乘车去买手风琴,却在半途下车,将他抛下。等到班克斯跑回家里时,母亲已经不见踪迹。父母相继失踪,班克斯自此沦为孤儿,只得被护送回英国由姑妈照顾。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时间跳回当下,也就是三十年代的伦敦。随着几件大案的成功侦破,班克斯在侦探界名声大噪。此时的班克斯还收养了一个名叫詹妮弗的孤女,对她爱怜有加。尽管不忍心在此刻抛下爱女独自留守伦敦,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推动着他动身重返上海,去完成那个毕生的任务——寻找双亲。而在班克斯的叙述中,似乎整个世界都在敦促他踏上这趟旅程,就连警探和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都在责怪他没有尽快动身去世界动乱的中心铲除邪恶。班克斯回上海寻找父母的个人愿望,似乎与想象中"拯救世界"的宏大使命交缠在了一起。

促成班克斯重返上海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让他着迷的女人莎拉。此时的莎拉已经嫁给了一位年迈的知名外交官。外交官临危受命,即将奔赴上海,莎拉也一同前往。这个因素,终于促使班克斯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02、故事的真正寓意

东方想象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从13世纪马可波罗笔下丰饶富裕的异域东方,到19世纪后东方文明式微、国力衰落,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渐渐变得暧昧奇特、令人费解。

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中选择了20世纪初的老上海,这样的设置不仅是因为他的祖辈和父辈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过,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座城市融合了封建文化和现代殖民的双重特点。这里集中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无限想象,也是中国与西方现代文明接触的最前沿,是一个高度浓缩了东方想象和西方文化的"冒险家的乐园"。

20世纪初的上海是当之无愧的远东第一城,透过石黑一雄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军政、党派、商会、帮派,还有数不清的地下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掌握着上海的政治与经济命脉。如果你熟悉英文词源的话,可能会知道,shanghai作动词使用时,有"欺诈、诱拐"的意思。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大量劳工被以欺骗、胁迫和暴力的方式送到船上做工,而当时运送被拐骗船员的主要地点就是上海。因此,shanghai这个名词在西方人心中,天然带着"邪恶、混乱"的意味,也是适合上演各种谍战罪案故事的舞台。各方势力的夹缝之中,危险、动荡、暴力的法外之地,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不夜城,这一切都为石黑一雄这个关于记忆黑洞和童年噩梦的故事提供了合适的支撑,编织出小说《我辈孤雏》的令人晕眩的底纹。

最后,我们来谈谈书名问题。《我辈孤雏》的书名原文为When We Were Orphans,从英文直译过来意思是:当年我们都是孤儿。小说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孤儿,不管是主人公班克斯,还是莎拉、詹妮弗、秋良。

每个人都是孤儿,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目标。只有通过寻找某一个目标,这些"孤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石黑一雄笔下,这些人物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孤儿,更是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孤儿"。

他们缺乏关爱,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处于自我孤立的状态。同时,在异国他乡的漂泊,内心异常孤独,找不到文化的归属感。另外,故事发生的地点——上海也看可以看作一个特殊的"孤儿"。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03、上海和石黑一雄的关系

《我辈孤雏》是石黑一雄唯一一部侦探小说题材的作品。表面上,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破案推理故事,可实际上小说主人公在叙述上穿梭于现实与幻想之间,虚虚实实、真假难辨。

石黑本人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辈孤雏》给我带来的麻烦超过其他任何一本书",而对读者来说,这也同样是一部具有极高阅读挑战的小说。其次,背景特殊。《我辈孤雏》故事的高潮部分发生在爆发后的上海。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与一段我们怀有深刻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忆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不仅是小说中主要情节的发生地,而且,对于石黑一雄本人来说,上海也跟他的家族历史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渊源。

石黑一雄五岁时就随父母从日本移居英国,成年后加入英国国籍,而他的父辈却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石黑一雄的祖父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后来成为上海丰田纺织工厂的负责人。

石黑一雄的父亲就出生于上海。据石黑一雄说:"八十年代的时候,我父亲带回了祖父住在那里时的相册。其中有很多是公司的照片:人们穿着白色西装坐在办公室里,天花板上是风扇。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还告诉我各种故事——比如,我祖父揣了一把枪,带我父亲去和他们的男仆告别,那个男仆住在中国的一个禁区,得了癌症正在垂死之际。这些事情让人充满回忆。"


《我辈孤雏》:英籍的日裔作家回中国寻亲背后,是


结语:

《我辈孤雏》的主题延续了石黑一雄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不仅如此,套用了探案故事的外壳,却又是一部非典型侦探小说,探讨的是自我欺骗究竟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改写人的记忆,模糊幻想与现实的边界。或许,这就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之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