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海浪輕撫,神路現。在江蘇北部連雲港的海州灣海域,有一條卵石壘成的石路,全長約4公里。漲潮時,石路淹沒於海水之中;落潮時,石路清晰可見。這就是中國最長、獨步華夏的秦山神路。據說,像這樣的海上奇觀,全世界僅日本有另一處。“秦山島保護及開發利用示範項目”也成功入選《江蘇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圖志》(1949-2019)。秦山神路為何能稱之為“神路”?究竟“神”在哪裡?

01“神”在獨特的風景和悠久的歷史

秦山,因秦始皇登臨而得名,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明顧乾《雲臺山志》:“墟溝西北二十里,上有碧霞秦山島古井宮,僧人守之。先名秦山,後因春融屢現樓臺人物之狀,與蓬萊海市無異,故以神名。”這便是神山的來歷。因山形東大西小,宛若一張橫臥海天之間的瑤琴,所以《雲臺新志》又稱其為琴山。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秦山島 張傑 攝


秦山島,是2011年4月被國家海洋局列入我國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也是江蘇省首個向國家申請專項資金進行整治修復的海島。海島離岸約8000米,島體東北至西南走向呈狹長形,單面山形態,東西長約1000米,分為東、中、西三峰,最高峰55.9米。秦山雖小,名勝古蹟卻相當豐富。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宮、受珠臺、秦東門、古炮臺等景點20餘處,素有“秦山古島,黃海仙境”的美譽。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據史籍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二次東巡至贛榆,涉海登島遣徐福泛海東渡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故秦山東首,有秦始皇刻石。《續漢書·郡國志》載: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水經注》載其內容大體相同。據《雲臺導遊詩鈔》作者張百川考證,秦山東道碑座有云:“其碑是李斯大篆,被好古者用船裝至江南。”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自始皇令他刻石紀功之後,便開立了碑碣之風,刻字刻畫始盛行全國。“豐碑隱久訪嬴秦,萬里洪濤莫問津。”(《雲臺導遊詩鈔》)這也就是被譽為明清時期連雲港“贛榆八景”之一的秦碑籀跡。如今,始皇碑刻雖然僅存碑座,但到此訪古,仍能激起感慨萬千。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奶奶廟


其實,秦山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夷部落的少昊之國,是古羽山(今雲臺山,古時為海中群島,其原始居民,史有羽夷、鬱夷、島夷、朐夷諸稱謂)的組成部分,以農牧為主、漁獵為輔的夷昊人,以山形稱此島為“奶奶山”(亦有相傳王母娘娘曾建通天塔於島上,故當地漁民稱之“奶奶山),或傳說系顓頊大帝拋神琴於此而稱“琴山”。從出土的古陶來看,最遲在西周已有人居住,到了秦初,贛榆籍方士徐福,為秦山島的開發、宣傳直至成名,起到了“開山祖”作用。因為他,秦始皇才相信“海上有仙山”“似在飄渺間”,三次東巡皆到朐界,登上了秦山,並立石為秦東門,島名由此稱“秦山”。又命丞相李斯督建“碧霞宮”“授珠臺”“海神廟”“龍女亭”,還立碑以祀。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秦島自然風光


漢時維持秦之遺存,唐朝佛教盛行,島上建有觀音殿、通天塔、大佛寺等,形成佛道共存一島之格局,宋金元時毀於戰火,明清逐步復建,規制已大不如前,後來日本侵略者不僅毀壞建築,掠奪文物,還以此島為據點,侵擾我沿海居民。至民國時,僅有漁民為佑出海平安籌資建的“天后宮”(原碧霞宮)“李斯碑亭”,以及秦始皇與方士徐福對弈圍棋留下的“棋子灣”天然漁港。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島上海釣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秦山島成為海防重地,島內密佈地下坑道網,和島上戰壕炮臺組成了海上鋼鐵壁壘。八十年代末,駐軍撤離,則成出海漁民避風港。如今,連雲港政府已將海島開發為海上旅遊勝地。


02“神”在獨具魅力的神話傳說


相傳,秦始皇東巡至琅琊郡的贛榆,欲登神山,即下令從陸地修一條通往海上“神山”的路。但山陸之間水深浪大,修築困難。始皇帝登山心切,一時龍顏大怒,竟揮動神鞭,驅趕巨石下海,鋪墊成路。神鞭揮動,風聲大作,大小石塊紛紛滾入海中。那些滾動慢的,竟被鞭子抽出血來,以至於迄今這條“神路”還似血染一般。這就是秦帝鞭石成橋的故事,故神路亦稱“秦橋”。據公元六世紀南朝《述異記》中描述:“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觀日出,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其色猶赤”。《江南通志》記載:秦山“水底有神路,三十餘里,闊數丈,由岸直抵山下,故老謂始皇築。洪被浸激,迄今不圮,潮落可搴裳而涉也。”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關於秦山神路,民間還有另一傳說,說的是秦山神路是因為一對神仙姑嫂比武。相傳有一天,神仙姑嫂來到秦山發現恍如仙境,遺憾的是交通不便。於是,嫂嫂就打算等夜深人靜時修條過海橋。不服輸的小姑子就說:“一夜之間嫂子如果能鋪條從秦山到陸地的石頭路,那麼天亮前,我就在雲臺山上建一座上天塔。”她倆說幹就幹。誰知,王母娘娘掐指一算,十分震驚:“不好!又是過海橋又是上天塔的,等天亮建好,那些凡夫俗子不就可以輕鬆過海、上天?”她便下令太白金星提前一個時辰讓金雞報曉。聽到金雞叫,姑嫂倆趕緊停工。就這樣,嫂子的過海橋只修到一半,這就是現在的神路;小姑子的上天塔剛砌了9層,也就是今天的阿育王塔。


03“神”在中國唯一,也是最長的海中大道


秦山神路呈“S”形,一直由海島向大陸延伸。這條海上“神路”任憑風吹浪打,千餘年來不曾消失。而且非常奇特的是,路中間的石頭兩邊的石頭迥然不同。中間的石頭又高又大呈白色,而兩旁的石頭又矮又小呈黑色,但不論高矮、大小、黑白,幾乎都像篩選的一樣整齊、圓滑、排列有序,雖潮湧浪激卻不能搬走一石。可謂獨步華夏,絕無僅有。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看似鬼斧神工的“神路”,其實是大自然的造化。從秦山島的地質結構看,全島由石英岩及大理岩構成,夾有云母片岩、雲母石墨片岩夾層。因受赤色崖度風化,海島成紅土狀風化殼,加上海浪的長期衝擊以及歷史時期海平面的升降變化,整個島嶼岸線均受海蝕,海蝕崖高20~50米。島的北側及西側已被蝕去大半,地形上不對稱,島的東西兩側巖灘上部堆積一些岩屑礫石,構成礫石壩。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秦山神路,就是位於海島南部的一條礫石連島壩,自島向陸地方向延伸,長4公里,東部寬400米,西端尾部寬50米,壩頂高出高潮位0.8米,其厚度(海底以上部分)5~5.8米。顯然,礫石連島壩構築的神路,為一自然堆積體,物質來自秦山島海蝕產物。色彩斑斕、多姿多態的奇石,大多為鵝卵石、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從形、質、色、紋角度來審視,雖然沒有水石中的彩陶石那樣華麗、沒有來賓石那樣多姿,但絕不亞於水石中的三峽石、黃河石。每一塊礫石都是那麼質樸、黯淡,其中像漢白玉的石頭居多,表面也有各種紋理,因每塊石頭受潮湧浪擊的角度不同,經自然滌蝕,形成的姿態、個性差異迥然不同,為秦山“三絕”之冠。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海市蜃樓”


海上“神路”,也阻攔了海州灣南部沿岸的泥質沉積物沿岸北上,造成以連島壩與贛榆興莊河口為界,南部沿岸為淤泥質海岸,北部為沙質海岸。沙灘上沙軟潮平,海水潔淨,是海水浴的一個適宜場所。每到春末夏初,神路上方時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難怪清代詩人謝元淮在《遊秦山》詩中讚道:


終古罕人跡,

來往蓬壺仙。

樓閣疑幻境,

蛟蜃蟠重淵。



- END -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作者簡介:祝新華,地方文史工作者,現供職於連雲港市贛榆區政協,先後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文章數百篇,參與出版專著10餘部,並有多篇論文獲獎。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海上有“神路”!中國唯一,世界僅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