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1918年,杭州虎跑寺,李叔同在佛前斩断三千烦恼。自此,尘世间少了一位才子,而佛祖则多了一位叫演音的弟子,法号弘一。

正当盛年的李叔同皈依佛门,瞬间轰动了整个文化圈。1942年10月13日,六十三岁的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临终前提笔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可能对于李叔同自己而言,皈依佛门符合他生命价值的转向,但在绝大部分人眼里,青灯古佛的生活未免有些苦寂。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李叔同,更愿意为他皈依之前卓越的艺术才华而倾倒。

所以,对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解读,我们才能完整的了解他,深刻的理解他,从而与法师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长亭外、古道边的艺术人生

中国近代这一百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李叔同绝对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之一。作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把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艺术引入国内,他擅长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他是公认的通才、奇才。

在他众多的作品当中,《送别》的艺术成就绝对是首屈一指,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送别》就等于李叔同,李叔同就等于《送别》。

1,《送别》

这首歌词创作于1915年,历经100多年仍被传唱不衰: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作者在歌词的第一段首先对送别的地点进行交待,而后目光由近及远,耳边笛声袅袅,夕阳西下,晚风拂柳。离愁别绪上心头,几多怅惘之下转到第二段知交半零落的伤感。

第一段由近及远, 第二段由远及近, 第三段又是由近及远,这样回旋反复,意犹未尽。令人感伤之余又有几分“尽余欢”的洒脱。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2,《送别》的文化元素

离愁别绪自古就是文人创作的重要内容,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离别的作品。比如:

“燕燕于归, 颉之颃之。之子于归, 远于将之。瞻望弗及, 伫立以泣。” ———邶风·燕燕。

汉苏武也有:“良友远离别, 各在天一方。”

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

时间来到唐代,王之涣用一首《送别》诗第一次把杨柳确定为送别的特征之一:

“杨柳东门树, 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古往今来,道不尽的离愁别恨———

浩瀚的典籍无法一一列举,从这片言只语当中我们也能看出,李叔同的《送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短短几十个字,他把长亭、古道、芳草、柳、夕阳、远山、天涯、地角、酒、梦这些送别的元素一个不拉,全都包含在内了。组合之巧妙,搭配之和谐,堪称鬼斧神工,天衣无缝。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3,《送别》的情感

个人认为,《送别》之所以传唱不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跟其蕴含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在这首歌词当中,不仅没有具体的人物,甚至连时间、地点都不确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歌词表达的绝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时间的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性,能引起任何一个人的共鸣。

江淹《别赋》中有:“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矣。”

杜甫《梦李白》:“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最让人心碎神伤的或许是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的一幕: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仔细诵读这一段,我们不难发现,跟李叔同所写的《送别》在意境上确实是非常接近。或者可以说,

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首艺术成就非凡的词作,比之于历史上任何一首送别词都毫不逊色。

诗人之所以能创作出直击心灵的作品,跟其敏感细腻的情感是分不开的。我们倘若仔细揣摩《送别》,同样能够感触到李叔同那颗对于世界极为敏感的心灵。

是的!李叔同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五岁的时候父亲便与世长辞,身为庶子的他虽然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却不被家族重视。陈慧剑先生在《悲欣交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世今生》一书中,就对李叔同在家族的生活状态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他自己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其中就说:“人生犹似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没有细腻的内心是很难有如此体悟的。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知交半零落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十四岁时写下的:“人生犹如西山日, 富贵终如草上霜”绝对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把它看作李叔同中年出家的因果更为合适。

朱光潜曾对李叔同作如此点评:“以出世的精神, 做入世的事业”。

李叔同于盛年斩却红尘,由万人追捧的文化名流变成青灯古佛的莹莹孑立。杭州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没能留住他,从此木鱼相伴,潜心修行,最终留下“悲欣交集”, 功德圆满。

有一万个理由相信,李叔同的《送别》表面上是和朋友道别,跟李白《送友人》并无二致,实际上,

是和自己的前半生告别。这其中不仅有妻儿好友,可能也包括情窦初开时那位梨园知己吧!

李叔同在创作《送别》的同一时期还写下了《落花》、《月》、《晚钟》等作品,如果我们把这几部作品串联起来,就能够确定李叔同看破红尘并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由才华风流的李叔同变成弘一法师之后,一代宗师洗尽铅华,笃志苦行,为世人景仰,被佛教弟子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而其作品当中表达的爱国情怀更为后人称道不已。

世间再无李叔同,一曲《送别》100年,致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