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與兒子暢談,是傅雷在孤獨世界唯一的慰藉

1966年9月3日,凌晨,在上海江蘇路284弄安定坊5號,一代翻譯巨匠傅雷先生與夫人朱梅馥雙雙自盡。從此天下再無這樣的父親,也再無這樣的家書。

《傅雷家書》被稱為嘔心瀝血的教子之作,自1981年問世以來,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發行量累計已達百萬冊。

本書雖不是為發表而作,但都是發自內心的性情文字,全面地展示了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交流,再現了傅聰成長的家教背景,展現了傅雷家風。

金庸先生曾評價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為什麼《傅雷家書》會久經不衰?原因在於它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正能量。“人格教育”貫穿全書始末,傅雷反覆強調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告誡兒子待人要謙虛有禮,在他看來,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才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

傅雷對我國音樂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不僅僅是培養了我國第一位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傅聰,也在於對音樂教育提出了寶貴的看法和建議。

《傅雷家書》:與兒子暢談,是傅雷在孤獨世界唯一的慰藉


1、傅聰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做法,得到父親力贊

傅雷蒙受歷史的誤會,被錯劃為“右派”,命運的旋律急轉直下,父子倆同遭厄運,傅聰遠走英國,與家裡斷絕音信,有國難回,僑居倫敦以琴藝謀生。後來由於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長陳毅的關懷,才得以與父親繼續通信。

傅聰所言:我父親是一個文藝復興的人物,一個寂寞的先知;一頭孤獨的獅子,憤慨、高傲、遺世獨立。絕不與庸俗妥協;絕不向權貴低頭。

正是因為傅雷是這樣一個人,即使生活萬難也不向權貴低頭的高尚品質,所以當傅聰不為謀生而奔走權貴時,這一做法秉持了藝術家的尊嚴與清高,得到了父親的大力讚賞,他的內心可以說是欣慰的,也是為兒子感到驕傲的。

傅雷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過分追求物質的守財奴,也不願意他缺乏對金錢的重視而成為金錢的奴隸。

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掌控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

家書中提到錢的筆墨也佔了多次,並不是傅雷將金錢看得很重,而是他時刻提醒著兒子既不能貪財,也不能平白無故丟了錢財。告誡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要簡樸,傅雷早年當家,因為家境並不富裕,所以在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細算,因而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傅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正視錢財的去向。

陸游留下的那句話早已傳過千千萬萬遍: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

回想如今的我們,對於錢財似看重又似不看重,看重是因為凡是與錢搭邊的事兒往往最容易引起矛盾,而不看重是因為我們對錢的觀念並不清晰,時常貪圖一時之樂,並未能把錢財用在對處。

傅雷在金錢觀的方面也向兒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讓兒子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有錢不能亂花,也要明確每筆錢財的流向,把錢花在正途上。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於金錢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我們常常沉迷於物質帶來的短暫快樂,其實也會給我們帶來對物質貪慾上的痛苦,有了正確的金錢觀,我們才會減少對金錢的貪執,知足常樂。

《傅雷家書》:與兒子暢談,是傅雷在孤獨世界唯一的慰藉


2、傅聰之於傅雷,是長不大的孩子

來信問我們需要什麼,可以說什麼也不需要。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往往大於索取,這也是人之常情,也是生活中大多家庭的常態。父母總向我們道不需要,儘管需要而到出口時也變成了不需要,只是為了不給孩子增添任何負擔,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可估量,也無法言說。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第一個站在我們身後的,絕對是那滿臉皺紋的父母,他們總會義不容辭的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成為我們最堅實的後盾。

傅雷對孩子的關愛和體恤既令我們辛酸又令我們敬佩,即使自己已經淪落到食不果腹、疾病纏身的境地,依然不願向兒子求助,唯恐增添他的經濟負擔。

傅雷對待兒子的一切猶如母親般的細膩,對兒子的愛也是無微不至的,即使工作繁忙,在寫信時也處處周到,為兒子百般操心,在各方面為其提上最中肯的建議。

他的細膩之處也一度令我動容,相關於兒子的一切他都是觀察甚微的,信中提及傅聰在《音樂與音樂家》雜誌上的簽名,聰字的最後一筆寫的不夠規範。傅雷發現問題的同時還將不同寫法的書寫標在了信上,這足以見他對兒子備至的關注,也側面反映出他做事一絲不苟的態度。

儘管是一個高傲的父親,但在親情上,他的心也總是軟的,他也會因為收到孩子的一封信而欣喜,他的快樂就只是那麼簡單而已。

古語講:人莫不愛其子,亦莫不愛其身。

“愛其子”是人之常情,“愛其身”更是人之本性。傅雷夫婦用自己深厚豁達的情懷哺育兒子,給他無微不至的愛,而不求回報,從不以親情為裹挾,如此深明大義,實屬難得。

《傅雷家書》:與兒子暢談,是傅雷在孤獨世界唯一的慰藉


3、赤子是孤獨的,他也渴望靈魂間的碰撞

早年,傅雷因受羅曼羅蘭的影響而喜愛音樂,在音樂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你不談,你我在精神上藝術上的溝通就要中斷,在我這個孤獨的環境中更要感到孤獨。除了你,沒有人再和我交換音樂方面的意見。

從中我竟讀到了一絲酸楚,除了兒子,他找不到人來交流音樂方面的知識,這對於喜愛音樂的傅雷來說,無疑是一種寂寞,是精神上的寂寞,是靈魂上的空虛。所以對於他而言,與兒子暢談音樂、藝術是他在孤獨世界裡唯一的慰藉。

在傅雷看來,堅強的最高境界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它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峰,而這種心靈的純潔也恰巧的人類共同美好的願望。但赤子是孤獨的,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渴望靈魂間的碰撞。

傅雷也在書信中向兒子表明,小時候我們指導你,而如今你已經長大,但自己卻在慢慢變老,這時候他不能坐視自己在藝術上某些方面的落後,希望兒子能夠常常與自己交流一些事業上的意見。

當然精神上的滿足也不僅止在藝術方面,在與孩子交流一切瑣碎時也能得到滿足,因為能夠與孩子持續不斷的聯繫,知曉他的現狀,知曉他的想法,參與他的生活。

《傅雷家書》:與兒子暢談,是傅雷在孤獨世界唯一的慰藉


結尾

讀完這本書,我久久沉浸在其中,沉浸在傅雷對孩子那份沉甸甸的關愛中,也更加明白父親對我的愛,它的一股強勁的力量,成為我最堅實的後盾。

在整個家書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傅雷很少空談大道理,而是通過生活瑣事中隱含的大道理來教育孩子。也沒有出現命令的口吻,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最終的決定權仍然還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來他都是尊重孩子的,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拿主意便是一種體現,而這一做法也給天下父母做了很好的表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