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後能有出息,能夠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地位。當然,即使不能成為人中龍鳳,那至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基本的孝順,能夠對得起父母二十幾年的養育之苦,能夠在父母將來遇到麻煩時,幫上一把手。

不過,我們總能在新聞上看到許多不幸的案例,比如父母含辛茹苦將孩子送上大學,而當父母將來生病後,早已在社會中有所成就的孩子,卻不願意為父母的醫療費用花上一分錢,而只關注父母留下來的房產證,這著實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柳女士是城市居民,她大學時處的對象是農村出身的,兩人在大學畢業工作幾年後便順利完婚。夫妻兩人因為常年在城裡工作,很少能抽出時間回老家。生了孩子後,孩子的養育開支和房貸使得家中的經濟開銷驟然增大,夫妻兩人只能額外做兼職工作來彌補家用,可這樣一來,兩人就無法專心養育孩子了。

為了使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長,柳女士同丈夫商量後,就決定請婆婆來城裡幫助照顧孩子。令人沒想到的是,三歲的孩子對奶奶非常的討厭,平時都不願意讓奶奶抱自己,這讓柳女士非常的失落。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自己本想培養老人和孩子之間的親情,誰知道自己的孩子如此沒教養,嫌棄奶奶的穿著老舊,嫌棄奶奶做的飯不精緻,嫌棄奶奶對家裡電器的使用方法一知半解。一次幼兒園開家長會,柳女士和丈夫仍舊是工作忙,便希望老人家帶著孩子去,沒想到孩子竟然哭鬧起來,說:“我不想要奶奶去,奶奶穿得那麼土,她去了我會丟人的。”

這番言論讓柳女士非常的震驚,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但這麼小就有了這種不尊重老人、嫌棄自己親人的想法,或許與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當孩子有了什麼樣的言論,長大後多半會“不孝”,不尊重愛護自己的父母親人呢?國外著名兒童組織“全美青少年發展聯合會”給出了以下三個警告: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1、 不願意承認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比如將家中的杯碗或花盆打碎了,或是在外與其它孩子玩鬧將其它孩子打傷了,當你問他:“是不是你乾的?“他就是不願意承認,只會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完全沒有擔當。如果以上現象頻繁發生,那你就要警惕了,這說明孩子已經養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性,這種心性兒時會導致人際關係不好,而長大後踏上了社會,也容易受到他人排擠鄙夷。最重要的是,心性自私的孩子,是不會想到回報父母恩情的。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2、 不願分享自己愛吃的東西

就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表明,兒童的心性是受本我控制的。所以孩子對於自己喜愛的食物,有時候確實會顯得異於成年人的自私,也就是不太願意分享。但如果孩子說:“這些東西我最喜歡吃,你們不許吃。“無論在外面同小夥伴還是在家裡同家人都是這般說辭態度,那麼作為父母就要警惕了,這也是一種自私心性的體現。

3、 我就要這個,不給我買我就不走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與孩子到了商場,孩子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要求你買給他,當你不願意時,他就開始在商場裡哭鬧打滾。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這並不是個很少見的事情,一般只要通過正確的教育方式便能矯正這種行為。但倘若孩子這種行為的次數偏多,那麼家長就應當警惕了,不體諒父母,這不只是自私,還是一種任性的表現。

那麼,我們作為父母,到底該怎樣培養孩子,使得孩子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同時有著感恩之心呢?

1、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難處

父母自然不能成天向孩子倒工作上的苦水,因為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但偶爾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疲憊“的一面,告訴孩子父母的錢也是辛辛苦苦用汗水掙出來的,父母平時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作為家長,可以在下班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今天感覺好累啊,寶寶你能不能給媽媽去倒杯水呀?“等之類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家長工作生活上的不容易。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2、讓孩子學會家務

家長要在孩子有勞動能力的年齡,開始培養孩子做簡單家務的能力,並讓孩子在家務活上盡其力所能適度幫忙。讓孩子學會做家務,首先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其次能促使孩子形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3、 言傳仍要身教

作為父母,單單靠言語來教導和培育孩子,是不夠的,還需要身體力行,親自做孩子的榜樣。要知道,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常說這些話時,父母要及時制止,別讓娃兒長成“白眼狼”


要想孩子做好,首先自己也要做好。要想讓孩子孝順,不成為“白眼狼“,有時當爸媽的,也應當反思自己對自己父母的行為舉止是否妥當。不知道各位對於不讓孩子成為”白眼狼“有什麼獨特見解和思考呢?歡迎在屏幕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