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在大唐與吐蕃的交戰史上,石堡城是一個令人心酸傷心之地。

石堡城名為城,實則一個軍事堡壘,雖是彈丸之地,卻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和地形之險峻,被稱做“鐵刃城”。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這個面積不足0. 1平方公里的小城堡,究竟有何魔力?居然讓大唐和吐蕃幾十年間反覆爭奪,大打出手,乃至十幾萬將士葬身城下!

下面讓我們一起跨越歷史長河,前往距今1200多年的大唐去一探究竟。

一、海藏咽喉鎖鑰地,孤城鐵刃史留名

要了解這段歷史,就得先了解一下石堡城的地理位置。

青海日月山下,西石峽至藥水溝一帶,是古代繁華的貿易市場,由於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扼住30里長峽就等於控制了河湟甚至隴右地區。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石堡城在日月山以東15公里,背靠華石山,面臨藥水河,坐落在藥水河畔300米高的絕壁方臺上,地處“南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要衝,因此號稱“鐵刃城”。三面險絕,只有唯一一條石徑盤曲可上,真正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如今沿曲折山徑爬行四五里,就能登上城堡遺址,城堡已經被歲月沖蝕得面目全非,但滿臺荒草彷彿仍灑滿碧血。三面斷崖上的長條巨石彷彿是推搖不動的仇恨凝鑄,殘垣斷壁下碗口般大的石頭、瓦片磚塊,以及曾出土的刀槍箭矢,均散射著唐朝和吐蕃無以化解的悲壯。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石堡城初建於隋朝,有隋朝詩人史萬歲《石城山》“石城門峻誰開闢,更鼓誤聞風落石。界天白嶺勝金湯,鎮壓西南天半壁”可證。

大業五年,隋煬帝親自統兵西征吐谷渾,“大敗伏允,盡有其國,遂以伏俟城為治所,置西海郡;以赤水為治所,置河源郡,遷徙內地輕罪犯人到兩地居住。”

公元617年隋朝面臨覆滅,吐谷渾首領伏允又率眾重返故土。唐高宗670年,吐蕃滅吐谷渾,同時攻陷石堡城,從此吐蕃盤踞石堡城達60年之久。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對於當時的大唐而言,石堡城是吐蕃軍的前進基地,一旦拔除由唐朝駐軍的話,不僅可以遏制吐蕃的攻勢,更可以居高臨下,在此駐軍壓制河湟谷地的吐蕃勢力,迫使吐蕃腹背受敵,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而對於吐蕃來說,石堡城作為吐蕃東進的第一道門戶,據此可以進退自如,進可長驅直入大唐鄯州腹地,退則可憑日月山固守青海湖畔豐腴草場。更重要的是,這裡靠近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可以出動大量的軍隊隨時支援,攻擊唐軍側翼,軍事意義同樣重要。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因此,當時的大唐和吐蕃對石堡城都是志在必得,一場曠日持久的殘酷拉鋸戰,一觸即發。

二、一將成名萬骨枯,唐蕃五戰石堡城

大唐和吐蕃圍繞石堡城展開的五次大規模戰役,都發生唐玄宗李隆基當政時期。而且每一次都是屍山血河,不計代價。

1、首戰告捷,唐王大喜

開元十七年(729年),此時吐蕃已經盤踞石堡城達60年之久,唐帝國如鯁在喉,為打破僵局,於是唐軍率先發動石堡城之戰。

鑑於此戰意義重大,唐玄宗令皇室名將——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禕掛帥,偕同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一起率所部攻擊。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信安王李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此次掛帥出征時已近70歲高齡。戰前眾將卻意見不統一,蕭嵩與張忠亮等將領不同意直接向石堡城發動進攻,認為石堡城地形險峻,而且路途遙遠,如果倉促貿然發動進攻而無法快速攻克,將陷入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境地。

此城據險,又為吐蕃所惜,今總軍深入,賊必併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則狼狽,不如按軍持重,以觀形勢”。

李禕聽完眾將意見於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臣之節,豈憚艱險?必期眾寡不敵,吾則以死繼之。苟利國家,此身何惜!”

儘管如此,主帥李禕還是參考了眾將的意見後,決定由河西兵團、隴右兵團、朔方兵團優勢兵力組成攻擊大軍,兵分兩路,快速進擊,一路切斷石堡城的交通線,擔任阻擊任務,另一路則圍攻石堡城。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由於唐軍計劃周密,晝夜兼程,行軍神速,趁吐蕃不備,所以到達後便一舉佔領了石堡城周邊制高點,切斷了其與外界的聯繫,石堡城遂成為一座孤城。隨即唐軍展開凌厲的進攻,吐蕃守軍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抵擋不住,城堡很快被攻陷。首戰告捷,唐軍歡欣鼓舞,唐玄宗聞報大喜。

督率諸將,倍道兼進,併力攻之,遂拔石堡城,斬獲首級,並獲糧儲器械,其數甚眾”。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那麼此次石堡城拿下後,起到了什麼樣的效果呢?“

自是河、隴諸軍得以遊弈自如,拓地千餘里。玄宗聞之大悅,更名石堡城曰‘振武軍’。”

唐朝詩人高適為此作詩讚曰: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2、河西引禍,得而復失

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開始頻頻向唐朝求和,並請求和親,唐玄宗於是就將金城公主嫁與吐蕃,吐蕃與唐朝正式在赤嶺會盟,邊境戰事全面停息。雙方約定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為界,並於甘松嶺(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嶺開展互市貿易。為此,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兩國在赤嶺樹碑紀念,雙方邊將都參加了這一慶典。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但和親不等於罷兵休戰,唐玄宗拒絕了吐蕃請求歸還石堡城的要求,如此戰略要地,豈能輕易易主?

唐軍攻克石堡城後,遂以重兵守之,此後一直保持了在隴西方向對吐蕃軍的戰略優勢。

而在河西九曲方向,當時任河西節度使的崔希逸認為既然兩國都簽署盟約了,那麼邊境上就沒必要再劍拔弩張了。因此他擅自聯繫河西方面的吐蕃守將乞力徐說:“兩國和好,何須守捉,妨人耕種。請皆罷之,以成一家豈不善也?”

乞力徐是這樣回覆的:“常侍忠厚,必是誠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萬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備,後悔無益也。”大意是說,我知道你說這話是誠心的,可是彼此的朝廷未必這麼想,萬一有人以此構陷,那可就糟了。不過在崔希逸的堅持下,乞力徐最終還是同意了,二人“

殺白狗為盟,各去守備”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軍進攻西域的小勃律(今天的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唐玄宗命吐蕃退兵,但吐蕃沒有聽從,繼續進攻,不久小勃律國淪陷成為吐蕃藩屬,隨後西域二十餘國也盡歸吐蕃。唐玄宗聞訊“

甚怒之”,但也是鞭長莫及,幹氣沒辦法。

第二年,崔希逸派下屬孫誨入朝奏事,陳述了河西方向吐蕃軍疏於防備的事實,向唐玄宗建議攻擊吐蕃。唐玄宗遂命宦官趙惠琮跟孫誨一起到河西,結果兩人矯旨要崔希逸發兵掩襲吐蕃。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崔希逸雖很為難,但是仍發兵向吐蕃發起進攻,攻入吐蕃境內2000餘里,吐蕃將軍乞力徐大敗而逃。之後,惱怒的吐蕃報復進攻河西,“希逸拒破之,鄯州都督杜希望又拔新城,更號威戎軍”,吐蕃軍進攻受挫,反倒又丟了地盤。

感覺失信於人的崔希逸“悒悒悵恨,召拜河南尹,既而與惠琮俱見犬崇,疑而死”。此戰雖勝,但崔希逸因擅自與吐蕃大將殺狗結盟一事,被唐玄宗懷疑,河西之戰後第二年,崔希逸在河南尹任上去世。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河西軍大勝的當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維赴河西慰問將士,途中王維作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河西戰事點燃了唐朝和吐蕃又一次大規模戰爭,不久之後戰爭蔓延至隴西、四川。唐玄宗以蕭炅代為河西節度使,杜希望為隴右節度使,王昱未為劍南節度使,從三個方向同時對吐蕃交戰。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河西方向,蕭炅“遣將追尾,有云出軍上,白兔舞,大破吐蕃”;隴西方向,杜希望“發鄯州兵奪虜河橋,並河築鹽泉城,號鎮西軍,破吐蕃兵三萬”;唯有四川方向,王昱戰敗,但隨後以張宥代之,通過策反吐蕃守軍奪回了安戎城,最終也獲得了勝利。

開元二十九年(740年),嫁到吐蕃近30年的金城公主去世,第二年(741年),吐蕃遣使入唐報喪,並請和,但唐玄宗沒有同意。

吐蕃於是“悉眾四十萬攻承風堡,抵河源軍,西入長寧橋、安仁軍”,此次進攻聲勢雖大,但卻被渾崖烽騎將臧希液以銳兵5000破之,吐蕃軍被迫向其他方向進攻,其中目標之一就是石堡城。

而這時的河西、隴右節度使為名將蓋嘉運。但蓋嘉運沉溺酒色,不思防務,“

恃託中貴,公為非法,兼偽敘功勞”,最終釀成了大禍。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突然發兵,唐軍猝不及防,蓋嘉運支援不力,輕易就被吐蕃攻佔了石堡城。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大怒,立刻將蓋嘉運其罷官下獄,蓋嘉運自此銷聲匿跡,不知所終。而吐蕃奪回石堡城後,立刻加固石堡城,真正將其變成易守難攻的“鐵刃之城”!

3、爭奪失利,望城興嘆

石堡城失守後,使得吐蕃再次得到了進攻隴右的跳板據點。

大怒之下的唐玄宗下旨由皇甫惟明代替蓋嘉運出任隴右節度使,王倕出任河西節度使,同時集結大軍準備一舉奪回石堡城。

唐軍開始先從外圍開始主動進攻,天寶元年(742年)皇甫惟明先是擊破吐蕃大嶺軍基地,然後又大破吐蕃設置在青海的道莽布支軍營,斬首三萬級,此戰唐軍將領王難得還斬殺了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王倕則進擊吐蕃的漁海、遊弈等處兵營,均擊破之。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皇甫惟明發現吐蕃一向以洪濟城 (今青海貴德西) 為前哨基地,於是在天寶二年(743年),皇甫惟明率唐軍精銳,遠程奔襲洪濟城,大獲成功,佔領並摧毀了吐蕃的這個重要軍事基地,拉開了爭奪石堡城的序幕。

天寶四年(745年),石堡城爭奪戰正式打響。由皇甫惟明親自督軍,向石堡城發起進攻。但是由於石堡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吐蕃奪回後經營多年,唐軍久攻不下,陷入僵持。此時皇甫惟明又指揮失當,忽略了對援軍的截擊,結果被吐蕃援軍衝殺大敗,唐軍死傷甚眾,副將褚詡戰死,石堡城爭奪戰以失敗告終。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天寶五年(746年),皇甫惟明兼任河西節度使。不久之後,皇甫惟明入朝,因得罪權相李林甫而被陷害,天寶六年(747年)被賜死。

皇甫惟明之後,唐玄宗任用其養子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同時又使其暫替朔方、河東節度使事,由此唐朝出現了以一人統領四鎮節度使之兵的情況,這在其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

4、忠嗣拒戰,哥舒成名

為了打破戰爭僵局,唐玄宗派其最優秀的將領養子王忠嗣身兼四鎮節度使,足見唐高宗對石堡城志在必得的的心情。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天寶六年七月,唐玄宗下旨讓王忠嗣收復石堡城。但王忠嗣深知此時吐蕃軍事力量強大,政局穩定,並佔據天險之地,易守難攻,硬打硬拼顯然不是上策,於是給了一個令唐玄宗極其不悅的答覆:“石堡城地形險固,吐蕃舉國而守。攻下此城,肯定要死數萬士兵。所得不如所失,倒不如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者”

唐玄宗聽後很不高興,對此很不滿意,當時恰好董延光獻策請求攻打石堡城。於是同年十月,唐玄宗派將軍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下令王忠嗣出兵配合,但王忠嗣卻沒有全力以赴,結果董延光久攻不下,攻城失敗,於是董延光將責任盡數推到王忠嗣身上,“忠嗣僶俯而從,延光不悅;及延光過期不克,訴忠嗣緩師,故師出無功”。這事被宰相李林甫知曉後,順水推舟來了個落井下石。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李林甫讓王忠嗣從前的一個下屬到京城告狀,對王忠嗣進行誣陷,奏稱王忠嗣曾對人言:“我與忠王(指後來的唐肅宗)從小一起長大,當擁戴他為太子”。於是唐玄宗大怒,下旨將王忠嗣押送京城並解除兵權,下獄嚴加審訊,唐玄宗本想殺了王忠嗣,最後耐不住哥舒翰等將領們的流淚哀求,終於免他死罪,貶為漢東郡太守。次年,王忠嗣暴病而亡。

王忠嗣被貶以後,無人再敢忤逆唐玄宗開疆拓土的心願。唐玄宗隨後下詔讓名將哥舒翰取代王忠嗣的位置,擔任隴右節度支度營田副大使,充任隴右節度使。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哥舒翰被委以重任後,當然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知道,對石堡城唐玄宗是勢在必得,非打不可的,否則自己的下場連王忠嗣都比不上。

於是他到任後,採取步步為營的方略,先在青海湖畔今海晏縣修建了神威城,把尖刀伸到了吐蕃軍的眼皮子底下,吐蕃人不甘受制,乘著大雪冰封,攻陷此城,唐軍奮起神威,很快奪回了這座橋頭堡。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隨後哥舒翰又在青海湖中心海心山上再建了一座應龍城,與神威城互為掎角,在此城派駐了兩千人,戰勢由消極防禦變為主動進攻,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到了哥舒翰手中。

隨著唐軍節節勝利,唐玄宗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石堡城,為了奪回這個戰略要地,唐玄宗下達不惜一切,勢在必得的嚴令,並將朔方、河東等地統歸哥舒翰指揮,以傾國之力,奔襲石堡城。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六月,規模宏大的石堡城攻堅戰正式開戰。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為了發動這次聲勢浩大的攻勢,唐朝動用了哥舒翰的隴右兵團之外,還包括河西兵團、河東兵團、朔方兵團以及突厥降將阿布思的軍隊,共計六萬三千人。

“上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

攻擊開始,哥舒翰派部將高秀巖、張守瑜率部仰攻石堡城,其餘諸軍負責阻擊吐蕃的援軍。高、張二人組織敢死隊強渡藥水河,然後前仆後繼猛攻石堡城,吐蕃人據險而守,他們貯藏了足夠的檑木和滾石,牢牢封鎖了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軍猛攻數日,死傷枕籍,仍然不能得手。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與其同時,因石堡城告急,吐蕃出動大軍,企圖增援解圍,卻遭到唐軍頑強阻擊,在人數上居然佔優勢的吐蕃援軍始終突破唐軍的防線,唐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總算遏制住了吐蕃援軍鐵騎的輪番衝擊。

哥舒翰對攻城進展遲緩十分不滿,召來高秀巖、張守瑜二人,準備軍法從事。高、張二人請求再寬限三日,如果到時還不能破城,甘願受死。

戰鬥持續數日,唐軍不惜一切代價,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鋒,山道上唐軍的屍首摞成了山,心急火燎的哥舒翰殺了攻城副官高鳳巖,並立下限期破城的死命令。血戰三天之後,唐軍終於非常艱難地攻下石堡城,俘虜吐蕃守將鐵刃悉諾羅以及四百名吐蕃士兵。吐蕃援軍仍然無法突破唐軍的防線,石堡城陷落的消息傳來,便引軍西撤了。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此戰唐軍陣亡三萬多士兵,吐蕃方面卻只戰死二百多人,四百人被俘,傷亡比達到0.6:100,代價可謂慘重,唐軍可謂慘勝。

從唐代詩人高適《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一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戰爭的殘酷,雙方傷亡之慘烈程度。

“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鬼哭黃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與巖險, 鐵騎皆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威稜懾沙漠,忠義感乾坤。老將黯無色,儒生安敢論。解圍憑廟算,止殺報君恩。唯有關河渺,蒼茫空樹墩。”

時隔八年後,石堡城終於再次回到了唐軍手中。唐玄宗收到捷報後,十分欣慰,下旨封賞參戰各軍,哥舒翰因軍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一個兒子封為五品官,並賜帛千匹,賜莊園一座,加攝御史大夫,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哥舒翰一戰成名,揚名天下。“李唐重防秋,哥舒節隴右。浩氣扶西傾,英名壯北斗。帶刀夜夜行,牧馬潛遁走。至今西陲人,歌詠遍童叟”,哥舒翰將大唐的武功推向了極盛。

這次石堡城之戰,唐軍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收復戰略要地的作用和影響還是巨大的。

拿下石堡城後,唐軍又趁勝奪取了洪濟、大莫門、五橋、樹敦城,九曲之地重新被唐全部奪還,吐蕃東進的跳板被徹底拆除,再加上之前哥舒翰在青海湖修築的神威城和應龍城,唐軍在青海一線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自此唐軍在河西、隴右對吐蕃方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時,大唐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一線,“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同年七月,哥舒翰在收復的河西九曲請朝廷設置了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澆河(今青海貴德境)二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唐軍徹底形成了對吐蕃的優勢,吐蕃自此不再具備挑戰唐軍的實力。

5、安史之亂,再落敵手

一年多後,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命“河西、隴右、朔方,除先發蕃漢將士,及守軍郡城堡之外,自餘馬步軍將兵健等,一切並附行營”赴內地平亂。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由於青海、甘肅、寧夏一帶駐防西北的河西、隴右精兵主力全部被徵調去長安和潼關一帶作戰,以致邊城空虛,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吐蕃終於有了翻身的機會,吐蕃乘虛大舉而入,兵不血刃地佔有了河西、隴右地帶,輕而易舉拿下了石堡城。這就是唐朝中期以後讓無數人扼嘆息的“

河湟之恥”。

此後數年之內,吐蕃大軍佔西平、廓州,進入甘、陝一帶,直逼長安。鳳翔以西,邠州之北的數十州,全為吐蕃佔據。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唐朝失去河西、隴右之後,長安也一度失陷,被迫在鳳翔、涇原一線重組首都防衛圈。而當時自青海撤到內地平叛的神策軍後來成為了唐庭禁軍,內製藩鎮,外壓吐蕃,在神策軍的護衛下,吐蕃軍終於碰到了釘子,屢次戰敗,不得不退而求次。

吐蕃統治河隴直至公元850年,因其東部鎮將混戰而結束,而盛唐經安史之亂已成日薄西山。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此後唐朝再也無力收復河西之地了,一直到了唐晚期張議潮起兵建立歸義軍政權後,河西十一州才再次歸於唐朝大旗下。但此時的吐蕃已經分崩離析,唐朝也在數十年後走向了滅亡。

三、是非成敗轉頭空,縱論橫析史可鑑

石堡城,一個彈丸之地,居然在短短27年時間裡,大唐帝國和吐蕃興師數十萬,五次交手,反覆易手。石堡城下數萬將士成枯骨,後人對此頗多微詞,有的認為是唐玄宗好大喜功,有人認為唐朝採取的戰略是正確的,甚至有人認為純粹是大唐帝國的面子工程,毫無意義。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那麼,如今我們透過歷史如何看待唐蕃石堡城之戰呢?唐朝和吐蕃為何如此看重這彈丸之地,以舉國之力守之,以舉國之力伐之呢?

筆者認為,對當時的唐帝國來說,此戰的確意義非常,非打不可。因為對於大唐而言,奪取河西九曲之地是首要戰略,因為這塊富饒的牧場對吐蕃有莫大的意義,而石堡城便是吐蕃守衛河西九曲的東部門戶,其戰略要地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爭奪的激烈程度。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吐蕃若得石堡城,就有了東進的跳板,繼而可以揮師隴西,將富庶的河隴平原盡收囊中;唐朝若得石堡城,就可據險面守,遏制吐蕃人對隴西平原的滲透和入侵。

但是這種一城一地的爭奪的確有戰略僵化,固步自封的弊端。為什麼這麼說呢?

唐朝在唐太宗整個時期以及唐高宗的早期,與突厥、吐谷渾、吐蕃等異族交戰時,戰略意圖一直是以大縱深突進,快速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作戰原則。但是從唐高宗後期到唐玄宗時,由於唐朝通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發展,大唐做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漸漸驕傲自大起來。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皇帝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敢奪我一城一地,那就是打帝國的臉,豈能善罷甘休?此時的唐軍不顧敵人也在發展壯大的事實,拋棄了大縱深戰略思想,而立足於一城一池的爭奪,故而戰爭雖反覆持久,卻無法制敵於死地,不能達到以絕後患的目的。因此,雖然唐軍在屢次對吐蕃作戰中看似佔了上風,但始終限於局部戰爭,而無法改變與吐蕃勢均力敵的格局。

居廟堂之高的統治階級們不明白,但處江湖之遠常年鎮守邊關的將領們還是有明白人的。反對強攻石堡城的將領大有人在,比如在第一次石堡城之戰中,當時的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都持反對態度,甚至第四次大戰時的唐玄宗養子主帥王忠嗣也持反對態度。

而我們回過頭來看,從唐與吐蕃當時軍事對壘的態勢來分析,奪取石堡城後,似乎也沒有完全遏制住吐蕃,對吐蕃形成絕對優勢的制約。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唐朝和吐蕃交戰多年來,無數帝王將相、封疆大吏,邊關名將,始終走不出這個死衚衕,當時也只有王忠嗣看出來了些端倪:要鞏固吐蕃邊防,未必非要得到石堡城。石堡城固然地勢險要,萬夫莫開,但是遏制吐蕃攻勢的關鍵是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吐蕃的有生力量,然後逐步控制河西九曲戰略要地,迫使吐蕃退卻後藏。

尤其是第四次石堡城之戰,看似哥舒翰勝利奪回石堡城,但以三萬將士的性命為代價換回的勝利,六年後又被吐蕃趁安史之亂兵不血刃的奪回,只可憐了那些埋在石堡城下萬人坑裡的唐軍士兵。

喋血石堡城:彈丸之地大唐和吐蕃為何不惜代價,反覆爭奪?

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將哥舒翰取石堡城與因鬥雞得到唐玄宗寵愛的小兒賈昌相比,以示諷刺。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如今,當我們來到石堡城遺址,知曉了這段歷史,不由就會感嘆那段歷史的無情和悲壯。幾萬條大唐英勇將士就這樣長眠在城下,到底為了什麼?荒草悽悽間,後人還能會憶起什麼?

參考文獻資料:《資治通鑑》、《後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