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的“侦察兵”

“不必马革裹尸还,一套防护已足够。”在武汉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奋战期间,高建磊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这两行字为自己鼓劲,也向身边的同事传递着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抗疫前线的“侦察兵”

出生于1989年的高建磊是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影像技术人员,中共党员。这个刚30出头的小伙子,自1月19日开始,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投入战“疫”以来,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在亳州连续工作一个月后,又主动请缨于2月21日随同安徽省首批医学影像队伍奔赴武汉,充分发挥疫情“侦察兵”的作用,在两地战“疫”中贡献才智,诠释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我很年轻,肯定第一个上”

“CT检查能够较早的发现肺部可疑病灶,并及时提供给临床医生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可见医学影像在新冠病毒检查中非常重要,作为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技师长,我是党员,也年轻,肯定第一个上。”3月10日下午,高建磊说起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言语中淡定而从容。

早在1月19日,亳州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便做好了疫情防控的准备工作,高建磊第一时间参与其中,从机房改造、CT安装和后期培训,他都全程参与,在CT安装完成后又利用下夜班等休息时间打扫卫生、消毒。

一周后,随着疫情严重,工作量增大,又有三位同事加入一线影像检查工作,由于感染人数的增加,每个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作为技师长的高建磊耐心地帮助大家排解心理压力,并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演示穿脱防护用品、交代规定的工作流程。

由于前期防护用品紧张,高建磊还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积极联系、多方求援,为一线人员争取了一批防护服、酒精、口罩等防护用品,极大的缓解了疫情前期防护用品不足的情况,保障了医务人员的安全。

随着疫情进一步加重,亳州市实行“小汤山”模式集中诊治新冠病人,前期奋战在一线的高建磊本来可以申请轮休,不必到定点医院继续工作,但他依然选择逆行,继续到亳州市定点医院奋战。

就这样,从早晨7点到岗,到夜晚10点回到定点宿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高建磊,在亳州定点医院工作期间,每天都这样重复着,直到2月21日,一个突然的通知,改变了这样的重复,开始了另一种轮回。

“我是党员,自愿前往武汉”

“2月21日,我接到省里通知需要从我们这里抽调两人参加安徽省医学影像技术队支援武汉,看到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表示,我是党员,自愿申请前往武汉。”高建磊说,当时他和同为党员的同事徐昆峰的申请,获得批准后于次日便随同安徽省首批医学影像队伍前往武汉。

自2月23日投入战“疫”,他们按照医院的科学安排,平均每天坚持奋战6个小时,为大约50人进行各项检查,顶着身体的疲倦和心理的压力,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只为向临床医生提供最严谨、最详实的影像,以便为病人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这样每天的轮回,直至3月9日休仓才结束。

由于长期佩戴防护口罩,高建磊的耳朵和面部,被口罩带磨破了,双耳后部结成的疤痕清晰可见;走进设备室安排病人呼吸体位,走出设备室进行拍摄、通过电脑查看影像资料,这样的场景不停地反复,以致于脚踝也磨出血泡。“我回到宿舍时,发现袜子上有血迹,这才发现脚被磨破了,忙起来时根本就没在意。”高建磊说,在亳州和武汉期间,为了节约防护服,大家都用上了成人纸尿裤,由于自己奋战在一线的时间太久,腹股沟在汗水的浸泡下,也被磨破了。

“我是独子,想念疫线父母”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很多医护人员选择坚强逆行,他们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最危险的地方诠释着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挽救着一个个生命。对于高建磊来说是这样,对于他的父母来说,同样是这样,因为他的父母也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来到武汉后,很多朋友发信息为我加油,也会问我想不想家,说实话我咋可能不想家呢,从去年腊月到现在,我都没见过父母,我又是家中的独子,有时自己也会偷偷抹眼泪。”高建磊说,他的父母是安徽省太和县的医生,疫情发生以来,他与父母都是通过微信相互鼓励。

在高建磊的手机上,有这样一条短信:“我们都是医生,国家有难,这是我们的使命,我和你妈都挺好,你在武汉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很快就能团聚,把春节的团圆补回来。”“这是刚到武汉时,我爸给我发的短信,尽管平时能通过视频问候,但我父亲不善言谈,所以就发了这个信息,其实我知道,父母也会因为牵挂我而掉眼泪。”高建磊说,这条信息他会一直保存着,这不仅是父母对他的关心,更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

高建磊说,待疫情过去,他会带着父母专门来到武汉,品尝武汉的鸭脖,游览享誉世界的黄鹤楼,共同见证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伟大与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