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的高管自願降薪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讓員工接受不漲薪

昨天,攜程CEO孫潔發佈內部信稱:

從本月開始自己和梁建章開始0薪;公司高管層也提出自願降薪,最低半薪,直至行業恢復;其他員工暫緩漲薪;服務部一線員工可正常調漲薪資。

孫潔表示,經歷了保障消費者權益、幫扶產業鏈供應商為主的“戰疫”第一階段,上週開始,攜程已經進入“戰疫”的第二階段,聯動數百個目的地、全產業鏈資源方共同啟動了“旅遊復興V計劃”。

攜程的高管自願降薪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讓員工接受不漲薪

除了爆出大數據殺熟等負面新聞和老闆出來鼓吹人口危機等時候,攜程大部分時間在大家眼裡是家低調的公司。

但攜程其實是家非常賺錢的行業霸主。

從1999年誕生算起,攜程到今年已經整整21歲。

憑藉“鼠標+水泥模式”,從事旅遊電子商務的攜程發展迅速,2003年12月,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在線旅行服務商(OTA)第一股。

2016年,攜程“吃掉”藝龍、去哪兒網,開始成為行業霸主。雖然自2017年開始增速一路下跌,阿里飛豬、美團這些非傳統“中式OTA” 模式的的“超級大平臺”開始威脅攜程的霸主地位。但這並不妨礙攜程繼續在中高端市場活得很滋潤。

雖然今年的疫情重創旅遊業,作為行業領頭羊的攜程自然也受到很大影響。

但自誕生以來,攜程就一直是投資者公認的“中概績優股”。梁建章自豪地說“攜程的血液裡流淌著盈利的基因”。

攜程CEO郵件中也提到,攜程擁有整個行業內最強的資金儲備。

就在前兩天,攜程剛剛聯合數百目的地啟動10億元復甦基金,發佈“旅遊復興V計劃”和將首期上線的“預約未來旅行”預售產品,刺激旅遊消費。

“旅行行業為全球貢獻了超過10%的GDP,疫情期間也是受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損失可能還會因為一些不確定性繼續擴大。”在發佈會上,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這樣說。旅行也是被業內認為,最有可能出現報復性增長的行業之一,他認為疫情給旅行的衝擊是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旅行產業的發展趨勢。

由此可見兩點:

1.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作為行業領頭羊的攜程並未遇到現金流問題;

2.攜程對未來疫情過後的發展預期良好,有足夠的資金投入;

攜程的高管自願降薪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讓員工接受不漲薪

我們再來看看郵件的兩個關鍵點:

1.老闆(梁建章)和CEO0薪,高管自願降薪;

2.員工暫停漲薪,服務部一線員工(客服這類低薪崗位)可正常漲薪;

該怎麼理解呢?

a.老闆(股東)拿工資不是問題(只要在公司有具體崗位),但老闆本來靠的就不是薪水,而是分紅與股票(東哥年薪1塊錢拿了多少年了);

b.CEO和高管屬於職業經理人,自願降薪的確是做出了個人利益的犧牲,但要知道,作為很早就在美國上市的攜程,一定有成熟的股權激勵計劃,對高管這個層級來說,工資佔他們整體收入的比重並不高;

c.對員工來說,整個行業受到重創是事實,雖然今年沒了漲薪,但好歹也沒降薪還能接受;

總之一句話就是:

高管的損失不至於傷筋動骨,員工的影響不至於不可接受。

誰最後得利呢?

當然是老闆,不但收穫了面子(良心公司),還有了裡子(節省了成本)。

雖然員工漲薪、高管降薪那點錢對老闆的身家來說不值一提,但蚊子再小總是肉啊!

這就是企業家精神,經營者思維!

雖然分錢的時候沒有想著你們,但賠錢的時候一定不會忘了你們那一份!

不能共富貴,但一定可以共患難!

我認同高管團隊要與企業共患難,因為做到這個層級的員工,一定不能把自己視為很少享受公司發展紅利的普通員工;通常只有高管才能享受超額獎金、盈利分紅、股權激勵等,但共患難的前提一定是公司真的出現了經營困難,而不是像攜程這種:明明能拿出來10個億投資市場,卻非要讓高管團隊自願降薪。

所以,更有可能的推測是(僅代表個人意見):

1.高管自願降薪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是讓員工接受不漲薪;

2.用股票等方式對高管團隊做了彌補,只是對外不公佈郵件裡沒說;

為什麼要這麼操作呢:

雖然我也可以直接宣佈員工不漲薪,但我先說了高管降薪你們心理上是不是就好接受一點?

到底是良心公司,還是表演給員工看的一場秀,大家自行判斷,我們也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