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洞房”的儀俗和過程

俗話說的好,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和金榜題名時”。

四大喜,從古至今,令人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洞房花燭夜。因為不需要你遠走他鄉。不需要你寒窗苦讀。這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浪漫和激情之夜。

洞房,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詞。據說源於原始社會的洞穴時代,因為原始社會時期所謂的房子,就是山洞。根據對母系氏族村落的考古研究發現,那個時候的婚俗情況是,男女雙方結婚,男方就得搬到女方的家裡生活(不知道有沒有給男方彩禮)。而生活在一起的心房,就是已經安排好的洞,於是這就有了洞房一詞。洞房又稱賬房,現在多稱新房。男女結婚我們現在還在延續著一種風俗,叫做鬧洞房。

古代“鬧洞房”的儀俗和過程

洞房儀俗

古人是怎麼鬧洞房的,為什麼要鬧洞房。洞房這個詞,出現的很早,但是鬧洞房的說法,直到先秦時期才出現的。在我國古代禮制及歷朝婚姻的禮儀中,都有婚禮不舉樂。也就是禁止婚禮中奏樂的奇特規定,婚禮是十分的淳樸,甚至是有些嚴肅。

婚禮不舉樂

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描述當時的嫁娶情景時說:“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娶歸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意思就是結婚的時候,女家三晚不滅燈,男家三天不奏樂,都沉浸在想離家之苦,思親人之恩的悲痛中。反映了先秦婚禮的淳樸風尚,沒有喧嚷紛鬧大操大辦的場面。入漢以後,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古板而沉悶的舊式婚禮,不再固守“三日不舉樂”的古訓,開始大操大辦,使婚禮蒙上世俗的喜慶色彩。

坐帳

但是這個鬧洞房也是有限度的,古人們鬧洞房是作為新婚一道重要的程序來進行的。比方說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後要坐帳,亦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女人一頭。

坐帳完,還要撤賬。這項儀俗是指親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後,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懷中,撒向合歡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撒帳的儀俗始於漢代。一般所撒物品是常見的棗、栗子、花生等,利用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也就是搭配著生男孩女孩子)。

古代“鬧洞房”的儀俗和過程

同牢合巹

那還有一個習俗,叫做同牢合巹。“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後一起吃一牲牢(牲牢:原來是指祭祀用的整羊整豬整牛)。同勞就是新郎臉點要向東,新娘的臉要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之人。

一起喝酒則叫“合巹”(巹是由同一個瓜、瓠等分剖兩半兒做成的瓢)。同牢、合巹在後世已發展為吃團圓飯、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歡酒、合婚酒、卯顏酒等。和古禮的合巹一樣,喝交杯酒標誌著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義。方式是用紅繩繫住兩隻杯子的杯柄,夫婦一起舉杯飲酒;有的是同時喝掉一半,然後交換杯子,喝盡杯中酒。與古代合巹同出一轍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時,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條凳子,新郎把左腳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樣,新郎左手與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雙方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隻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婦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來多是用於祭祀的,指整牛、豬、羊。古時同牢在新房進行,新郎臉向東,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成為一家一姓之人。後世團圓飯和同牢儀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團圓飯是讓新郎、新娘坐於首席,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奉陪,吃饅頭表示“滿口福”,吃丸子表示“團圓”、“圓圓滿滿”,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歡歡”。

古代“鬧洞房”的儀俗和過程

鬧洞房過程

那除了儀俗,古人鬧洞房的全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鬧房、燻房和聽房三部曲。

鬧房,是很有講究的。人家鬧歸鬧,那也是小鬧,惡俗都不要,在夜裡十二點立馬結束。絕不把新人折騰半宿,總之就是適可而止。

燻房,就是兇殘開始了。調皮的傢伙們,將事先準備好的辣椒、花椒、菸葉兒等嗆味十足的東西點燃,從煙囪投下蓋住洞口。或者從坑洞塞進,使洞房當中充滿嗆味兒。也算是個小惡作劇吧。

聽房,讓人臉紅的上演了。什麼是聽房?就是一些同輩、小輩的男孩,有時候也會有幾個大嫂子小嬸子之類的,在外面的窗戶或者門縫靜聽屋裡的動靜。因為那時候房子隔音效果不大好,床一動就是咯吱響,第二天聊天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解悶逗樂啊。

古代“鬧洞房”的儀俗和過程


三部曲就是鬧洞房的全過程。喜慶熱鬧可樂,而且很有生活氣息。只不過這些,現在可能除了一些農村,已經是不多見了。古人為什麼要鬧洞房,不是為了折騰新郎、新娘。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驅邪避兇,講究個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