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長歌君引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嘉峪關

河西走廊發現了大量的魏晉墓,主要集中在酒泉、敦煌兩郡。其中嘉峪關新城、果園西溝、丁家閘、敦煌佛爺廟灣、高臺駱駝城等墓群最具代表性。墓中有眾多反映當時少數民族形象的壁畫,以嘉峪關新城、丁家閘和西溝墓室中發現的少數民族形象較為集中。本文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文獻資料,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尋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各民族之間出現了怎樣的發展趨勢?

長歌君探

一、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嘉峪關新城5號墓採桑圖

在嘉峪關新城5號墓採桑圖中,描繪這樣的場景,兩人在桑樹下采摘桑葉,其中一人一手持籠鉤、一手提籠;兩人皆編髮作辮。辮髮,即將頭髮編成若干條辮子,垂於項背。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氐族服飾

氐人“俗能織布,善種田,畜養豚牛馬驢騾”,皆辮髮。——《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引《魏略》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判斷,圖中採桑人應屬於氐族。還有新城6號墓耙地人以及13號墓牧馬人,從髮型上看,也應該是氐人。氐人服飾有自己的特點,尚青、絳和白色。氐族在南北朝以後逐漸融合於周邊的羌族、藏族和漢族之中。如今四川阿壩州境內九寨溝縣、松潘縣和紅原縣以及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和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世居於此的白馬藏族被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是氐族後裔。

嘉峪關新城6號墓耙地圖中,描繪一衣褐、披髮的少數民族蹲在耙上耕地;6號墓耱地圖中,一披髮人蹲在耮上正在耱地。

被(披)發覆面,羌人因以為俗。——《後漢書·西羌傳》

披髮是指留全發在頭,垂於項背,不結髻編辮。根據《後漢書》記載,耙地人應是羌人。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酒泉西溝魏晉墓羌女送行圖

酒泉西溝魏晉墓羌女送行圖中,一男子騎馬前行,一女子挎壺後隨。此女披髮,疑為羌族特裝束,而男子身穿圓領長袍,為漢裝。畫面表現了相依為命的關係,是當時民族融合的寫照。酒泉西溝魏晉墓中,有許多穹廬帳、少數民族圖像,西溝5號墓一畫面描繪一少女坐在穹廬帳內,將頭伸入賬外四周顧盼,富有生活氣息。西溝7號墓前室一畫像磚描繪一披髮羌女,身著紅領緣、黑紅相間花邊的長袍,緩緩走向位於群山間的穹廬。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羌族服飾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分佈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平武縣以及貴州省銅仁市的江口縣和石阡縣。大多數羌族聚居在高山或半山地帶,少數分佈在公路沿線各城鎮附近,與藏、漢、回等族人雜居。

新城3號墓穹廬圖中,有二穹廬,左一人臥,右一人踞蹲,用瓦器煮食,持棍作攪拌狀,皆赭衣髡髮。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鮮卑人居帳圖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髡頭。——《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烏桓“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父子男女相對踞蹲,以髡頭最為輕便”。——《魏晉南北朝民族史》

根據《後漢書》和《魏晉南北朝民族史》可見,鮮卑習俗是髡頭、踞蹲、以穹廬為舍等。圖中人物應是古代鮮卑族的形象。新城3號墓屯墾圖中,上半部有兩列士兵操練,荷戟持盾,下半部為二耕者,一為鮮卑族,一為漢族。新城3號墓耱地圖,也有一鮮卑人形象。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錫伯族春節新年初一晚輩給長輩跪拜拜年

據專家分析研究,發現現在的錫伯族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鮮卑族的後人。不過隨著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當初的鮮卑族都已經漢化,跟漢人融合到了一起,鮮卑族也逐漸的從歷史上消失。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新城6號墓採桑圖

新城6號墓採桑圖,中間一桑樹,右為一赤足女童,胸前掛一受桑器,彎弓作射狀;左為一剪髮赤足婦女,一手提籠,一手採摘桑葉。新城6號墓另一幅採桑圖,左邊一赤足女童,雙臂系彩纓,胸前掛著受桑器,舉雙手採摘桑葉。右邊也有一剪髮赤足婦女,舉手採摘桑葉。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新疆克孜爾兒千佛洞,龜茲人的傑作

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人以田種畜牧為業,男女皆翦發垂項。——《晉書·西戎》

魏晉時期,漢族婦女崇尚高髻。據《晉書》記載判斷,此剪髮赤足婦女應為龜茲人。龜茲人後來逐漸維吾爾化,今天的56個民族中已沒有龜茲族。

綜上所述,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氐族、羌族、鮮卑族、龜茲人等少數民族。河西走廊魏晉墓室的少數民族形象,還散見於上述墓室以外的其他墓室之中。由於魏晉墓葬壁畫內容是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其用筆簡潔,注重概括和提煉,細節描繪不是十分準確,給辨識帶來很大的困難。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新城5號墓畜牧圖

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夢溪筆談》

如新城5號墓畜牧圖,牧馬人深目高鼻,窄袖、長靿靴,可以確定是胡人,但具體是哪個少數民族,無從判斷。

丁家閘5號墓運輸圖,位於前室西壁,停放獨輪車四輛,有三個推車人,或披髮或挽髻,著及膝上衣,赤足,左手握棒。車隊前一人,頭戴尖頂氈帽,深目高鼻,蓄長鬚,著及膝長衣,束腰帶,右手執棒。——《酒泉十六國墓壁畫》

丁家閘5號墓運輸圖中人物有披髮、辮髮、深目高鼻等人物特徵,這無疑是少數民族的形象特徵,但要辨識具體是哪個少數民族有很大的困難。

二、河西走廊魏晉墓壁畫反映了各民族異源同流的發展趨勢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嘉峪關新城5號墓墓室

墓室壁畫是古人為安葬逝者而修建造的墓葬的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設計題材都要圍繞墓葬設計者的意願來選擇和組織,因此它首先反映了當時的喪葬觀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壁畫設計者的目的是為了奉死送終,而不是要通過這些畫面向今天的人們傳達魏晉的歷史。當然,畫面脫離不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所以經過畫面分析,可以探討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生活狀況。

魏晉墓室壁畫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基本涵蓋了當時河西地區的重要少數民族。魏晉時期,夷虜內附,周邊民族內徙增多,眾多的民族遷入,使得民族構成更為複雜,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墓葬壁畫中的氐、羌、鮮卑、龜茲等民族正是這一歷史現象的體現。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魏晉墓農耕畫像磚

河西走廊水草豐盛,宜於放牧。眾多遊牧民族如羌人、鮮卑等,他們遷入河西走廊後畜牧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長期居住在河西的漢族,除了經營農業以外,也有兼營畜牧業,他們在田莊裡往往牛馬成群,墓室中大量的少數民族放牧情景印證了河西走廊的畜牧業發達。祁連山終年積雪每年夏日融化,給農業灌溉提供了便利,再加上魏晉統治者勸課農桑、獎勵農耕,河西走廊演變為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的區域,故而農作圖、採桑圖中披髮或深目高鼻者眾多,這是對某些少數民族生產狀況的真實寫照。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高臺魏晉墓採桑圖

由於河西走廊多民族雜居,給民族融合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有助於民族融合。《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魏晉時期的氐族姓如中國之姓矣、多知中國語。而河西漢族則出現過鮮卑化、匈奴化和羌化等。各民族相互接觸和聯繫,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習俗上彼此間相互影響,從而出現各民族異源同流的發展趨勢。史書記載“羌胡被(披)發左衽”,河西鮮卑族也“被髮左衽”,服飾髮型有共同之處;鮮卑人有以穹廬為舍的生活習俗,羌人也有居穹廬的傳統。在墓室壁畫中,酒泉西溝的漢族男子與羌族女子可以看著是融合或通婚。魏晉時期西域樂舞(龜茲樂)已傳入河西,在魏晉墓壁畫中出現龜茲人和腰鼓就可以證明。龜茲的樂器鼓,在以後北朝至隋朝時期中原風靡一時。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魏晉墓宴飲圖畫像磚

當然,河西走廊魏晉時期出現各民族異源同流的發展趨勢,也存在民族矛盾、民族衝突和壓迫。如墓室壁畫中少數民族大多出現在採桑、農作、畜牧、守衛、運輸、炊事等圖中,而宴飲、出遊、狩獵圖中幾乎不見其蹤跡。

長歌君觀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水草豐茂的河西走廊

從河西地區魏晉墓壁畫中,得知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氐族、羌族、鮮卑族、龜茲人等少數民族,出現了各民族異源同流的發展趨勢。不同容貌和裝束的各民族共同生產,在相當穩定的環境中推動河西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1. 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R]蘭州:甘肅省文物考古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文物管理所,1985年.

2. 范曄.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3.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從魏晉墓壁畫入手,探析河西走廊魏晉時期生活有哪些少數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