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读书会做读书笔记吗?有何习惯?

荆白雪


读书做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每读一本书最好在没读之前把作者我前言看仔细,通过了解作者写作的动机跟随作者的思路去读,我一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把好的句子精美的词汇找一个本子记下,而且每读完一章节把中心表达的意思作一个总结,这样的活才能更好的把所读内容了解更透彻。

在读古典名著时不懂的词汇而且耍查阅词典,把古言文的表达意思才能更好的了解古之言的精髓。

读书一定要养成作笔记的好习惯,这样做才能把知识记到自己的脑海不至于读完后过一段时间忘记。那就浪费了时间空读书并且就好是隔一断时间在精读一次你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同的含意做到循序渐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青春驿站面对面


会,我不仅会做读书笔记,而且我还会在书上做各种标注。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如果我看书不做标注不做笔记,我觉得这书是我看过跟没看是一样的。

现在,更多的是会在笔记本上写一遍我的读书笔记,然后以其他的形式输出,比如写文章或者写朋友圈。

而且我有一个奇怪的理论,“不能亏了”。

读书就是这样的,如果我没有从书中获益,就是亏了,20块钱买的,我要读出来200的知识价值,我觉得才是值得的。

还有在书上做标注,写自己支持或者不一样的看法,不是为了反驳抨击别人的观点,而是让自己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输出倒逼输入,读书效果才会更好。


王千夜


我小时候看书,喜欢把书中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都会记在一个本子上。当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或者造句的时候,我会把我记在本子上的词语,有些可以运用的用上去。没想到给我写作文起了好大的作用。还受到老师的称赞。感觉读书做笔记很有好处


起航的燕子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也是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并且喜欢做读书笔记。但我不是读每本书都做笔记,是觉得某本书有实用价值才做笔记。因为阅读分为泛读、粗读、细读、精读。我只对细读和精读的书本做笔记。

对于细读的书作简单的笔记,对于精读的书本用多种方法做详细笔记。而且这类型的书籍一般情况我都是反复读的,有时也会选择由粗读到精读的重复再重复。以下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供参考:

首先,第一步骤是作划线。

我的划线有讲究…先划目录,后划内容。举个例子,比如我读《神采为上--书法审美鉴赏》这本书,

打开书本先看序言和目录,然后粗读…读到最有用的地方放慢速度,继而在该内容对应的目录划线作记号(如下图

而目录章节中,于我目前需要又分重要和次要,那以我的习惯…重要的划波纹线,次要的划直线或圈个圈(根据各人习惯,用不同颜色的笔也可以)。接着在对应内容中于自己所需有启发的重要部分,同样以划线标记,如图

当你第二次、第三次…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对这些划线内容印象很深刻,它就有点象这本书的提纲那样呈现在你面前。这样的好处…是能把一本厚厚的书本“越读越簿”,最后轻而易举地装进脑袋里成为知识!

这是我体验过的…当别人和我讨论或交流书法知识的时候,我头脑里面很清晰地浮现出…某本书出现过某句话…其中的道理…。

接下来,第二步骤是旁注。

就是读到书中有用之处划线,然后旁边作言简意赅的记录,这个记录可以是自己的理解、或怀疑、或启发。如图例

一本书中,内容有主有次;一章节中,也有主有次;一段落之中,同样如此。有时候在某一段落中,有一句话很受启发,那么就可以用笔记抄录下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接下来的第三步骤…笔记本。

笔记本记录什么呢?

1.摘录书中重要的段落。你认为有价值的均可抄写下来。

2.有感悟的地方,可在笔记本上写下心得体会。最好标上日期,因为也许以后经过实践经验之后你的看法不正确,那么你会清楚哪段时期的作品是带着错误观点创作出来的。

3.阅读中常常会延伸出新的知识点,也把新的知识点写进笔记本上。

如果说要做整本书的纲要,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目录就基本是一本书的纲要了,而且反复读几遍,再加上目录划线、重点划线、内容旁注和做完心得笔记之后,整本书对你有用的框架已经非常清晰了。

以上是我几十年来的阅读习惯,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要结合自身的记忆特点、理解方式去做笔记。比如有些人对颜色的印象特别深刻的,可以用颜色笔在书中划线;又如有些人不喜欢在新书上圈圈点点的,也可在笔记本上注明书名、第几页、内容是讲什么、重点段落或句子摘录…等等!方法千变万化,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方法。望读有所获,学有所成!


许悦爱书法


读书的时候我是做笔记的,但是做的笔记属于整理,复习,所以我读书都会做好笔记,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现在工作,怕自己把事情忘了,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我分享一下我读书时候是怎么做笔记的。

1、.记录,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把重要的内容记录,因为上课还是集中精力听讲,所以只把重要内容记录,阅读时也是一样。

2.下课以后,尽可能回顾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看自己有没有遗漏得知识点,尽可能的概括起来。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把一节课的内容简化吸收。

3.思考,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总结出来,并记录再笔记本上,并把自己不懂或者不会的重点画出来,然后问同学,问老师,把不懂得搞懂。

4.复习,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重点内容。 加深自己的印象。

希望我的学习方法对你有帮助。





恋上打开的窗


读书不做笔记基本等于没读!

记得好像是初中老师对我们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影响了我这几十年。

我自己读书时的习惯是最少读两遍,第一遍是粗读,在基本通读同时将重点用笔划线标注出来。第二遍是细读,重要的观点和数据用笔记本记录下来,所以,钢笔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即使现在都提倡无纸化,但纸质书的书香和手感,钢笔写字的刷刷声是那么令人陶醉…

近期疫情在家读书,又将以前的部分读书笔记拿出来,通过笔记慢慢回忆原来的书,很有"雪夜闭门读书"的意境



Eason郑190950822


我读书不怎么做笔记,但是我会把看到的特别好的句子呢记在心里,然后会把它讲出来,我觉得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有时候做了笔记以后不一定看,如果是在电子产品上呢,能复制粘贴的话,我会把它复制下来,然后到自己的云笔记里面去,偶尔能翻一翻,其实读书做笔记是非常好的,我个人也非常的赞同,只不过呢,自己的时间太少,那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行为,对我来说。

我之所以说能做读书笔记的同学呢,都是幸福的,因为他能让你把这个读书的过程加深,因为你必须要思考,你才能做笔记,做笔记本身就是你思考以后的结果,输出的一个过程,它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输出,以前时间过得很慢,大家有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把一本书翻过来复过去,来回的读好几遍,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现在这个社会呢日新月异,时代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我们身边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一本书,如果你读的时间太长,你可能会错过很多好东西,而且呢你跟不上这个时代发展的速度,这个叫贩毒时代,当然里面也有很多东西需要精读,那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个人呢,我一天平均一本书啊,我做笔记呢,也是把这个书里的精华提取出来,然后做成思维导图,然后再讲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对这本书最好的消化,也是对作者最大的尊敬。



王阳培训


会做读书笔记,因为只有做读书笔记,才不会让自己读的书都忘记,并且经常复习笔记,还能温故而知新,把书读薄,为我所用。


习惯的话有这样几个:第一是先通读一遍,了解的大概内容,目录,序言,每一章节的主旨,每一段的意思,大概有个初步印象。第二就是有了第一遍做铺垫,第二遍阅读就可以加快速度,同样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就可以做笔记了,好词好句,同意书中的观点,不同意书中的观点,有哪些以前不知道的现在通过读书知道了,都可以记录下来,可以用手写,嫌麻烦可以用各种网络笔记软件也挺方便的。第三就是两遍结束以后,整理笔记,感悟,可以写心得,可以写读后感,并且要与自己或者现实能够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第四就是时常要复习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要结合时间,不断复习笔记,这样就不用看书了,也是把书读薄的一个好的方式。希望这些能对你有用。


姚老师谈教育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边读边批注。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大意,明确文章讲了什么。然后选出最打动自己的段落加以精读,旁边批注打动你的原因,你联想到了什么。接着,揣摩文章的结构,看看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最后,可以在语言方面,即遣词造句上反复咀嚼品味,学习借鉴其语言技巧。假如是写读后感,那可以采用"拟,述,议,联,结"的模式,即拟标题,引述原文内容,适当议论,联系自身或者现实生活,结束全文的方式,围绕一个点展开。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共鸣,都要读到细节的深处,否则,做出的读书笔记只能是泛泛而谈,要进步就困难的多。


我心飞翔l


做的。

最开始是上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当时因为是作业,所以总是应付了事。

所以真正开始认真做读书笔记应该到是了大学之后,一开始是每一本书都会进行摘抄记录,并且会写一些自己的感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发现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我这么做,事实上如果对每本书都一视同仁只会拖低自己的阅读效率。

所以到了现在,我不会对所有的书都做读书笔记,有的书读过就过了,有的书会进行勾画和简单批注;有的书会进行一些摘抄,或是记录一些书里有意思的观点;遇到实在很感兴趣的书我会更详细地做读书笔记,除了勾画、批注、摘抄记录之外,还会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看完之后再进行一次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