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仅有的两个黑人国家,为何感觉海地又穷又乱,而巴巴多斯却很发达?

文史砖家


迄今为止,美洲共有2个黑人国家,即海地和牙买加,虽然它们的种族、肤色相同,但国家的面貌却迥然不同,前者又穷又乱,而后者却很发达,堪称全球奇闻。那么问题来了,同为黑人国家,为何海地和牙买加的生存状况大不相同?



海地是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位于海地岛的西侧,东部与多米尼加共和国接壤,西与古巴、牙买加隔海相望,北濒大西洋,南临加勒比海,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太子港。海地总人口约394万,其中非洲黑人奴隶后裔约占95%,其余为欧洲移民后裔及混血人种,通用克里奥尔语和法语,主要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伏都教。


在16世纪以前,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一直都是海地的原住民,但随着西班牙在1492年开始的殖民侵入,他们或者被屠杀,或者因天花泛滥死去,或者被送往种植园、矿场从事苦役,等到1544年时已近乎绝迹。不仅如此,在完成对海地岛西部的金矿资源掠夺式开采后,西班牙殖民者放弃这块“不毛之地”,转而去经营海地岛东部。此后,海地岛西部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



1679年,法国殖民者占领海地岛西部,并将其改名为圣多明各。此后,法国殖民者将大量非洲黑人奴隶引入圣多明各殖民地,大力发展种植园业,使得该地一度成为拉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受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在18世纪末领导独立运动,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在1804年获得独立,并改国名为海地。


作为全球首个黑人共和国、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海地独立后的发展状况却令世人堪忧。原来,海地虽然取得独立,但由于内部各族群和派系众多、利益冲突严重,再加上英法美等大国的干涉和侵略,导致该国长期遭受外敌入侵、内战和军事政变的困扰,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海地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难题。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海地2018年的GDP总值仅有96.58亿美元,人均收入只有868美元,还不到中国人均GDP的1/10。作为西半球最穷的国家,如今的海地真可谓“一贫如洗”,不仅失业率高达2/3,而且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每年需要靠美国、欧盟、世界银行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大量援助,才能勉强维持生存,堪称美洲最失败的国家之一。


巴巴多斯属于微型国家,位于加勒比海东部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与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等国隔海相望,国土面积仅为431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香港面积的39%,首都为布里奇顿。巴巴多斯总人口约为28万,其中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约占90%,欧洲移民后裔约占4%,混血人种约占6%,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



在16世纪之前,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一直都是巴巴多斯的主人,但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的侵入,他们开始遭遇灭顶之灾,到17世纪初已近乎绝迹。1620年英国重新发现并占领巴巴多斯,并在7年后将其变为殖民地。此后300余年间,巴巴多斯一直接受英国的统治,直到1966年获得独立。巴巴多斯独立后,依旧跟英国维持着特殊关系,不仅加入英联邦,并且尊奉英王为元首。


巴巴多斯虽然是黑人国家,但在独立后并未采取驱逐白人、没收其资产的措施,而是虚心接受白人经济官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巴巴多斯独立之初,大力发展传统的甘蔗种植、蔗糖生产业,并在上世纪80年代蔗糖价格大跌时,适时推行经济多元化策略,大力发展旅游、离岸金融、轻工制造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由此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作为拉美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巴巴多斯在2017年的GDP总值为46.73亿美元,人均收入为16328美元,相当于中国的近2倍。不仅如此,巴巴多斯的竞争力在全球位列第47位,居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榜首,成就异常亮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巴巴多斯还将经济成就与全民共享,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如今,巴巴多斯实行免费教育、医疗政策,全国成人识字率高达99.7%,人均寿命为75.5岁,在所有的黑人国家中均排名第一。


资料来源:《列国志:海地》、《列国志:危地马拉/牙买加/巴巴多斯》


文史砖家


在加勒比海地区,黑人后裔占人口90%以上的不止海地、巴巴多斯两国。大致还有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牙买加黑人后裔占人口总数3/4多一点,应该不达标。

对比海地与巴巴多斯,两国经济社会指标确实有云泥之别,其原因既有自然禀赋,更有历史经纬与治理差别。

从自然环境看,巴巴多斯要好于海地

海地岛与巴巴多斯岛矿产资源都匮乏,不幸的是前者属地震带,2010年大地震夺走23万条生命。巴巴多斯的优势是岛小旅游资源丰沛,有“苏格兰地貌”、依依白沙和泉水叮咚,且四季如夏又不炎热,最高均温28度,适宜旅游度假,而海地旅游环境一般般。

从历史和当下看,海地波折坎坷,巴巴多斯一路顺风

海地岛1502年就成为西班牙殖民地,殖民者以蔗田和黄金开采维持生计,劳力逐渐以黑奴为主。190多年后该岛西部(即海地)归法国,此后蔗糖产量剧增,太子港贸易繁荣。1804年黑人后裔起义修成正果,世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诞生。

此后110年,海地没得安生。前40年分治、内战,后70年内乱,一个国家经不起折腾。1915-1934年,美国出兵占领统治海地近20年,期间国家经济基础甚至不如法国殖民地时代,上层建筑更不堪――占人口约4%的黑白混血穆拉托人掌权,占人口95%的黑人后裔境况凄惨,21世纪初成人识字率仅25%,医疗体系崩溃。


而最黑暗时期是1957-1986年杜瓦利埃父子的独裁统治,被称作“最落后、最不幸和最残暴”。即使后杜瓦利埃时代,国家权力弱势,1994年美军重返海地……

它200多年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从未有过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构,几无税收,成了一个依靠外援,危机之下求助美国、法国的“乞儿”。

巴巴多斯则不同,它靠英国政治法律制度立邦,340年英国殖民下蔗糖包打天下,最盛时人均产糖比美古巴(1吨)。1966年独立后的80年代起转变单一经济,旅游、离案金融、建筑、轻工多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创汇10亿美元,这对一个人口28万多的国家很“解渴”。


巴巴多斯教育成功,该项开支占政府财政支出20%多,国民到大学阶段都免费,海外留学多选英美。

政治稳定,经济多元,文教发达,巴巴多斯是美洲加勒比地区的成功范例。

最后看数字,海地人口不到1100万,GDP87亿美元,预期寿命63岁,贫困率58%;巴巴多斯人口28.6万,GDP43亿多,预期寿命7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