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名门,才华横溢,又是什么导致她最后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才华横溢的她,人生却处处不如意。细品《张爱玲传》,解读原生家庭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说起对张爱玲影响最大的人,我们都会想到她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其实不然,对她影响最大的另有其人。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张爱玲显赫的家族背景。张爱玲出生名门,曾祖父是远近闻名的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属左副都御史。父亲是张佩纶与李鸿章的大女儿李菊耦的独子。母亲黄逸梵出身豪门。然而出身名门的张爱玲的童年并不美好,悲惨占据了她的整个童年,甚至是一生。


出生名门,才华横溢,又是什么导致她最后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李鸿章及其家人


是什么导致张爱玲命运悲惨

一、 父爱缺失,导致人格上的不完整

父亲张廷重生性好色,逛青楼是他日常的消遣,娶姨太太,抽大烟。父亲从小不曾给与张爱玲一点的父爱与怜悯。在张爱玲十岁时母亲想送他去学校读书,父亲却不肯。好在母亲坚决,不然一代名家可能就此隐没。在母亲出国离开后,父亲便把青楼个姨太太接回家,姨太太过于泼辣,不久后便把她赶走。后来张廷重和黄梵逸离婚后又娶了名门千金孙用蕃。

孙用蕃对张爱玲并不好,发生冲突时,父亲总是站在孙用蕃的这一边。不断的指责张爱玲,张爱玲一次次对父亲的失望。直到发生一件事让她彻底离去。

有一天张爱玲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在饭桌上打了弟弟张之静的耳光。护弟心切的他和父亲争辩起来,后来还和继母撕打在一起。父亲便把她打得遍体鳞伤,还把她软禁起来。至此她便彻底的离开这个令她伤心欲绝的家。

到最后别说给予一点点父爱,起码的尊重父亲也不曾给与。


出生名门,才华横溢,又是什么导致她最后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张爱玲的父亲


父爱缺失对张爱玲的一生的影响

父爱的缺失,导致张爱玲一生都无法摆脱恋父情节。童年越是缺失的东西,在成年以后越是急于找回。不管在创作中还是在恋爱中父亲对她的影响都很大。最后甚至做了大她14 岁的胡兰成“小三”。直到后来他们才成婚。父爱的缺失导致张爱玲人格上的不完整。她不断的恋爱中寻找父亲的爱,然而这种不健全的恋爱观。让她的婚姻最终走向灭亡。张爱玲对父亲又爱又恨的矛盾。一面在现实中恋爱具有严重的恋父情节,一面在著作中刻画了很多渣男父亲的形象。

《第一香炉》中那个无能的父亲,全家为力躲避战士逃到香港,而后发现香港是富人生活的地方。葛家父亲无奈只能灰溜溜的又返回上海。

《倾城之恋》中那个因循守旧的父亲。封建统治结束后还保持着以前的心态生活,仍然觉得自己具有优越感,不肯下海经商,导致百家最终消失殆尽。

不管张爱玲在著作中如何刻画父亲的形象,从字里行间总看出对父亲的恨。以及对父亲的失望,父亲和家对张爱玲来说充满了不友好。可以说父爱的缺失是张爱玲一生都寻无他法来弥补。


二 、 母亲的两度离开,加深了张爱玲的伤

张爱玲的母亲出身名门,但却思想先进,先后两次出国留洋。也先后两次抛弃年幼的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张静初。在黄逸梵嫁给张廷重之后,由于两个人的思想观念差异很大。两人便渐行渐远。

母亲在张爱玲三岁的时候,便以要陪小姑子为由,出了国,这一去便是四年。四年后回国两年便和张廷重离婚了。在母亲在家的这两年,是张爱玲最幸福的童年时光。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她,父母在她十岁时还是离婚了。离婚后母亲一次丢下儿女出国。在我看来这是多么的令人匪夷所思。两度丢下年幼的孩子逃出国去。与其说是出国留洋,不如说是对封建思想的逃离。


出生名门,才华横溢,又是什么导致她最后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张爱玲的母亲

求而不得的亲情,导致亲情的变质

张爱玲在8岁以前对母亲是没有太多的印象。在她8岁时,母亲回归家庭。让她一度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对母亲一度抱有很美好的憧憬。但是好景不长,在她10岁时母亲又狠心的离她而去。在她18岁出国去投奔母亲时,黄逸梵给了两个选项:

“如果要早早嫁人的话,那就不必读书了,用学费来装扮自己;要继续读书,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装上。”

张爱玲选择了后者。日子越是过得捉襟见肘,母亲便越发的刻薄。在张爱玲生病时,竟说:“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

张爱玲岁母亲的各种幻想就此破灭,她一度感到内疚和自责--“看得出我母亲为我牺牲很多,而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

直到后来母女两人彻底决裂,张爱玲表示要将花母亲的钱,全部还回去。直至在母亲临终前页不肯去见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也只能是含恨而终。

张爱玲在《小团圆》这样描述和母亲交集,

一个逍遥洒脱,一个七窍玲珑。

一个直言口快,一个敏感多疑。

两个都追求体面,都极其自尊。

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母亲的怨恨和责怪。对母爱的眷念和惋惜。

出生名门,才华横溢,又是什么导致她最后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张爱玲


反思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对于张爱玲来说父亲是云,母亲是雾。云雾都是看的见却摸不着。原生家庭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婚姻观,人生观。

父母的婚姻让张爱玲变得没有安全感。感觉自己是像被抛弃的孩子,无家可归。她越发的多愁善感,自我封闭。把所以的一切都藏在心里,给自己的内心建起了一道心墙。再也不对别人敞开。

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影响了张爱玲的婚姻观。在胡兰成还有第二任妻子的情况下,便义无反顾的和他在一起,把他爱到骨子里。胡兰成整整大了张爱玲14岁。胡兰成也成了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

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是65岁的赖雅,而张爱玲才36岁。两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南辕北辙。即便他们唯一的交集只有文学。但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不能说他们的婚姻悲惨,但原生家庭的创伤致使张爱玲无法摆脱对父亲的依恋。

对于张爱玲的一生即让人心疼,又无奈,是环境成就了她,同时也毁了她。试想,如果张爱玲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下,也许就不会悲惨死后七天才被人发现。就不会到最后无人陪伴。孤独终老的悲惨命运。

这也警醒世人,要重视原生家庭对孩童一生的影响。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成就孩子,反之会将孩子推向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