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見字如面》這檔“神仙節目”播了三季,每一季的評分都高達九分,第二季的第一期更是創下了3.6億的超高記錄!

這在處處充斥著無聊鬧騰的泛娛樂化時代,這檔綜藝無疑是股清流,讓早已被娛樂麻醉的大眾從醉生夢死中冷靜下來些許,開始關注那些早已被人們忘卻了的書信時代,關注那個年代下的“人”和“情”。

我們今天所要說的《見字如面》這本書,正是由這三季中挑選出來的76封信組成。這些信裡有讓人潸然淚下的家國情懷,也有著濃烈如火的愛戀情書,它們記錄著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更是一段時代,還有文化的傳承與希望!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書信中的“中式”處世之道

從最初寫在獸骨上的“邊報”,到司馬遷寫給友人《報任安書》中激憤不已又不得不忍辱偷生的痛苦心情,再到《了凡四訓》中袁了凡用自己親身經歷告誡兒子袁天啟“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思想.......

在千百年來的書信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泱泱中華的歷史進程,還可以體會到獨特的“中式”處世哲學,上至帝王權術,中到為官之道,下至家學傳授,都通過書信這一題材變得更為生動傳神。

《見字如面》中有一封助雍正爭儲有功的戴鐸寫給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言辭懇切地諫言:

“一言之譽,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饞,即可福禍之根,更求刻意留心,逢人加意,素為皇上之親信者,不必論,既漢官宦侍之流,主子似應於見面之際,俱加溫語數句,而彼已感激無地矣。”

當時正處太子被廢,爭儲白熱化階段,在這君臣利害的關鍵時期,戴鐸這些建議融入了他在官海沉浮多年的政治權謀,透闢人心和人性,

側面還原了當時官場的真實環境與人們的心理狀態。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戴鐸劇照


這封信寫的掏心掏肺,也十分有參考性,如果事情按照下屬聰慧可用、主子識人任用的方向發展,那大家皆大歡喜,但其背後的故事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這已不是戴鐸第一次向胤禛“勸進”了,歷史記載他先後十次寫信與雍正,獻上了自己的一整套奪嫡的策略和方法,可謂是忠心耿耿!

但雍正對他的態度就很值得玩味,他一邊採用他的建議,又一邊訓斥他不該慫恿自己奪位,最後在他繼位之後,因戴鐸自詡是皇帝“心腹”仍不知進退,雍正用“朋黨之罪”殺了他......

在戴鐸死後,還命人將戴鐸的十封勸進信及自己對這些信件的訓斥批語都謄抄成冊,發給群臣傳閱,以此證明自己從未有“奪位”之念。

戴鐸的這十封信,信裡是官場權謀與人性利用,但在信外,這些統統敗在了雍正的

帝王權術之下!他看透了主子的目的,卻沒能看透主子為人,歷代朝政中的詭譎多變在此可窺見一斑!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愛新覺羅·胤禛


當然,中式的處世之道一定少不了

“家訓”這一塊,其中又以清末名臣曾國藩多達1500封的家書最為有名。

在他的家書中既有教育子孫的家學傳承,又有道德弘揚的普世精神,在平淡的家常中,把“拙誠”、“堅忍”這兩個影響他終身的行事原則貫穿始終。

同時其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仁孝血誠的行為準則,也通過這些書信得以留給天下人,甚至被一代又一代領導人所推崇,進而在他身後的上百年裡仍在發揮餘熱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

這一封封有著特定社會背景和不同人物經歷的書信,即是一份歷史的見證,又是一份中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曾國藩

書信中的傳統儒家文化

書信中儒家文化最明顯的地方,是它處處“卑己尊人”的書信禮儀。《儀禮-士冠禮》中說:"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行冠禮之後,都要取表字或雅號,直呼其名被視為不禮貌的表現,別人均以後來的名字為尊稱。

對別人多以“公”“卿”這類的敬稱,對自己則一般是自謙。《老子》說:"王侯自稱孤、寡、不穀。"其中"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用來謙稱自己德行淺少。

但這類的交往禮儀僅僅只是儒學最基礎的東西,書信中的儒學遠不止於此,奇妙的是我們在《見字如面》這本書中,看到“儒家文化”閃光點的並不是出於古人的信件,而是一封近代抗戰時期的信!

這封信是抗戰英雄

陳懷民的妹妹陳難寫給一個日本女人的。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1938年,中國空軍陳懷民在武漢空戰中,被五架日本敵機圍攻。在身受重傷、油箱著火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跳傘求生,而是選擇了迎著敵機直撞過去,

與敵人同歸於盡。

之後,他的妹妹陳難在河邊搜索遺體時,意外找到與她哥哥一同死去的那名日軍口袋中的一封信。

這封信是那名日軍的妻子美惠子寫給丈夫的,裡面訴說著作為一名空軍妻子獨自照看兩個孩子的孤悽,與對丈夫悠長的思念。

原本悲痛欲絕的陳難,在讀了她的家信後,不禁產生一種深深的共情 :“當我們飽受失親之痛時,另一邊是否也有人同樣如此痛苦?”

想到這點後,她給美惠子寫道:

“我想到你的孤苦, 想到你整天笑著生活的兩個孩子,我絕不會因為你們國內的軍閥對我們的侵略而仇恨你。懷民哥堅決地猛撞高橋君的飛機,也不是發洩他對高橋的私仇,他們只是代表著,兩種不同力量而粉碎他們自己。”

在國仇家恨面前,她選擇了感同身受敵人妻子的感受,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有人說她“忘本”,但她的做法恰恰與中國幾千年傳統儒學一貫堅持的主張不謀而合:珍愛生命,反對戰爭!

相對於道家的獨善其身,儒家更多是站在聖人的角度

兼濟天下關愛民眾的生命,從《論語.述而》中曰:“子之所慎:齋,戰,疾”,以及孟子所說的:“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中可以看出,儒家對所有牽扯到生命的事情均保持謹慎的態度,對戰爭更是極力的反對。

當梁襄王問孟子什"麼人可以統一天下"時,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面對當時頻繁的戰爭和殺戮,他更是提出了“仁者無敵”的主張:“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其中的“不忍人之心”的“惻隱之心”,與“不忍人之政”的“仁政”都有著孔子“仁者愛人”的主張。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無獨有偶,西方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曾在著作《道德情操論》中提到:

“人或許真的很自私。但是,即使如此,在他的天性中仍然還存在一些特質,讓他能夠去關注他人的命運,甚至為他人的幸福而感到滿足。”

這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講的“共情”而共情又是產生道德的基礎。

儒家以“仁德”治天下,主張謙和有禮的的思想直接影響著一代代的後世子孫,讓“禮儀”與“包容”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徵,成為我們骨血裡的美德精髓!

因此,我們更能理解陳難在信中最後寫到的:

“你應該以愛護全人類,以救自己,救人類的熱忱,來防止自己國內軍閥的跋扈。我盼望有一天,讓我們的雙手互相友愛的握著,我們有理由為這個信念而努力,使我們的心靈永遠的合在一起,祝你為全世界的和平而奮鬥!”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陳懷民

書信的消逝與真誠、個性的缺失

“書信來往之間因延遲所造成的時間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發菌時間之微妙差可比擬。”——《查令十字街84號》

“私密性”

是書信的魅力,這決定了這封信的內容是給某個特定的人來看,有著某種專屬的情感。

同時,提筆寫一封信字斟句酌甚至是反覆修改的過程,也決定了寫信人在這封信裡所注入的情感,那不是我們現在發一條微信或者一個朋友圈所能比的,這裡面有他們最真實的感受,與最鮮明的個性。

“老頑童”黃永玉還未成名時,曾在信裡直截了當的批評劇作大家曹禺作品的不足之處後,又寫道:

“你知道,我愛祖國,所以愛你。你是我那一時代現實極了的高山,我不對你說老實話,就不配你給予我的友誼。”

還有文學大家沈從文,大家都知道他是大作家,是個文質彬彬的教書先生,卻不知他的情書也是堪稱一絕!這他寫給妻子張兆和的信裡,毫不掩飾的寫著:

“三三(他對張兆和的愛稱),莫生我的氣,許我在夢裡,用嘴吻你的腳。我的自卑處,是覺得如一個奴隸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腳,也近於十分褻瀆了你的。”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沈從文與張兆和


無論是黃永玉初生牛犢般的耿直,還是沈從文熱情似火的痴戀,都因為書信這樣鄭重其事的行為,讓這些平時會讓人感覺有些冒犯的話,變得更為真摯。其裡面濃烈的情感,足以打動每個看到它的讀者!

書信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它可以輕易打開你心中最隱秘的那扇門,這那個只屬於你們彼此的世界裡,向對方展示你之所以是你真實個性。

陸游說“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書信交通的不易,讓它所承載的情感變得更有重量。而現在科技通訊的發展,讓每個信息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傳送到,不再需要在心裡打無數遍腹稿,也不再需要因為一個詞不達意的句子塗塗改改,我們的每句話都可能是忙裡偷閒中隨意回覆的一條短信,並且隨時可以被刪除......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科技”帶走的不僅僅是書信這種形式,還有人們對溝通這件事的態度。捫心自問,我們對待這樣的溝通有多少真誠在裡面?

同時大家趨之若鶩的“網絡語言”,在同化了大家語言體系的同時,也漸漸完成了對個性的同化:生日快樂變成“生快”,很厲害變成了“skr"......

每個人都說著”千篇一律“的詞,還在沾沾自喜自己很有“個性”......卻不知個性恰恰是敢於把“你之所以是你”的那個真實的自己展示出來。

就像中南大學的楊雨教授所說:“現在的年輕人覺得跟上一輩人不同就是個性,實際上,時代不同原本就應該跟上輩人有差異,跟同輩人不同才是個性。”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見字如面》如同給了我們一扇“任意門”,打開書我們就可以瞬間穿越到任何你想要了解的年代,去與信件中的人相見,去體會他們當時或甜蜜、或激昂,亦或是悲痛欲絕的心情!

在這種種情感中,每個特定時代都因信中的事件定格成一幅幅歷史的膠片,把它們串聯起來,一部生動的歷史大戲便隨時開演,等待我們去領會其中真諦。

就像《見字如面》文化嘉賓許子東在第一期開場時說的:書信這種形式正在消亡,但是書信裡承載的文化與文明不應消亡。

我們讀它的內容,更是讀它背後所承載的時光,在這個時光裡,每個人都有副不老的面容!


《見字如面》:每封信背後,都有一張不老的面容與一段歷史的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