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退位之時在東北還有三十萬八旗,不入關硬剛,卻選擇退位?

清廷入關靠的是什麼軍隊?這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八旗。八旗就是清廷所仰仗的最大支柱,其中八旗軍隊分為滿漢蒙三種八旗兵,而滿洲八旗兵很多都留在了東北沒有入關,那麼這些八旗兵都是以何為生?為何後期開始吃不上飯了呢?

清朝退位之時在東北還有三十萬八旗,不入關硬剛,卻選擇退位?

東北八旗的那些"生活費"

1.清廷所發俸祿,包括給發錢糧以及分配份地等。

2.他們還能通過私墾田地、從事採集捕獵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貿易,來獲取收益補給生活。3.清廷的恩賞、撫卹銀子,那麼這三方面都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詳細的論述一下。

清朝退位之時在東北還有三十萬八旗,不入關硬剛,卻選擇退位?

1. 俸祿錢糧

駐防八旗官兵俸祿大體可以分為"坐糧"與"行糧"兩種。所謂坐糧,即旗人所領常例俸銅,除了正俸外,還包括丁糧馬乾、養廉銀、心紅紙張等辦公銀、津貼公費等等;所謂行糧,即旗人被派徵調、行圍或巡邊等軍事活動時所發錢糧,包括資裝銀、鹽菜銀、行軍口糧等。

不同於由八旗俸祿處管發俸祿的禁旅八旗,以及由清吏司管發俸祿的關內各省駐防旗人,東北地區八旗官兵俸祿是由盛京戶部負責管理發放的。也就是說,東北地區八旗官兵的生活費是瀋陽的財政局發的,可以說是專款專用了。

那麼這些俸祿大致都是多少呢?八旗官員的俸祿標準在清初屢經調整,直到順治十年才基本形成定例。據《清朝文獻通考》載,八旗都統年俸180兩,副都統年俸155兩,參領年俸130兩,副參領、佐領年俸105兩,護軍校、曉騎校年俸60兩,歲支祿米"每銀一兩給米一解"(也就是按照一兩銀子的標準發放米糧)。

京旗兵丁亦區分兵種按月支領銅銀、祿米。

《聖武記》載:"八旗兵銅之制:前鋒、親軍、護軍、領催、弓匠長月給銀四兩,曉騎、銅匠、弓匠月給銀三兩,皆歲支米四十八解;步軍領催月給銀二兩,步軍一兩五錢,皆歲支米二十四解;炮手月給銀二兩,歲支米三十六解"。

清朝退位之時在東北還有三十萬八旗,不入關硬剛,卻選擇退位?

東北駐防八旗官員俸祿與此相差無幾,但幾乎不支俸米,旗兵錢糧則較京旗為低。不過也在當時來說算比較好的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那些生計來源呢?

2.分授田地

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的組織制度,提倡"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對八旗官兵計口授田是自後金時期便一以貫之的政策。東北地區由於長期地廣人稀,撥給駐防旗丁之壯丁地、隨缺地、伍田地等相較為多。駐防旗人或舉家自種,或出佃徵租,所得作為日常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中期對東北各城駐防旗人分授田畝的行為還相當普遍,直到光緒朝才因土地多被耕墾而受限。

清朝退位之時在東北還有三十萬八旗,不入關硬剛,卻選擇退位?

壯丁地即按人數分給旗兵的份地,一般是五晌或六晌(每晌六畝)。根據官階不同分發的土地還有很大不同,那差距可是天壤之別。乾隆三十一年,從清丈出旗餘地畝中撥出16900晌作為旗官隨缺地,定給城守尉、協領每人隨缺地50晌,防守尉、佐領每人40晌,防禦35晌,曉騎校30晌照例納糧。

可見東北駐防八旗所分得隨缺地規制比較穩定,且直到清末還能提供用以分配不少土地。不過你要是以為這些八旗兵會自己在土地上耕作可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勞動力主要來源是以當時流放的奴隸為主。不過好歹有了土地,生計就不是特別發愁了,然而到了後期發放的銀子可是越來越少:由盛京戶部銀庫支領五成實銀。光緒八年,"協領應領傣銀一百三十兩,每年僅得實銀六十五兩。佐防以次遞減,一切公私費用均在其中,實系入不敷出。"應該發放130兩銀子,居然只發放了65兩,直接減半,可見剋扣的嚴重。

所以到了後期滿清在東北的八旗軍就逐漸吃不上飯了,也自然不會支持清廷了,所以即便有三十萬八旗在東北,但是清帝一樣選擇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