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公元前684年1月,奪得君位才半年的齊桓公派出大軍討伐魯國,以懲罰魯人支持公子糾。不久後,齊、魯二軍就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遭遇。在魯國,長勺也算是有些來頭。西周初,周成王將殷民六族分到了魯國,其中一支就是長勺氏。可見,長勺原本是殷商遺族聚居區,很可能也是以此而得名。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兩軍列陣之後,齊軍搶先鳴鼓、發動了進攻。見齊軍開始進攻,魯莊公也命手下人擊鼓、準備迎戰。可一旁的曹劌卻阻止了:“還不行!”在齊人三次鳴鼓之後,曹劌才對魯莊公說:“可以了!”

魯莊公聽了,迫不及待地傳令鳴鼓進攻!

忍耐了多時的魯國軍隊一聞鼓聲,頓時氣勢如虹,發起瞭如潮水般的攻擊,瞬間就把齊軍殺得落荒而逃。見敵人逃跑,魯莊公想都不想,就要趁勝進行追擊。可曹劌卻再次出來阻攔:“還不行!”一說完,曹劌就下了戰車,仔細查看了入侵者撤退的車轍;然後,他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觀望敵人撤退的狀況。好一會後,曹劌才慎重地說:“可以了!”

魯莊公這才下令,對齊軍進行追擊。

大戰結束後,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要這麼做。曹劌答道:“打戰,就是勇氣的對決。首次擂鼓,士兵士氣就會大振;第二次擂鼓,士氣就會有所衰退;第三次,士氣就會消耗殆盡了。敵人士氣消耗殆盡,我軍卻士氣正旺,所以才能一鼓而勝之。大國用兵難以捉摸,害怕他們有伏兵。我看齊軍車轍混亂,逃跑時連旗幟都放倒了,這才確定敵人是真敗了,可以追擊逃兵!”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戰場上有句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這也是曹劌所說的,“夫戰,勇氣也”。兩軍正面對壘,哪方作戰士氣更高,往往就決定了勝負的最終歸屬。因此,曹劌才有意讓敵人三次鳴鼓之後,才下令魯軍鳴鼓進攻。最終,魯軍憑藉高昂的作戰士氣一舉衝潰了來犯的齊軍。

雖然曹劌說是“一鼓作氣”,可疑惑卻還在:如果作戰之時,鳴鼓進攻的早晚就能決定雙方軍隊士氣的消長,那戰爭豈不是太簡單了嗎?


長勺之戰前,魯國國力已經是全方位落後於齊國。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夥同文姜,悍然殺死了前來訪問的魯桓公。此後,年僅十三歲的魯莊公姬同被立為國君,正式執掌魯國國政。面對少年魯莊公,文姜在內、齊襄公在外,二人聯手施壓,使得魯國幾乎成為齊國附庸。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死於內亂,弒君篡位的公孫無知隨後也被人殺死,讓齊國陷入了無君狀態。起初,齊國大夫想立公子糾為君,便與魯莊公在蔇地(今山東棗莊東南)會盟,並讓他護送公子糾回國。可不想,公子小白半路殺出,先行趕回了齊國。公元前685年夏,在上卿高、國二氏支持下,公子小白登上了國君之位。

而這時,魯國護送公子糾的大軍,才姍姍來遲地進入齊國國境。

齊桓公立刻派兵迎戰,兩國軍隊在乾(gān)時(今山東臨淄東南)遭遇。客場作戰的魯軍力不能敵,很快就潰不成軍。危急之時,魯莊公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戰車,改乘驛車逃跑。為掩護魯莊公,魯莊公的御夫與車右還打著魯莊公旗號改走其它道路,引開了齊軍主力。

為徹底消除隱患,鮑叔牙率大軍趁勝追擊,一路殺到魯國城門之下,強命魯莊公:“公子糾,是我國國君的親人,請國君代為殺掉;管仲和召忽,是我們國君的仇人,請把他們交由我帶回,以解心頭之恨!”

大敗之後的魯莊公不敢逞強,強忍巨大的屈辱,一一按齊人要求做了:殺死了公子糾,送回了管仲!鮑叔牙押解著管仲勝利撤回,一到堂阜(今山東蒙陰西北)就把管仲給放了出來。之後,在鮑叔牙力薦之下,管仲很快就被齊桓公任命為國相!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當了國君以後,魯莊公就長期被齊襄公挾制著;齊國內亂之後,原本想趁機翻身,卻不料再次遭受了羞辱!


魯莊公執政十年來,魯國始終向齊國低頭;半年前的乾時之戰,魯國又慘敗而歸;可長勺之戰中魯國軍隊卻大勝齊軍,這當然是一場揚眉吐氣之戰!

還不僅僅如此。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長勺大敗後,齊桓公並不甘心。同年6月,齊國與宋國聯合,再次入侵魯國。可不想,魯軍在乘丘(今山東兗州)先行擊潰了宋軍,迫使齊軍再度無功而返。公元前683年夏,宋人不服,派軍伐魯報復。結果宋軍的陣勢還沒擺開,就已經被魯軍給衝潰了!兩年間,面對東周兩大強國,魯國接連取得三場勝利,可謂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這麼多次外戰都高奏凱歌,魯國軍隊的高昂士氣究竟從何而來?

很顯然,這不可能都是由長勺之戰的“一鼓作氣”而引發。

事實上,長勺之戰前,魯國人的士氣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低落。

在迎戰侵略者前,按照慣例,魯莊公召開了一次“國人大會”。所謂“國人”,就是指士人、鄉人。鄉遂制度下,國人擁有“詢立君”、“詢國危”、“詢國遷”的政治權利。在敵人入侵前召開“國人大會”,魯莊公也是想借機鼓舞國人鬥志,好讓國人團結一致對外。

但魯莊公沒想到的是,底層士人們對這次“國人大會”並不熱心。多年以來,國人議政制度雖然始終保存,可魯國中上層卻長期漠視底層士人意見,讓議政成了一種形式,士人們的心早就涼了。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所以,當聽說曹劌要去參加“國人大會”時,他所在鄉的士人都勸阻道:“讓那些吃肉的人去操心這些事吧,你去瞎摻合啥?”所謂“吃肉的人”,就是指魯國的卿大夫們。以往的“議政”,都是卿大夫們說了算,這樣的議政有什麼意思?所以,即便是在外敵入侵的危急時刻,士人們大多都表現得有些冷漠。

好在曹劌並不在意,微笑著回答:“那些吃肉的人見識淺薄,不能深謀遠慮!”說完,就徑直前往參會了。


朝會之時,曹劌直接切入正題,毫不客氣地問魯莊公,憑什麼來與齊軍作戰。

這也許是魯莊公生平第一次遭受底層士人如此直接的質問,他猶豫了一會,答道:“衣服、食物這類物品,不敢獨佔,我一定會與眾人分享。”大戰在即,只有慷慨地與周邊人分享,才能團結起更多的人。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可曹劌卻對這一答案並不滿意:“這種小恩小惠無法讓國人普遍享受到,民眾不會跟從你的!”那些國君身邊的人,當然能經常得到國君賞賜;可那些國君連面都見不到的人,又怎麼能夠得到國君的分享?

大眾廣庭之下,被一普通士人責難,魯莊公頓時壓力山大。想了想,他又答道:“祭祀用的犧牲玉帛,對神不敢誇大虛報,一定會誠實守信。”

對於祭祀,周人傳統就信奉“祭祀之盛,莫盛休德”——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其餘的任何祭品都是“浮雲”。身為曹叔之後,曹劌對此早就一清二楚,所以他再次否定了魯莊公的答案:“這樣的小誠信不足以取信於神,神仙是不會福佑的!”

再次被曹劌否定,魯莊公有些難堪了。可在國人議政的重要場合,他又不好公開發火,只得絞盡腦汁,又搜刮出了第三個答案:“那些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會據實而斷。”

聽到這後,曹劌這才最終點頭了:“這才是忠心為百姓做事情,可以憑此一戰。交戰時請讓我跟隨您!”

“國人大會”上,魯莊公被曹劌當眾多次責難;可魯莊公卻始終沒有生氣,而是謙卑如一,耐心地解答曹劌之問。國君這種誠懇的態度,首先就贏得了眾多士人之心。在最後,魯莊公又公開承諾全力秉公辦理各種訴訟,更是回應了底層士人長久以來的政治訴求。魯莊公的謙卑以及政治上的承諾,瞬間就贏得了底層士人的忠心擁戴。因此,這次“國人大會”之後,魯國士人的從軍熱情高漲。這也是在長勺之戰時,魯軍士氣旺盛的根本所在。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魯軍在戰場上的勇氣,與其說是“一鼓作氣”而來,還不如說是受魯莊公的鼓舞。


長勺之戰後,魯國又先後在乘丘、鄑(zī,今山東汶上縣南)兩次外戰中大獲全勝,可謂是風光一時。甚至連戰俘南宮長萬都忍不住盛讚魯莊公:“天下諸侯適合作國君的,就只有魯侯了!”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可長勺之戰兩年後,形勢卻突然急轉直下。

公元前681年冬,魯莊公被迫前來齊國,與齊桓公在柯地(今山東陽穀東北)會盟。為要回魯國被侵之地,魯莊公與曹劌(沫)合謀,劫持了齊桓公、當場逼他返還汶陽之田!在齊桓公答應返還汶陽之田後,魯、齊這才成功結盟。

表面上看,柯地會盟上是魯國佔了上風。可魯莊公用劫盟方式來達成目的,恰恰反映出齊強魯弱的現實:戰場上魯人已無法戰勝齊國,只能出此下下之策來掙回臉面!

文姜死後,為拉近與齊國的關係,魯莊公不得不違背與孟任的誓言,迎娶哀姜作夫人。可當他去齊國迎親時,哀姜卻盛氣凌人地羞辱了魯莊公。面對強勢的哀姜,魯莊公只能逆來順受。為討好齊桓公,魯莊公還不計前嫌,以超常規禮節來迎娶哀姜。此時的魯莊公,已完全喪失了長勺之戰中的氣節!

為什麼短短數年間,發生瞭如此巨大變化?

長勺之戰以來的多次勝利,讓魯莊公忘記了對過往屈辱歷史進行深刻反思,沉醉於強大的虛幻映像之中,不思進取。如果他能利用長勺之戰後魯國上下齊心的有利時機,反思過往、改革圖強,魯國就不至於落後齊國太多。可正因為魯莊公的不思進取,讓魯國國力始終維持在原地,沒有任何質的改觀。所以說,長勺之戰雖然大勝,卻讓魯人失去了對歷史的反思能力,這當然未必是魯國之福。


長勺之戰的另一角度反思:魯國大勝未必是福,齊國大敗也未必是禍

與之相反,長勺與乘丘兩次大敗後,讓齊桓公遭受了一次巨大打擊。但正是這樣的打擊讓齊桓公清醒過來,對失敗進行了深入反思,意識到唯有改革圖強才能讓齊國真正強大。這之後,齊桓公就重用管仲,實施了廣泛而深入的改革,並取得了成功。長勺之戰雖然大敗,但齊桓公卻能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踏上了勵精圖治之路。這樣的大敗,當然未必是齊國之禍。


屢戰屢勝未必是好事,屢戰屢敗也未必是壞事。

只要能從失敗與失誤中獲取足夠的經驗教訓,即便是屢戰屢敗,其經歷也彌足珍貴;如果不能對自身的成功與失誤清醒地進行反思,以利後續揚長避短,那麼即便是屢戰屢勝,也終將會成為自身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

長勺之戰後魯、齊二國的興衰起伏,足以證明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