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线条是书法的魂,如何练好书法线条?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题主说得好,线条是书法的魂,书法功底深不深,看线条质量就能一览无遗。很多写书法的朋友知道藏锋和露锋,知道中锋和侧锋,其实这只是基础起步知识,要把书法线条练好,还有很多要学要练,举例说明:


1、切笔

切笔在王羲之的行书中很多,往往在起笔转折之处,以硬直刚健的切笔,断金割玉,异常干练。如图《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的横画起笔:


2、使转

在行草书中,使转最能表现性情,使转笔画的线条质量也是最体现功力之处,它不是单一形式的运笔,里面还包含有起承转合,例如《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物字:


3、翻转顿挫

线条行驶过程中的顿挫翻转,突然改变方向,不是圆转,而采用翻转,如《晋 · 王羲之 · 初月帖》劣字两处转折都是采用翻转笔画,非常微妙,与上一例“物”字截然不同;


4、逆锋

逆锋是汉隶的主要用笔,在行草书中嫁接过来,能增添古意,同时也使笔画更有力量,如《宋 · 米友仁 · 题潇湘奇观图》垂字长横:


5、裹锋

行笔过程之中,笔锋裹藏在笔腹,绞着笔锋书写,最典型的就是颜真卿的行书,如《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称字:



书法线条如何写好,还有很多技巧,码字有点累,今天先说到这里吧!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练好书法的线条,也就是好线条要有力。有力的线条来源于笔法,笔法的精髓在于给力。不在于什么捻管调锋,提按使转,藏露切翻等等!这些是手段,全死在这上面,终生不得其法。

水性至平之柔力!波中寓平,平中含波。但水也大波小浪,曲折奔腾,乃不平矣,一波三折。知波折之不平为平,内含平,外波折,忌板实,勿流滑。如库里投篮看似轻松,实则力沉,笔法之力如水之平稳,具有移山开道之力。

圆通之贯力,笔走s,如走飞龙游蛇,都是骨节移动,一节一节走出来的。不是一划而过,流滑无骨。书法线条就是这样积点成线而成。

留滞之涩力,欲往还收,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不疾不徐,笔有回顾,上下映带,起止无痕,线条沉着而质厚,力能扛鼎。

重沉之弹力,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具体说,沉下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弹起,即按的下去才能弹的起来,乃提笔写字关健。

变化之神力,变结构,变墨法,变线形,拿来主义,融会贯通,这是创新的办法,也就是组合创新,这就是变化带来的神奇之力。

下图为本人的创变临作。





吕向洋临帖


练好书法的线条主要往这几个主要方向:

1.首锋

2.中锋

3.逆锋

4.藏锋

书法字体无非就是这四种形式的线条揉和在一起,接下来就一一介绍这四种

1)首锋也就是起笔,比如说一横这线条,头和尾是息息相关的,也可说是相对性的牵连。头如果太粗或太细,尾也要跟着变化,假如尾跟头相反那必定这线条犹如胡萝卜。请看文征明的游西山诗,靠右边的十字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在全文中属于粗壮的,但首尾很均称,看上去非常美观。

2)中锋这个很好理解了,首尾之间的部分,不仅要讨好啊头,也要讨好啊尾。道理如1)所述

3)逆锋:最常见的就是从横笔转到竖 或从横笔转为批笔,请看下面文征明诗的“首”“阜”字。横竖线条虽然大小不一致,但是逆锋把握得好,有连贯性,不像连接两根木条那么死板了。细中有粗,粗中有细,灵活过渡,整个字体看起来俊俏玲珑!

4)藏锋,比如将横笔竖笔的尖锋隐藏起来了,这样变得回味无穷,个人比较喜欢这个藏锋,比较难以把握的,下面“西”字,和“散”字都是例子,你看久越想看。



爱写书法的小虫


书法线条的练习在书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说,字光有结构是不够的,还要更好的使用线条的表现来体现字的深层艺术形态。我下面说一些方法建议,供大家参考。

1.在临摹和创作的业余间歇时间里,用各种不同锋长的笔进行笔画线条的随意性练习。这个练习也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脱离字帖打一个基础。

2.调锋的练习,这个练习就要具备一些笔法的基础了,不建议初学者练习。调锋的练习线条需要腕子,手指的联动配合,开始的时候可以慢慢的体会调锋的原理,熟悉一些时间后,可以加快速度进行练习。加快速度练习调锋也是为了以后创作中可以写出随性的线条。只要调锋原理是对的,那么创作出的线条即充满了即兴感,也就是无违和的天然感觉。是最干净和具备艺术性的表现。

3.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去练习线条,比如可以以绘画的笔法去练习某一笔画,也可以以涂鸦的形式去体验另一种线条练习的快感等等。当然这些都跟每个人自己的兴趣去练习。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

最后我在重提一下书法线条的重要性。书法作品中的精品,都是由线条的优质决定的,因为理论上来说,线条在书法中是无规则的表现,但也是最活跃的表达,这才是书法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关键点。不断变化的线条才是书法艺术和技法发展的前提。








书法影响力


书法对于线条的要求,不在乎三点,即:

  1. 线形状
  2. 线方向
  3. 线质感

以上对于线条的三个要点。采用的方式被称之为“笛卡尔分析法”,练好书法线条只需要于这三点用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要通过对比,加强对线质感的敏感捕捉能力

线条因不同的书风,不同的派别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碑学和帖学的线条便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

以隋碑董美人墓志为例,帖学书法家的临摹与碑学书法家在线条质感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上为当代著名帖学书家陈忠康老师临董美人,线条通畅,呈现出一派婉转流美的帖学味道,如同二八佳人翩然起舞。

而下图的李松老师则是以魏碑书法闻名,临摹董美人墓志则扎实凝重就如中年壮汉,古铜肤色,棱角分明。

相信以这样的例子,大概就明确了线质感在不同的帖中是有着不同的表达的。

2、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达到书法线条的基本要求

虽然书法的线质感在不同的取法对象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整体来看,还是有共同要求的。



王羲之作为帖学一脉的祖师爷,他告诫王献之要通过学习篆书来达到“功省易成”的效果,那么我们当代则认为,学习篆书在线质方面可以提升线条的扎实感。

那么把线条写的扎实,便是书法中共同的要求。

邱振中先生作为当代书法技法研究最权威的专家,曾经使用笛卡尔分析法解析线条质感的构成与训练方式,具体如图。

如果我们做一个细致的解析便能够得到一个线质训练的大纲:

  1. 基本要求线条的构成。基本的线条要求写的扎实,也就是所谓的“笔墨入纸”,笔墨入纸即是通过刻意训练,将手上保持到一个能够将笔中的墨均匀渗入纸中的能力。。
  2. 基本线条的变式。在达成基本线条能力后,会在临写字帖时发现,书法作品的线质感是不断变化的,把握这种变化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而这种变化除去线条外轮廓的变化之外,因其书写速度与具体外轮廓对应的笔法都有很大关系,如果说前者需要篆书达成,而后者就需要掌握具体笔法了。

以上,就是未涛关于如何练好书法中的线条的一些建议,祝您书艺进步!



王舸


宋徽宗赵佶皇帝做得很失败,但他书法成就很高,他独创的“瘦金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大家公认的,赵佶呢大约也认为自己写的字是很好的,所以成天深陷其中,把写字当作主业来干了,因为他也有这个条件,用个笔墨纸砚什么的都搞得极尽奢华,像书写《草书千字文》时用的就是无拼接长达数丈的御制特长宣纸,毛主席写字就很随意了,像“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样重要的题辞,仅仅是题在一纸信笺上的。另外呢毛主席对自己的字评价也不是太高,当年(建国前)李讷学写字的时候,要毛主席教她,毛主席曾说:我的字不行,你去请妈妈(江青)教你!


YY老师小知识


在评价一件书法作品时,我们常用“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来形容,这些实际上是在说其线条的好坏。


如果仅从外在形式上讲,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此话不为过。

书法线条的成功,贵在笔路清晰,行笔流畅,自然多变,骨肉相称,包文含质,意境无限。

要提高线条质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线条的节奏

书法被称为“无声之音”,主要是指书法的完成是通过线条的移动、笔势的跳宕、时间的推移来实现的,它能如音乐一样给人以节奏感、韵律感。

线条的节奏,是指线条的粗细、方圆、疏密、枯润、涩疾、浓淡等变化。

通过这些极其微妙的变化,书法线条里熔铸了每位书家独特的个性和节奏,从而表现出书家独特的书法语言。

二、提升线条的圆厚

线条的“圆”即立体感,也就是线条“中心有缕浓墨正当其中”,如此,线条便圆润华滋,一如浮雕,在纸上凸起,给人以充实饱满的力度感。



线条“圆”,整个字里线条交叉后的总体感觉是厚的、充实的,反之,没有圆厚的线条是单调的、扁薄的。

三、增强线条的笔力

古人常讲“力透纸背”“笔力千钧”,指笔力生成的力量感。中国书法强调笔力,在甲骨文时期,笔力表现是无意识的,汉代隶书时,笔力则表现得很充分了。


笔力强调的是:逆、中、涩,即逆入、中锋、涩行,要充分利用笔与纸的摩擦,从而表现出力量。

每位书家都有自己的线条特征:王羲之雍容平和,如入虚无缥缈之境;怀素如狂飙旋风,气贯长虹;颜真卿线条遒劲,笔力雄强;赵孟頫则柔媚圆润,秀雅清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自唐代以后,笔法强调“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中锋行笔才是正宗笔法,线条才能力透纸背。这种理论成为正统理论已经上千年了,从气象森严的唐楷到文人意气的宋行,都强调中锋提按行笔。但这是真正的笔法精髓吗?我们知道,以王羲之为首的晋代书法,所展示出来的灵活多变的线条魅力,一直以来被尊奉为书法的最高峰,但是为什么晋代书法所里示的线条美在晋唐以后却不复出现呢?

试看王羲之的《丧乱帖》及《频有哀祸帖》如《丧乱帖》中的“肝”“当”及《频有哀祸帖》里“增感”等字,如果运用中锋提按笔法,是写不出这种跃动变幻线条的,因为没有运用正确合适的笔法。其实应该使用调锋笔法:即毛笔在“衅扭”“裹束”“绞转”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变换方向与调节进退,这样才会达到线条形状多变。上述调锋笔法准确说是中锋、侧锋并用且随笔势不断互换的行笔过程,写出来的线条不但头尾顿挫不固定,且毛笔运行的速度节奏也不固定,与唐宋主导的中锋提按行笔有很大的不同。这才是晋代笔法也是最高书法水平的运笔方法,即“衅扭”“裹束”“绞转”之法。

为什么晋代以后上述笔法不再盛行呢。据专家考据分析:魏晋时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唐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其次是执笔方法,是斜执笔单钩,而不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竖执笔五指环执法。唐以后的楷书意识的崛起与占据主导地位,又加以高案高座、五指执笔之法盛行,还有各色纸墨的变化,或许还有字幅越写越大,种种缘由,导致了唐楷以降的点画动作位置固定,以及平推平拖方法的盛行;或还有如前所述的“万毫齐力”“平铺纸上”“腕平掌竖”等一系列新的技法要领的产生。这些要领再配上的端正的正书结构间架,形成了针对“晋帖”的“反道而动”的“唐后新法”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要想写出灵活多变的魅力线条,应该魏晋、唐宋笔法相结合,即

魏晋:“衅扭”“裹束”“绞转”调锋笔法;

唐宋:中锋“提按”笔法

都能交替使用,则书法线条可趋于尽善尽美了。




翠竹楼主



楼兰相守



讲讲我理解的线条的美。但是有个前提大家要知道,不是说你线条写好了,书法就好看了,书法有好多个因素,线条是其中一个因素。很重要,但是其他因素也很重要,重要不分你我彼此。当然,抛开字形谈线条质量也是耍流氓,但是掺和着谈,容易让人觉得故弄玄虚,所以,我不如就干脆拆着谈一次。

但凡书法聊起线条,必须拿起《书谱》《续书谱》里面那几句话逼逼,我不太喜欢一上来这么给人讲线条,不是人话,平常人听不懂。想了解什么叫做有质量的线条,不如直接看。我也不知道好多人是对线条的理解不到位,还是就喜欢故弄玄虚背书谱,反正我是来不了这种方法。书法作为传统艺术最难得就是和当代人沟通,我最讨厌的就是当代人谈起书法跟我装宋朝逼。

看了大家的答案,我觉得抛开图片谈线条就是耍流氓,说的过度玄虚是不可能达到让题主满意的效果的,那我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线条的质量。

看到有人说米芾用笔简单,我真觉得冤枉,米芾用笔的确是快,比很多人都快,但是绝不是简单,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来个米芾的苕溪诗卷里面,最让初学者头疼的一笔吧。

请注意,第一行第四个字,“戏”字的撇的写法,那个方笔的上挑,我们来看看,在百度搜索《苕溪诗》临摹,有多少人可以临好。同理还有第四行的“赓”撇的上挑。

我找了一个显然是在米字上下过功夫的临摹,就拿“戏”的写法来说,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出,在行笔的速度和线条复杂程度上来讲,临摹都不如原作。“赓”,稍微强一点儿。但是,虽然不是一定要写成这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米芾在对毛笔的控制水平上,显然是相当高的,我们可以看看这幅临摹作品的其他字,在线条变化没有那么多的部分,这个临摹做的还是不错的,就比如说第四行的“更”字,因为米芾不耍,好好写,不折腾,所以仿作也没折腾。

如果你不写字,可能你对这一笔有多难没有太大的概念。想象一下,你的笔一旦停住了,就是一个大墨点子,这样,就要求你的笔有很快的行笔速度,你速度越快,你完成每一个小细节,所能够利用的时间就越少,所以你做到位一个技术动作就越难。

如果说戏,赓二字,还算米芾的杂耍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一个明显点儿的字,原作和仿作的区别。

原作的会

临摹的会

请注意,第一笔,撇的变化。

原作在撇的线条上,故意做了向内的弯折,在中段的时候提笔使线条变细,尾部上挑。这一个简单的撇,你就可以看出来,米芾在这么小小的空间内,对笔的熟练控制,速度,可以到了如此令人掉下巴到想骂街的状态。你想跟他拼技法,不写个几十年,真是TM没戏。可能令你悲哀的是,你就算写了TM十几年,也没戏。

如果你还没明白我的意思,请你思考一下:

无论你用什么笔,你写一个撇,需要多长时间?

在撇的生涯的为数不多的两秒或者不到一秒的时间里,你需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线条,从粗细,到方向,都要经过三次变换,在中间,你要做的是把笔提上去,但是笔画不能断,把笔按下去,笔画不能太粗,提按的同时还要往左下45度,左下40度,和左上,转三个圈,最后出一个小尖儿。

这个事儿,是不是只有基努里维斯才能做呢?就拿这仿作的这一撇来看,方头入笔,如同原帖,笔画中间的宛转,和最后的挑动,都显得单调了许多。

下面我就不放临摹了,只放原作,给你们指出一些线条难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