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應邀參與國共和談卻慘遭活埋,犧牲時才19歲

毛主席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毛主席有6位親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29年,妹妹毛澤建犧牲,時年24歲。

1930年,夫人兼戰友楊開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年29歲。

1935年,胞弟毛澤覃犧牲,時年30歲。

1943年,胞弟毛澤民犧牲,時年47歲。

1946年,侄子毛楚雄犧牲,時年19歲。

1950年,兒子毛岸英犧牲,時年28歲。

這6位烈士中,犧牲時年齡最小的是毛主席的侄子毛楚雄。

他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應邀參與國共和談卻慘遭活埋,犧牲時才19歲

毛楚雄是毛主席三弟毛澤覃的兒子,1927年出生,毛澤覃犧牲時毛楚雄才8歲。

毛楚雄的命很苦,1928年初,出生僅有幾個月的他就與母親周文楠一起被國民黨警方關進長沙監獄。母子雙雙患了重病,外婆周陳軒好不容易請人擔保才將奄奄一息的毛楚雄接出來求醫治療。

1930年夏天,彭德懷率領紅軍攻克長沙,周文楠被營救出獄,紅軍撤出長沙時,周文楠隨部隊去了湘贛蘇區工作,1934年春在隨軍轉移途中生病,被留在後方治療、休養。

毛楚雄一直由外婆周陳軒撫養,他先後在韶山毛氏宗祠初小和韶山獅山(後改名思三)高小就讀,學習成績一直優秀。

1945年9月,王震率南下支隊從廣東北返途經湖南,受毛主席的囑託,通過地下黨把毛楚雄接了出來。於是,毛楚雄成了一名八路軍戰士,跟隨南下支隊由湖南到湖北,18歲的毛楚雄被編在教導團第四連。

兩個月後,南下支隊進入鄂豫皖邊區,與李先念任師長的新四軍第五師會合,組成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到中原軍區後,毛楚雄在宣傳隊做宣傳員,之後到司令部學習發電報。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當局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揭開了全面內戰的序幕。在敵軍重兵圍困之下,中原軍區主力部隊在李先念、鄭位三、王樹聲、王震、王首道等率領下,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進行戰略轉移,史稱“中原突圍”。

中原突圍成功後,我中原軍區部隊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進入豫鄂陝交界的廣大山區,迅速的鞏固和擴大了邊區根據地的力量。和陝北延安邊區一南一北,對胡宗南形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

8月初,王震帶領的三五九旅勝利攻克鎮安(現屬陝西商洛市)縣城,這裡距胡宗南駐守的西安市,只有一百多公里了。

國民黨急了,多次通過有關渠道要求重開談判。

為了表示我軍對停止內戰的誠意,王震電告中央同意後,決定指派張文津(幹部旅旅長、中原突圍前系軍調部漢口第九小組中共代表,公開身份是解放軍上校參謀)、吳祖貽(幹部旅政治部主任、原豫鄂陝邊區黨委常委兼民運部部長,公開身份是譯員,化名吳毅)、毛楚雄(中原軍區幹部,公開身份是警衛員,化名李信生)三人北上西安,同胡宗南談判。

8月7日,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位同志從鎮安縣楊泗廟出發,直奔西安,之後便失去聯絡。

和談代表失蹤後,幾十年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音信,知情者大都認為和談代表已經遇害,但究竟如何遇害卻成了難解的謎團。

任何事情,都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1984年初, 成立了中原部隊和談代表被害案聯合調查組。

1984年底,調查組終於梳理出了當年這一謎案的詳細過程。

原來,三位談判代表在去往西安的途中就被喪心病狂的國民黨殘忍地活埋了。

他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應邀參與國共和談卻慘遭活埋,犧牲時才19歲

左起: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烈士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1946年8月10日,國民黨胡宗南部181團駐防寧陝縣江口鎮的四連連長李清潤髮現了3個穿布衣軍裝的軍人,另有一個青年農民在前邊帶路。李清潤將其一行扣留後,知其系李先念部隊派來參加和談的代表,便交給團部。然後,由團少校指導員韓清雅審問。

張文津拿出軍調部第九執行小組的符號、旗幟、證件和國民黨方面給李先念將軍的數封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和談的邀請信函,來證明他們的身份。

韓清雅將情況彙報給了團長岑運應,岑運應立即發電報向胡宗南請示。

胡宗南立刻向蔣介石做了彙報。

蔣介石當然不願意看到我方和談代表出現在西安的談判桌上,於是授意胡宗南下黑手。

胡宗南遂電令181團將和談代表“就地秘密處決”。

1946午8月10日晚,岑運應按胡宗南電令,命四連連長李清潤負責執行命令。李清潤帶人在寧陝縣東江口鎮城隍廟旬河旁的河灘裡挖了幾個坑,當夜秘密將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和那個農民嚮導推入沙坑中活埋了。

國民黨,就是這樣的殘忍。一面邀請和談,一面殘殺我軍和談代表,天理不容啊。

他是毛主席的親侄子,應邀參與國共和談卻慘遭活埋,犧牲時才19歲

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三烈士的遺骨找到後,犧牲地——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江口鎮後來建了三烈士的陵園與紀念碑,以昭後人。(劉繼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