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導讀:1936年,處在內憂外患中的中國,發生了一件震驚整個文物界的大事情。在這一年,清朝恭親王奕訢之孫,著名的畫家、收藏家愛新覺羅·溥儒,將收藏的唐朝名畫《照夜白圖》,以10000大洋的價錢賣給了日本人。

之後不久,溥儒為了維持家中的開銷,又打算將家中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再次賣給外國人。消息傳出後,張伯駒立刻找到溥儒,勸他不要將國寶賣給外國人,遭到拒絕之後,張伯駒表示願意購買《平復帖》。溥儒聽說他要購買,就獅子大開口,要價20萬大洋,少一分都不行。

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平復帖局部

在20世紀30年代,20萬大洋絕對不是小數目,一個普通的政府人員一年的工資不過60大洋,要想賺夠20萬大洋,就算不吃不喝也要300年。一時湊不夠錢的張伯駒只得暫時放棄購買計劃。雖然沒有買成,但張伯駒沒有放棄,一直關心著《平復帖》的下落。

一年之後,溥儒的母親病重,張伯駒立刻前去探望,並拿出10000大洋為她看病,贏得了溥儒的好感。不久後,溥儒的母親還是因為病重去世,張伯駒又主動提出願意借錢為其辦喪事。經過種種事情之後,溥儒最終同意以4萬大洋的價格,將《平復帖》賣給了張伯駒,就這樣,一件國寶避免了流失海外。那麼張伯駒是何許人也?為什麼願意花大價錢買下國寶呢?

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張伯駒出生於1898年,祖籍河南項城,父親張錦芳,在他6歲那年,被過繼給了伯父張鎮芳。此人是袁世凱的兄嫂弟,如此算來張伯駒還是袁世凱的表侄。由於這層關係,年輕時張伯駒曾在袁世凱手下當兵。袁世凱死後,他看不慣官場的貪汙腐敗,辭官回家。

當時父親張鎮芳已經不再做官,開始在天津開銀行,幾年下來,張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雖然張伯駒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但他卻不喜歡紈絝子弟的作風,相反,張伯駒喜歡的是讀書、畫畫、看戲聽曲,尤其是對收藏書畫最感興趣。只要遇到名人名畫,張伯駒從不吝嗇,寧願一擲千金,也要將字畫買下來,所以才有了前文購買《平復帖》的事情。為此他母親多次勸他:“做官你不去,家裡的銀行你也不管,每天就知道擺弄古玩、字畫!”

在買了《平復帖》之後的幾年裡,張伯駒又陸續買了大量的珍貴書畫,包括李白真跡、杜牧手卷、黃庭堅書法等,為了買這些字畫名品,張伯駒不僅花光了家產,甚至變賣了家中大量的房產。而最讓後人敬佩的是他成功救下了號稱“天下第一畫卷”的《遊春圖》,避免了它流落海外。

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展子虔遊春圖

根據史料記載,《遊春圖》是隋朝著名畫家展子虔唯一傳世的作品,備受歷代畫家的追捧,北宋年間,宋徽宗得到了這幅畫後視若珍寶,親自在上面題寫“展子虔遊春圖”,之後一直藏於皇宮之中。北宋滅亡後,此畫流落民間數百年,到元朝時重新被收藏於皇宮中,明朝時期曾為嚴嵩等人收藏,清朝建立後,一直被藏於紫禁城中。1924年後,溥儀被趕出紫禁城,《遊春圖》作為珍寶一直被他帶在身邊,直到抗戰勝利溥儀被俘,此畫才再次流落民間。

1946年的時候,《遊春圖》突然出現在文物市場,當時他的擁有者名叫馬霽川,此人為了金錢正打算將畫賣給洋人。得知消息的張伯駒立刻找到此人,表示願意出錢購買此畫。當時古玩行都知道張伯駒是愛國的文物保護者,馬霽川決定藉此敲他一筆,要價800兩黃金。(以現在黃金每克350元計算,大概為1400萬)。可馬霽川不知道,張伯駒這些年為了買文物,已經將家中錢財花了個精光,根本拿不出如此多的黃金。

為了不讓文物流失國外,張伯駒只能將此事告訴報館的朋友,讓他們報道:“《遊春圖》是國寶,誰賣給洋人就是變賣國寶,是國家的罪人。”事情鬧大之後,馬霽川迫於壓力,最後同意賣給張伯駒,但最低也要200兩黃金。為了籌錢,張伯駒只能將家中在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賣了。據收藏大家馬未都先生介紹,這座四合院位於北京弓弦衚衕,佔地15畝之多,原本是李蓮英的一處房產,據說是仿照頤和園建造的。如果放到現在,光是這套四合院恐怕就要值幾個億。

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張伯駒收藏文物、字畫,絕對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喜愛,以及避免國寶流失到國外,他曾說過:“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為了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新中國成立之後,張伯駒決定將自己最珍貴的藏品全部捐給故宮博物院,讓國寶能夠被更多人看到。1956年,他第一次捐給了故宮8件珍品,包括西晉陸機《平復帖》卷、隋展子虔《遊春圖》、杜牧《贈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等,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字畫都是唐宋時期的精品,每一件現在都是故宮的鎮館之寶。

為了表揚他的奉獻精神,國務院文化部決定獎勵他20萬元錢,可他斷然拒絕了。並說:“我這輩子看到的文物太多了,買下的也很多,如今給它們找個好歸宿,也就放下了。”最後他之收下了文化部部長沈雁冰(茅盾)親筆頒發了一個褒獎令,留作紀念。

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張伯駒陸陸續續向故宮捐了100多件文物,每一件都是珍品,總價值超過100億。據故宮的檔案記載,當年宮中收藏的書畫精品,有一多半都是張伯駒捐贈的。

此人捐了半個故宮,價值超100億,晚年想住單間,被告知級別不夠

不過在隨後的十年運動中,張伯駒被下放到了地方,等到十年後重回北京的時候,他和妻子二人有一段時間連戶口、住房都沒有,只能委屈在一處大雜院中居中。為了生活,妻子只能給北京國畫廠畫5分錢一張的書籤,兩人才能勉強度日。後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慢慢的生活才有好轉。

1982年冬天,84歲高齡的老先生得了感冒,被送往北大醫院救治。當時醫院安排他住在一個八人間的病房內,老人怕被同房病人傳染,就提出能否住一個單間病房,得到的回覆是:

不夠級別,不能換。幾天之後,老先生果然被同病房的人傳染,得了肺炎,十幾天後不治身亡,嗚呼哀哉!

據傳在張伯駒死後,還有痛心者到醫院門口大罵:“你們知道張伯駒是誰嗎?他是國寶!你們說他不夠級別住單人病房?呸,我告訴你們——他一個人捐獻給國家的東西,足夠買下你們這座醫院!

在張伯駒的追悼會上,有人打抱不平,說張伯駒用一輩子保護國寶,最後全部捐給了國家,單單忘了保護他自己。也有人作詩說:“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

參考文獻:《往事並不如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