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理解“善学,善教和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奇艺分享


做为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尤其负责的老师,其中的苦与乐其他人很难有这份感受,尤其把不太好的孩子变成好这其中确实很累很苦,但当看到孩子越来越优秀时真是很心慰。

这其中就是老师的善行引导,孩子就象一棵小树,除了家长就是老师的影响了,在讲课中孩子累了,我们可讲讲小故事,通过博古通今的事件,让孩子明白怎样做人,既学会了知识,明白了学习的苦衷,孩子能不努力吗?

其实品德高尚的,教书中幽默的老师,孩子们不但崇拜,而且更爱学,在欢乐、互动中,孩子学习劲头足,课下还是好朋友,这种教学才会真的让孩子受益!

时代在发展,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要想生存就要努力进取,这其中更是优胜劣态,干什么一定扎下心,潜心研究再“混"应该混不下去了!


圣冰朗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的“传道”本质上就是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实际上,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应该放下功利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更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让每个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为他人着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回报社会。我认为:成才比成绩重要,而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其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等观

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没有平等、民主,就没有现代教育。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还应该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是他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角度是水平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在国外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直接面对面地和学生交流,有时他们会跪在地上,由此也可以看到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其实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或者说是在某一领域比别人先知而已。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很多领域也许我们真的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因此互相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今天新课标理念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既要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应在有效的沟通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会有师生交往的愉快、健康,才会有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教育所本应拥有的那份快乐。 2.个性观

个性观就是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就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都需要阳光雨露,更重要的是,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的差异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个人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长。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把差异简单地认为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要有“绿叶红花皆春色”的育人思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只有在孩子的个性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不断提

高、进步的,教育也是如此。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在我们的教育中,树立“生本”发展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切忌用静止的眼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但后进生也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后进生可以进步,而且还要理解学生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反复是正常的,学生反复100次,作为教师,仍然可以做101次的转化工作。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4.矛盾观

“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每个人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两个自我的统一体。因此,作为教师,教育的任务就是不断把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启发、诱导出来,善于挑动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在两个自我的斗争中不断涤除“假丑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矛盾对立和统一的集合体。学生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人,也正是学生的不断促进,教师才能在思想上经常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大抵即是如此。 我们说以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的教育,学问高深固然可敬,素质全面同样令人钦佩。教育不是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累积和现有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使孩子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唤。我真心的希望大家真正行动起来,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关心,使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真正体会到并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象山易学堂


善学顾名思义就是善于学习,它并不是指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而是找到正确的方法技巧,能看透问题直达本质的,埋头苦做最后得到的作用不大,我们要思考,总结。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或者我们从书上看的学的,我们要去理解,思考,总结得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一股脑的灌在脑子里,这样我们得到的知识其实很片面的,万一换种说法,换一种表达我们就不知道了,所以呢,我们必须要学会去理解最本质的东西转换成我们自己的理解,这样才是算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善教呢,不管是指老师还是我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平常人,在教别人一个知识的时候呢,我们要学会把那些繁琐的,复杂的东西变成最简单做容易理解的去告诉别人,就是要转换思维,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最重要的是不光是传输知识,我们还要传输的是一种方法,教会别人怎么去看待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观呢,简单的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才是知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知识,还有我们怎样获得知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我觉得是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事物的原理,一些前人总结的理论等的认识。


勇敢的天影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看了许多回答,每篇回答基本都是以论证的方法,很理论化地去阐述。但是我却认为既然问题问的是在教学中如何“理解”观点。那么自己的想法必然是很重要的,而不是首先谁谁谁应该怎么做,这个观点我从头到脚,从它祖先到它儿子再给你论述一遍它的发展史,这种回答方式和课本枯燥无味,系统化的灌输知识有什么区别呢?可能我偏离了问题中心了,我也就指责一点点,下面我作为正在就读的大学生,谈谈我是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善学和善教的观点,其他问题不作解答。(因为我懒哈哈哈哈哈)


先说善学这点,结合个人经历,我认为呢,善学的开始阶段在初三阶段,并且到大学里体现、发挥的最明显。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在小学阶段时,脑海里根本没有善学这个概念的,很直观的表现是,在班上,几乎人人数学都90多分,语文分数也相差不多,如果非要说有明显差距那就是英语,而英语作为类似语文的学科,与我们早不早接触它而最终会导致我们学不学的好它,当然,它和善学的联系是很少的。我认为善的“善”字,来源于问题这两个字。有问题存在,我们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它,而解决它的过程中,就会有“快”,“精”,“妙”三个“小技巧”的诞生,从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理解,其实“善”就是我们在问题中衍生出的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内心的自我磨炼,直观上看就是某某学霸会学习,学得好,比班上其他同学厉害多了,其实啊,这个厉害就厉害在“善”于思考,“善”于运用技巧去解决问题。


但是呢,这个“善”在不同的领域(问题)中也会有所不同地体现出来,我就拿自己来举个例子,你让我班上的“数学小王子”来和我比考试,给我比他多1年时间去学习,我敢说我也赢不过他,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数学TM的我不会就是不会啊!你让我有什么办法啊!我们不会数学其实就是不会高难的技巧以及枯燥的理论,而这种天生的“直觉”的东西很多人包括我都学不来。同理,你让“数学小王子”来和我比赛打游戏,来来来,我让你一只手,他也肯定打不过我,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出,“善”也有一部分表现在人的“灵感”或者“直觉”上,而这恰恰是我们学不会的,大多都是天生就有的技能,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天才。


然后是善教,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就是只有你教会了,才证明你学会了。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种“讨厌”的现象,那就是你问某学霸问题,他肯定是会的,但是他貌似“不情愿”讲给你听,讲的模模糊糊的,或者说:“哎呀这个就是这样嘛,显然的嘛”。你很是一头雾水。其实不是学霸不肯教,而是学霸不会教,在这里我说的通俗一点,我读过一本书,书上说某研究显示,人在吸收知识的时候会只输入,不输出,而且吸收的很快,大脑会帮你自动整理知识,不用你再去输出知识,以便达到高效率学习。举个例子,你要上台演讲,一般有经验的人是不会只把稿子背熟,他们要不断的输出,输出,再输出,不断地把稿子念出来,或者去排练。我们大脑生来对输出很不敏感,所以我们得通过后天的练习去活化我们的输出功能。你没听说过世界上有演讲天才的人吧?哪个人第一次上台演讲不出点幺蛾子的?


这也侧面反映了善教的重要性,就比如我在这里写文字,告诉你这些道理,分享我的看法,而不是一昧的格式化,理论化照搬照抄别人的知识,那样是没有“活力”的,我个人喜欢简简单单,我能读懂的东西,我能理解并且为之思考的事物它对我来说就有价值,然后我再把我的想法整理出来,通俗一点让更多人听懂,他们有兴趣后,再去了解,学习更专业的知识。而不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一样,摇着头,踱着步,念着“之乎者也”,而不在乎懵懂年轻的学生们的感受。这也是我理解的“善教”应该具备的东西。


谢谢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