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闖入人間的惡魔":馭民五術的罪惡

《商君書》為統治者總結了馭民五術:


1. 愚民:統一思想。

愚民就是實行文化專職,讓百姓愚昧無知。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墾令》中有是語,“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農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這是一個版本,另一版本則為“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農農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

2. 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商君書》有曰:“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又曰:“政做民之所惡,民弱;政做民之所樂,民強。”弱民的內容之一,是不讓人民擁有兵器。秦統一天下後,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商鞅認為:“民強國弱,民弱國強。”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減人民的力量:“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國之道,務在弱民。”固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則是使民“樸”,也就是愚民。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戰勝敵國,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愚民,民“樸則弱,淫則強;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只有使廣大人民愚昧無知、樸實忠厚,人民才不易結成強大的力量來對抗國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實實地聽從統治階級的任意擺佈,這樣國家就會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會更加牢固。

3. 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時,眼睛不能亂看,耳朵不能亂聽,嘴巴不能亂說。這不禁讓人想起驢拉磨時,主人為了讓驢專心拉磨,會把驢的眼睛蒙上。法家比驢的主人想得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還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在法家心中,人不如驢。

4. 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規定,老百姓家養的牛瘦了幾斤,就要受刑。商鞅為何視人不如畜生,讓人民沒有一絲尊嚴呢?《商君書》如是回答:“民辱則尊官。”《弱民》說:“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5. 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即通貨膨脹或狂印鈔票);人窮志短。五者若不靈,殺之。

貧民就是讓人民在貧困線上掙扎,使人民“家無積粟”。商鞅認為,“家有餘食,則逸於歲”。《弱民》,“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蝨。故民富而不用,則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則農不偷。農不偷,六蝨無萌。故國富而貧治,重強。”

鮑鵬山曾經坦言:在瞭解商鞅這個人物以後,感覺非常震撼。

我沒有想到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的一種政治主張,有這樣的一種政治能力,並且政治主張、政治能力在中國實際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廣泛的,長時間在使用,這對中國來說是很悲劇性的事情。

《商君書》為秦國的商鞅變法提供了強大了的理論支柱,是秦國走向強大、統一六國的理論基石。

那麼,《商君書》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魔力呢?商鞅為什麼能夠提出這樣的治理國家的理論呢?

其實,要了解《商君書》,先要了解《商君書》的作者,商鞅。

《史記》對商鞅的記載有這樣一句話:“少好刑名之學”,這是他的興趣愛好,當時秦國地處偏僻,被諸侯看不起,不帶他玩,他有點自卑,很倔強,長期受到歧視,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時,秦孝公下了一個詔:“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賢詔後就去了秦國,跟秦孝公有幾次會面。


一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二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三見衛鞅——鞅說: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處被冷遇之後才改變了霸道,其實商鞅是在試探秦孝公。而秦孝公也在試探商鞅,所以對初次和商鞅的很不滿意。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人互相試探以後發現對方是自己要找的人,一拍即合於是他們開始搞變法。

更具體地分析,《商君書》主要寫了五點:

1.以弱去強,以奸馭良。儒家讓君子成為人的道德模範,以好人帶領壞人,君子帶小人,社會往上走,孔子講小人上達。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治民。

2.壹教,就是國家只有一種教育。以前錢鍾書先生說不是不讓人民不受教育,而是隻受一種教育,韓非和李斯提倡以吏為師,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單獨的老師,聽官員的話就可以了,官員就是老師。

3.剝奪個人資產,造成一個無恆產、無恆心的社會。剝奪商人的財產,剝奪學者說話的權利。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間,比如他不讓你僱工,所有僱的員工給國家服勞役和兵役,還讓你發工資,商人沒法做了。

4.辱民、貧民、弱民——利於統治。商鞅說國家必須強大,人民必須卑弱,人民強了,國家不強了。還有如果通過前面的四種方法還不能把國家的強民全部制服和消滅,怎麼辦 ?

5.還有最後一招,叫殺力,發動戰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就是發動戰爭,商鞅看來有兩個好處。首先發動戰爭,把對方引到別國國土上去,可以殺死別國的有生力量,同時本國的豪強之民也可以在戰場上消耗掉。

總而言之,《商君書》最關鍵的就是國家只要一種民,就是生產與戰爭的機器,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商鞅認為國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農民、為國家生產糧食,一旦有戰爭就上戰場,全民皆兵。國家只要一種“民”:耕戰之民。國民只做一件事:農戰。所以他說“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統一。

商鞅最後的死是很慘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直接被車裂,一種說他死後被車裂。商鞅最後成為了秦國逃犯、走投無路的時候,沒人願意幫助他,更沒國家敢收留他,最終被車裂。

商鞅改造過的秦國在七國之爭裡面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六國失敗了,六國老百姓也失敗了,秦國的老百姓成功了嗎?秦國本來老百姓最慘,“什伍連坐,輕罪重刑,戰陷即全家為奴。”所以劉邦召集秦國老百姓,講了六個字,“父老苦秦久矣。”這一句話讓秦國的老百姓熱淚盈眶。

商鞅變法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輸了。一個國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沒有道義,這樣的大國真的大嗎?這樣的強國真的強嗎?有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但是我們真的能明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