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一個功利的戰略軍事家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同談談商鞅和商鞅變法。

公元前362年,商鞅三次遊說秦孝公,分別講述了堯舜禹湯的大道、周文王和週五王的王道和春秋五霸的霸道。其中追求速效的霸道吸引了秦孝公的眼球,秦國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那麼,什麼是霸道?就是打仗。也就是說,商鞅變法是圍繞著戰爭展開的。而商鞅也以一個極其功利的戰略軍事家一步一步地將秦國打造成一部戰爭機器。



一、以農立國的愚民政策


中國人打仗素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商鞅也諳知其理。商鞅的第一輪改革就是農業。他先是頒佈《墾令》,其中心思想就是讓整個秦國成為一個大農場,讓民眾都去耕地,民風就樸實而純正。另外,為了保障以農立國這一政策,他加重商品的流通稅,嚴禁糧食的買賣

。甚者,商鞅還針對人口流通出臺了嚴苛的戶籍制度,下令百姓進行戶籍登記,不得擅自遷居。也就是說,商鞅為秦國製造了一個鐵桶,讓百姓在這個鐵桶之中從事農業活動,以保障秦國的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


二、軍爵制度下的戰爭工具


糧食的生產是戰爭擴張的需要,在以農立國政策大見成效之後,商鞅也開始了他第二輪的改革,建立起和土地緊密相連的軍爵制度。商鞅設計了20個等級的爵位,都以殺敵多少來計算。比如,作戰時殺一甲士,憑其首級可賜爵一級,並賜田一頃,宅九畝。斬得兩個首級,可當“百石之官”。斬得33個首級,可成為“屯長”。如果率軍殺2000~8000個敵人,就可升任到“大將”。

隨著軍爵制度的實施,秦國人民就只能從事兩種職業,一是農民,二是軍人。農民種地產糧生育,為軍人提供糧食和兵源補給, 軍人又開疆拓土為農民提供土地和人口,整個國家的人口陷入一個戰爭的循環。人民也成為了戰爭的生產機器。


三、中央集權的制度保障


秦國國人皆是農民和戰士,為著封爵賞田而奮勇殺敵,開疆拓土。為了加強國家這臺戰爭機器的戰鬥力,商鞅開始了第三輪變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推行郡縣制度。他把鄉邑合聚為縣郡,郡守和縣令由國君直接任免,並且每年向中央朝廷申報一年的治狀,中央據此對其考核獎罰。這樣,國君也有了獨裁的權力。而為了便利稅賦徵收,商鞅統一了度量衡。也就是說,經過這一輪的改革,中央和國君有能力從制度層面,將秦國人力物力予以利用,投入到戰爭之中。

孫子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連、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在商鞅的改革之後,秦國的國君和民眾上下一心、將領的軍事才能得以激勵、軍法嚴明、士兵好鬥強悍,賞罰嚴明。七者佔其六,秦國豈有不戰之理?秦國豈有不勝之理?

秦國這臺戰爭機器也開啟了他的征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一個功勞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那個戰略軍事家——商鞅。

文 | 一同

參考文獻 | 吳曉波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