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2集07 全文1608字,阅读需5分钟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任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而且素有名声的人来任职,他们应对虽然迟缓,有时甚至比不上别人,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忠于职守而且办事周密。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枢要”就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位置。“尚书”,用现在话说就是部长级的干部。“尚书之选,岂可不重”,所以尚书的选拔怎么可以不慎重?譬如,民政部要管理整个国家的民间社会事务,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用错了人,那将影响千千万万人民的正常生活。再譬如教育部,如果用错了人,制定了不合时宜的教育政策,那甚至会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然而,选拔尚书,往往比较多的情况是“从郎官,超升此位”,这个“郎官”就是副部长,通常都是把副部长提升上来当部长。这有什么弊端?郎官虽然“晓习文法”,他虽然很通晓这个部门的事务,譬如起草一个文件报告,撰写一个领导的发言稿,甚至于答记者问等等,他都能够应对。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但这些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也就是说,做副职的人往往善于体会领导的心意,他能很好地配合部长工作,部长安排他去做一件事,他能尽心尽力完成,部长使用得很顺心,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比较喜欢这个副部长,等他要推荐候选人或后继人才的时候,可能就会推荐这个跟他配合得很好的人,但是这是出于情感的考虑。这个副部长配合得好,很可能只适合于辅助性的工作,假如要推荐他做部长,因为会有很多事情需要他亲自决断,所以就要考虑他做事有没有魄力,有没有领导的素质和决断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的才质都不一样,所以推荐正职领导不能够仅凭情感去判断,还要理性、慎重地去评估。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尚书?这里说,“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这个“简”就是挑选、拣选的意思。因为尚书是一国某个行政领域内的最高长官,所以要找那些当过州宰,也就是当过省长或省委书记,而且颇有政绩和口碑的人来担任。因为这些人有真正治理一个大省的经验,让他来负责全国性的事情,比较有把握。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虽然他可能在应对进退的过程中,反应不是那么快,或者说口才、礼节都没有那么到位,有时会有一些疏漏,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然端心向公”,但他都是一心一意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做省长、省委书记的时候,他不但考虑事情要为上千万人、甚至上亿人着想。而且还因确有政绩、造福一方而享有盛名,所以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戴,这都是真正做出来的。“奉职周密”,他做事很冷静、考虑问题很周全。身处这么高的位置,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而且位置愈高,需要的定力愈强,要能够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所以,选择部长这样重要的官员,首先要看什么?古人告诉我们,“士先器识而后文艺”。首先要看他的胸怀、他的气度,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还是目光短浅,总想着自己个人、家庭的私事。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然而,这个气度不是那么容易培养出来的。一般而言,看得到的东西好培养,譬如说口才、专业素质、演讲能力等等,这些是看得到的地方;但是看不到的地方就很难培养了,譬如一个人的胸怀、气度、人格特质,这些都看不到,但是这些恰恰是选拔人才应最先考虑的因素。

一个副部长,如果没有胸怀天下的心,如果没有独自决断、治理众多百姓、处理纷繁复杂政事的历练,那将何以担任部长的职位?当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事情也都有例外。

这里的重点是,选择主管一国事务的官员,要选择那种有胸怀、有气度,而且有治理大省经验、享有盛名的州宰,这样比较有把握。

身处高位,要有足够的定力,位置愈高,定力愈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