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文┃倬琰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为人君,止于仁。"——《大学》。"仁者爱人"是孔子在千年前就说过的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能做到的帝王更是不多。宋仁宗赵祯却一辈子都恪守着这个信条,甚至在世时就被群臣请求为其上"大仁至治"的尊号。作为第一个得到"仁"字庙号的皇帝,为什么说"仁"是古代统治者最难得的事情,宋仁宗的四十年有可能是帝制时代最好的四十年。


┃仁君其实难做

宋仁宗赵祯的运气其实并不怎么好,继位时只有十三岁,接手的还是一个"难以言表"的摊子,因而小小年纪却多是烦恼。赵祯的父亲宋真宗是一个既有作为,但也好折腾的皇帝。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宋仁宗】

《宋史》评价宋真宗:"真宗英悟之主",说实话着实是个很高的评价了。宋真宗得到的是伯父赵匡胤和父亲赵光义艰苦奋斗、悉心治理之后的大国家,所以到第三任皇帝真宗的时候,宋朝基本走出了五代的混乱,在这个基础上将国家带入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时期全国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造纸、制瓷等工商业蓬勃发展,史称咸平之治。

但也因为经济腾飞,宋真宗开始有了"歪心思",有钱乱花的毛病渐渐暴露出来。由于真宗信奉道教,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宣称得到一部天书,下旨修建玉清昭应宫,用的都是最好的木材和装饰,最终修了七年才完成。

如果说就这样那并没有什么,志得意满以至于膨胀的宋真宗谋划七"封禅",要知道唐太宗当年都因魏征的劝阻放弃了封禅,宋真宗却带着群臣在大中祥符元年当年高高兴兴的"玩"了一把封禅。但谁都知道封禅"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虽然开始富裕但还欠缺火候的宋朝被真宗玩空了国库,由于此前澶渊之盟还要每年送一些岁币,宋朝突然变得捉襟见肘。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宋真宗】

接手这个庞大但国库被老爸用光的国家,年少的赵祯不知作何感想,欲哭无泪。而且在登基的前十几年,仁宗并没能亲政,而是太后刘氏垂帘听政。这位刘氏就是演绎"狸猫换太子"里的狠心妃子刘娥,当然正史并不是这样,因为仁宗的生母李氏地位低微才将孩子归到刘氏名下。

刘氏为人强势,直到去世才将大权还给仁宗。不过好在如历史评价那样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仁宗与其母慈子孝,倒也没出乱子。但是宋仁宗可能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激烈、且需要听别人的环境里,没有激发他的逆反心理,反而养成了平和与宽容的性格。


┃不只说说而已

宋仁宗之"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对于太后刘氏死后的态度。前面说了,刘氏并非仁宗生母。但仁宗出生后便认刘氏为母,生母李氏也终生未与仁宗相认,因而仁宗在刘氏死前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刘氏作为太后垂帘听政十几年去世后,仁宗皇叔燕王赵元俨告诉皇帝他不是太后所生。由于有传言生母李氏是被养母刘氏害死,而且毕竟被隐瞒了多年的身世问题,仁宗还是想要去查找真相,于是亲自前往李氏陵墓,开棺验尸。开馆之后,李氏的相貌如同活着一样,入葬穿着也和太后级别相同。原来刘氏对于李氏一直有感激和亏欠之情,对李氏一直很照顾,不仅给李氏穿着太后服入葬,还用水银对尸体进行了防腐处理。见到此景的仁宗痛哭感叹:"人言怎么可信。"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因而仁宗非但没有怪罪"养母"刘太后对自己隐瞒身世这件事,反而更加优待刘家的后人。同时,在之后李氏被追封为章懿皇后之后,刘太后的"章献明肃"谥号没有丝毫变化,没有因为养母的身份以及欺瞒仁宗的行为而被褫夺谥号或者移除宗庙。反而将生母章懿皇后和养母章献明肃皇后一同供奉在太庙,诚心祭祀。

刘氏当年收养赵祯时年龄已大,因而由交好的杨氏哺育,杨氏对仁宗极尽所能,当时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称杨氏为"小娘娘"。杨氏对于仁宗的身世也是清楚的,但也没有告诉仁宗,仁宗同样对杨氏没有怨恨,反而在杨氏无疾善终之后,追封杨氏为皇太后,谥章惠皇后。并且同样优待杨家后人。

宋仁宗对于下人的仁爱是民间对其"仁"字性情的重要谈论部分。据说有一次,仁宗批阅奏章直到半夜,突然很想喝一碗热羊肉汤。作为皇帝,这本不是件大问题,哪怕是我们现在,半夜想吃东西大可买一份外卖。但是赵祯却忍住了,没有向厨房索要。第二天用膳时聊到,皇后才知道这件事,皇后劝仁宗到:"陛下龙体要紧,日夜操劳,如果感到饥饿了,随时让御厨做就是,何必亏待自己。"

仁宗却说:"吃羊肉虽然事小,但是如果朕昨日要求厨房宰杀,那他们就会认为朕日日都要吃羊肉,那么以后就会日日宰杀,长此以往,一年就要浪费数百只羊。况且如此,厨房就要夜夜为朕加做餐食,如果有一天万一没做好,他们还会受到惩罚。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于心不忍。朕只不过饿一次,又算什么。"

对于"批评",很难有帝王能平心以待,更不用说有可能并不客观的批评。"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的苏辙,当年考取进士的考试中,在试卷里写道:"我听说皇宫里的美女数以千计,终日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而当今皇上既不关心百姓,也不治理朝政。"

如此"道听途说"的指责,换作别的君王,轻则永不录用,重则杀头处斩,赵祯却淡定的和主考官说:"朕开科取士,为的就是吸纳天下的人才,苏辙这么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敢于直言,实在值得称赞。"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苏辙与兄长苏轼一同在这一年进士及第,成为宋仁宗身边的重要人才。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苏辙】

不只是苏辙这样的名人,再普通的读书人,在仁宗这里都很难"因言获罪"。当时四川的一个不怎么得志的老秀才,向成都太守献计"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割据造反的言论,成都太守大惊失色,随即把这个老秀才绑到了赵祯的面前。

对于这个"疑似"造反的言论,仁宗依然淡定如常,不但没有判老秀才的罪,反而说:"这个人只不过读了几十年书还没有官做罢了,既然只是泄泄私愤,又有什么理由治罪呢?"反而给了这个老秀才官职,授予了他司户参军的职位。

在历史上,宋仁宗算得上是对死刑最慎重的皇帝了,全国各地无论大小,判处死刑的案子都要经过他复审。每年由死刑改判的多达千个。他曾经对大臣说:"你们知道朕平生骂人都从不咒人死亡,更不用说在刑罚中轻易使用死刑了。"对于滥用死刑的官员,宋仁宗极为痛恨,甚至他对刑狱官员的要求是:一旦有官员在审案中错杀了人,此人终生都不得再被录用。

赵祯的仁,不仅在权力归属、军国战争这种国家大事上,对于服侍的下人、臣子的进谏、乃至日常的饮食,他都"仁至义尽",以至于可以说深到了骨髓。


┃不折腾最难得

由于历史上改朝换代频仍,年岁超过两百年的大朝代并不多,在这些时间长久的朝代里,都会有至少一个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长寿"帝王,每一个几乎都很有名,西汉的武帝、唐朝的玄宗、清朝的康熙乾隆,但其中还有一个皇帝在位时间同样过了四十年,那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为何在这些"大"皇帝当中如此没有存在感,这就是因为宋仁宗之"仁"。他的仁不只是上面所说的对于各种人、各种事所表现出的"仁"之态度,更是一个帝王统治者最为不容易的一点,叫做"不折腾"。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北宋疆域】

治国理政,仁之常情,但对外关系,"不折腾"是最难做到的事情。宋仁宗在位年间,与邻国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军事冲突,仅有的两次也都以和平而告终。宝元年间,西夏李元昊即位,挑起对宋朝的宋夏战争,定川寨之战时,西夏军队被宋原州知州景泰全军覆没,连年的征战使得西夏濒临崩溃。然而赵祯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了与西夏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赏赐西夏绢布与银两,史称"庆历和议"。

同时,公元1042年,辽兴宗派大将萧惠陈兵辽宋边境,赵祯同样选择了与辽签订协议,增加了每年给与辽的岁币,继续了澶渊之盟的和平,史称"重熙增币"。由于宋仁宗时期宋朝的经济达到了一个顶峰,岁币的支出对于宋朝已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反而变成了保证和平的最好手段。

宝元元年,宋朝在西北对西夏的防务军费支出为1551万;而到了宋夏战争的时候,庆历二年宋朝在西北的军费支出达到了3365万,战争的庞大开支反而使得宋仁宗的国库几近赤字。赵祯的选择,不仅是"仁",同样也是智,以远小于军费的钱财,维持了宋、辽、西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也保护了三国老百姓免遭战争的伤害。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宋史》记载,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民间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从来都听说百姓被要求为皇帝哭丧,像赵祯这样百姓自发做这件事的,实属少见。

甚至当宋朝使臣将仁宗去世的讣告送到辽国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彼时辽国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听到宋仁宗驾崩的消息,都痛哭流涕:"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辽史》记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并且说,要为仁宗赐予辽国的御衣建造衣冠冢,时时祭拜,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而在宋仁宗之后多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政治道路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宋仁宗时期是古代最好的四十年吗?

【辽朝】

所以,元朝脱脱《宋史》评价宋仁宗,个性仁爱、勤俭,一时朝野上下充满恻隐善心、行忠义仁厚之政,要不是后代子孙的作为,仁宗之政是可为宋朝三百年的未来奠基。休养生息以前的皇帝也并不是没这么做,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如此,强盛之后重新"折腾",只有宋仁宗是从骨子表现出对于"不折腾"的认同。

这确实为之后北宋的富裕打下了真正的基础,毕竟之前宋真宗自己就是因为"折腾"把基础折腾没了。宋仁宗的四十年说是北宋真正帝制时代最好的四十年,至少是之一,并不能说是谬赞。只可惜后来的历史已不是宋仁宗所能决定,尤其是他没有亲生儿子,其"仁"的基因也就无从传承了。

从来都自视甚高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一辈子只敬佩过三个人,第一个是他一辈子都不敢超越的祖父康熙,第二个是唐太宗,而第三个便是宋仁宗赵祯。百姓自发为他吊唁,后世不吝对他赞美,做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宋仁宗算是到了一个极致。


用一首诗来总结宋仁宗赵祯的在位四十年:"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仁"不是赵祯的保护色,"仁"就是赵祯的标签,"仁"就是赵祯的本性,"仁"不难,难的是"仁"一辈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