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1861年,咸豐皇帝一命呼呼,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一場宮廷政變,清除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的勢力,這就是“辛酉政變”。當時,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掌握著清廷大權;慈禧年僅二十六歲,孤兒寡母,卻有著很強的權利慾。這本該是一場沒有懸念的博弈,最終卻以八大臣的失敗而收場。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慈禧

咸豐安排的託孤權力結構,給了慈禧可趁之機

咸豐在臨終前,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長子載淳(慈禧所生)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

二、任命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異母弟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協助小皇帝處理政務。理論上,在同治成年之前,他們八人掌控朝政。

三、將“御賞”的印章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將“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授予皇子載淳。這種權力結構就存在問題了,輔政大臣形成的決議要通過兩個女人掌管的印章,才能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這就如同,公司高管開會形成的決策,要老闆娘點頭才行。這就必然造成八大臣與慈禧之間的矛盾。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咸豐歸天后,朝廷上下暗流湧動,迅速形成三大派系:

一、以兩宮太后為首的後黨,這是垂簾派,她們的優勢是皇帝的御用印章以及小皇帝在手,具備掌權的天然合法性;

二、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以及支持者,這是託孤派,手裡有咸豐的遺詔,可以“持證上崗”,名正言順地掌握政務;

三、以恭親王為首的宗室王公,影響力不容小覷。他們被排除在權利層之外,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對現狀不滿。

三派之中,託孤派憑藉“天時”,迅速脫穎而出。另外兩派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不會眼巴巴地看著肅順等人得勢,他們開始醞釀起事。

託孤派雖然暫時領先,但是問題也不少。當時託孤的人都在熱河行宮,首都卻在北京,朝中的風吹草動,肅順等人卻難以得知,對恭親王也疏於防範。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肅順的情商比較低,群眾基礎也不好。他曾經整頓旗務時公開說過“咱們旗人混蛋多”,覺得旗人才能不行,對旗人的福利也進行各種削減。肅順是有治理能力的旗人,卻因此得罪滿清依賴的基礎力量(旗人),導致他的人緣與官聲很差。

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先發制人,八大臣失誤連連

先發制人,後發至於人。肅順犯了一個特別大的錯誤,就是沒能先下手為強,讓慈禧掌握先機。他覺得慈禧是女流,沒放在眼裡。當時兩宮太后與肅順等人的矛盾已經變得不可調和,遲早會魚死網破。

肅順在咸豐病重的時候,曾經建議咸豐效法漢武帝處理勾弋夫人那樣處理慈禧,咸豐下不了手,但是消息傳到慈禧那裡,慈禧一直對肅順懷恨在心。在對付八大臣的態度上,慈禧與恭親王的利益是一致的,讓他們非常默契地結盟。

肅順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沒有阻止恭親王來熱河,還讓他見了太后。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恭親王

恭親王是咸豐的親弟弟,是朝廷的實力派,奕訢弔唁完咸豐後,拜見兩位皇嫂,密謀了接下來的行動方案。這次見面太重要了,所有的部署、行動都是在這次見面拍板的。

慈禧和恭親王,將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的責任推卸給肅順等人,將所有的不利輿論都引向八大臣。這樣,慈禧和恭親王就爭取到所有的官心、民心、軍心、旗心,在政治上就十分主動,而肅順等人就成了替罪羔羊。

搞政變需要軍隊支持,這個關鍵人物就是勝保。勝保是滿洲白旗的武舉人出生,勝仗打得不多,敗仗打得不少,但在保衛首都的時候十分勇猛,深得咸豐賞識。勝保平時與肅順關係相當不好,卻與慈禧有交情,在政變中勝保的軍隊自然追隨慈禧。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慈禧

緊接著,在回京的路上,肅順等人又出現失誤。回京的時候,人員分成兩批,皇帝、兩宮太后及端華、載垣先回京,託孤派明顯有先入為主的優勢。端華、載垣比較迂腐,容易對付得多。

慈禧等人一到京城,就開始向王公大臣哭訴,說託孤派盛氣凌人,欺負她們孤兒寡母。然後,周祖培和大學士賈楨等人的“廢除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奏摺送了上來。顯然,這是恭親王事先安排好的。接著,勝保的奏摺也上來了,他直接否定了咸豐的遺詔,認為遺詔是八大臣在咸豐病重期間擅自做主,將八大臣比作曹操和司馬昭。

慈禧年僅二十六歲,為何鬥贏了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

咸豐

一切準備就緒,慈禧和恭親王開始按圖索驥了,先是直接拿下端華、載垣,這兩個人的確很平庸,連跟肅順通風報信的信號也沒發出。然後,勝保出馬,直接帶兵將肅順從被窩抓了出來,立刻送了宗人府,其他輔政大臣也被一併拿下。

慈禧的勝,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以及自己高明果決的手腕;肅順之敗,敗於輕敵、行動遲緩,以及平時不注重結交關鍵人物,等到事發時,孤立無援。經此一役,大清王朝進入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