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劳民伤财死伤无数,二人应该算是蜀汉罪人还是功臣?

一路走过千山万水


三国时期,正是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士族政治演变的历史时期,孔明和姜维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们和他们的智囊团做出的决策,一定是当时对蜀汉集团最有利的决策,或者更精准的说,是对蜀汉集团里的荆州集团最有利的决策。


蜀汉的构成

蜀汉是三国里成分最复杂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跟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跟随刘焉(刘璋的父亲)入川的东州集团,以及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团。他们在蜀国的地位和优先级,也是这么排的,所以,益州本地士族集团是相当不服气的。东州集团虽然也是外来户,但在益州已经经营多年,有一定得根基,优先级最高的荆州集团,反倒在益州资历最浅。由此来看,蜀汉集团是外来军事集团控制当地,是一个军政府,维持社会稳定依赖于自身的军事能力。

后刘备时代蜀国面临的问题

刘备举倾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败于东吴,损失四万生力军,令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死前安排身后事,把后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是荆州集团的二号人物,刘备死后顺理成章成为一号,李严则是东州集团的领袖,从刘备的安排来看,荆州集团由于军力严重受损,已经不再能够对其他势力形成绝对压制,他不得不向同是外来户的东州集团妥协,与东州集团合伙压制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团。

魏国的情形

汉献帝刘协自被立为皇帝以来,就一直是个傀儡,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曹丕称帝,是与士族集团妥协的结果,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比如寒门学子邓艾,放牛娃出身,能成为三国后期魏国名将,得益于这个制度的推出,但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还必须得依赖士族集团,这让士族集团在制度层面占尽了红利,他们把持着社会阶层流通的通道。这项制度改革激发了魏国的社会活力,也使胜利的天平逐渐的向魏国倾斜。

北伐的必要性

魏国改革成功,使它得到快速发展,这项对士族集团极为有利的改革,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团不可能不知道,他们会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甚至有可能向魏国投诚,里应外合,把外来军事集团赶出益州。面对这样的情形,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就不得不重视起来,他们作为先后到来的外来军事集团,不可能跟随魏国做同样的改革,这样就等同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益州本地的士族集团,他们只能不断的北伐,转移内部矛盾。这点诸葛亮和李严是很有默契的,所以,两大托孤大臣,诸葛亮负责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姜维北伐,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说不上是功臣还是罪人,是现实需要他们这么做。欢迎有不同见解的朋友留言评论~


郑多维


首先楼主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楼主缺乏历史知识,首先,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两次祁山。

诸葛亮一生共有五次北伐,一次防卫战,共计六次北伐,于起说六出祁山还不如说六次北伐更为恰当。后面楼主说的,诸葛亮、姜维北伐劳民伤财,穷兵黩武,死伤无数,按照楼主说的,诸葛亮和姜维已经是罪人了,何必在讨论功臣的问题。但是从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得出楼主没有读过史书,同时也没有看过蜀国在诸葛亮北伐的状态,因为后面说的是不符合历史。

先说劳民伤财,战争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劳民伤财,这个就需要看你是理解的,如果收获大于损失这谈不上劳民伤财了。穷兵黩武,是指频繁发动毫无意义的战争,在战争中造成了将士百姓伤亡惨重。但是反观诸葛亮,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以史料记载,诸葛亮北伐期间,民不怨、兵不厌,诸葛亮死后蜀国百姓纷纷要求为诸葛亮建庙宇,刘禅因为不符合君臣礼记拒绝,但是各地百姓私自在路边建庙祭奠诸葛亮,刘禅无奈建武侯祠。如果说诸葛亮劳命伤财、穷兵黩武,那么诸葛亮死后,百姓应该高兴才对,将士也应该高兴才对,为何更加爱戴诸葛亮呢?连被诸葛亮罢官的李严,在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自己再也等不到诸葛亮重新重用自己,不久抑郁死了。连跟随诸葛亮出生入死的士兵也曾说过:跟在诸葛武侯身边时,没觉得武侯有多伟大,但是诸葛武侯去世后,才发现至今无人能与其相比。

一个人能流芳万世,都是伟人,留下庙宇为后人祭奠的人物,更是伟大,如果诸葛亮真如楼主所说那样,那么中国有上百所武侯祠为世人祭奠,香火旺盛,这就不符合常理了,一个不得百姓爱戴的人物,百姓是不会去祭奠的。


汐水柔情


如果从国力的角度分析,蜀汉早晚会被曹魏吞并,因为蜀汉只有一个益州,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且当时曹魏掌控的北方地区,人口比蜀汉和孙吴的总和还多,其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远多于南方的两个伪朝,所以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选择了主动出击以及东联孙吴这这两套战略。

这两套战略有两点好处:

第一,拉长了战场宽度。这样只要蜀汉、孙吴之间配合得当,完全可以让曹魏陷入被动,顾此失彼。

第二,以攻代守。诸葛亮和姜维都是明白人,即便是蜀汉固守四川天险,也未必能够独善其身。如果蜀汉不主动出击,那么会被曹魏的时间点会大大提前;如果蜀汉主动出击,则可以通过战争消耗曹魏的实力,延缓蜀汉的灭亡;一旦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蜀汉完全可以取得关中地区,利用关中的人口和资源压缩曹魏的战争空间,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

只不过,第一点很容易做到,第二点不仅仅是很难能做到,而是根本做不到。第二点能否成功不仅在于蜀汉能不能打,而是在于孙吴配合的怎么样,能否让曹魏顾此失彼陷入被动。

答案是不可能的,孙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孙吴来自于北方,而官僚集团主要是江东人,也就是南方人,江东人要的是割据自立,而不是什么兴复汉室,所以孙吴也必须要对江东人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再说,如果让蜀汉兴复汉室,那么下一步就是磨刀霍霍向孙吴了。

所以,纵使诸葛亮、姜维是天才,他们也无法扭转这一局面,因为战争打的就是国力,蜀汉最终也被曹魏灭亡。

正如杜甫哀叹的那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三国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代,从汉灵桓二帝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造成董卓进京祸国殃民,接着发生了群雄争霸与三国纷争,有些势力者都在显示存在感,都想煊耀一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做故乡,匆匆上台、忙忙滚蛋。不只劳民伤财还战乱频繁,造成的恶劣影响也很深远,及至司马篡魏,抢了曹家的天下以后,他们自己家族内部又掀起兄弟争权的八王之乱,互相残杀,互相伤害,为了争权夺利,形成了都想‘’起而代之、舍我其谁‘’的乱源,所谓的仁义道德成为误国清谈,等到后来终于爆发了各民族之间的残暴争端,大动干戈逐鹿中原,形成五胡乱华,百姓罹难,中原沦陷。

至于诸葛亮六出祈山,姜维九伐中原,是蜀汉的功臣还是罪人,我也不好评论,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有词为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本身就是个悲剧人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他曾说道: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诸葛亮择主而事,结果蜀汉二世而亡,有心扶汉室,无力可回天,历史的悲剧总是沉甸甸的,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去觉悟真理、去汲取教训。我还是认为个人利益要与人民利益相结合才对,才是人生理想的境界与信念,国家因为有你而富强,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幸福,才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王道治天下,才是人生的豁达与大度,否则只是时无英雄,徒使竖子成名的情况。


德厚致远


诸葛亮,字孔明,祖上山东诸城葛氏,为了区别于别的葛姓,總是自報諸城葛家时間長了,成為諸葛之姓。

跑題了!言归正传,我是姜公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先说孔明先生的伐魏功过,其实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蜀国从先主刘备因关羽张飞之死,倾举国之力攻吴大败而归,托孤于白帝城开始,已经走了下坡路了,精锐消失殆尽。诸葛先生纵使有通天之能也是回天无力了,所以只能

频频出兵以攻为守,保蜀国一方平安!

第二诸葛不善提拔蜀中才俊,用的大部分是荆州旧部,从这点来看不信任的因素也制约了蜀国的发展,他能容忍百姓的愚昧却容不下官员的才华,这也是老百姓都爱戴他的原因,而官员却不能尽展才能治理國家。凭一己之力想对抗庞大的魏国,却是劳民伤财的举动,虽暂时保蜀国平安却没有任何办法来国富民强。

至于姜维字伯约九伐中原也可以说只是继承了诸葛丞相的遗志罢了,乏善可陈,也真的不必说了,虽然我也姓姜!



公子小白911


就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功”与“罪”来评论。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下,魏蜀吴不论哪国都有想完成统一大业的志向,就蜀汉当然也不能例外,孔明、姜维都是奔着完成统一的大政方针在努力,这不仅是刘备遗愿,也是在有生之年想完成的庶愿。虽然劳民伤财,但却不偏安、苟安。

至于说劳民伤财,如果能拿下中原,要知道中原可是富庶之地,也就解决了,资源、人口、人才匮乏的问题,如果能拿下中原,对完成统一的基础就更近了一步,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在当时的局势下,民可以选择由任何政权统治,只要生活安宁就可以。但国不可以,国必须是统一的国,只有统一了才会结束频繁的战争,百姓才会有真正安居。所以说“孔明”、“姜维”的北伐也不能说是不对。

从古代到古代,因战争而使得朝代更替,成王败寇,何为功?何为罪?真不好评论!

如果说因发动战争死人就是罪,历史上发动战争的人多了,有军阀战争,有农民起义,能说他们是罪人还是功臣。

对于蜀汉的统一大业方针,孔明、姜维应该是有功无罪的,虽然是功败垂成!


夏有凉风61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没取得成功,但诸葛亮很理性,每次北伐都事先做好周密部署,进退有序,把损失降到最低。以劣势的兵力把强大的曹魏打得没了脾气,只能被动防守,使蜀汉国民扬眉吐气。蜀民也以大汉为正朔,对北伐中原还于旧都理解支持,直至姜维九伐中原蜀民都未反抗过。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精。有积极向上的治国理念,把蜀汉治理得勃勃生机,一生清正廉明,为国躹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百姓爱戴,是蜀汉最大功臣,也是历史功臣。1795年来深受世人推崇,他权顷天下,公正贤明,是后世执政者的榜样,智慧古今第一,不骄不狂,一篇出师表尽诉衷肠,矢志不移,百世流芳。姜维是诸葛亮依钵传人,文韬武略,忠心为国。继承武侯遗志,继续北伐中原。但他原是魏国降将,在蜀汉没有基础,在朝廷与士族阶层受到许多掣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指挥能力,北伐进攻大打折扣。直到刘禅投降后还想复兴蜀汉,以身报国,姜维也是蜀汉功臣,劳苦功高,公体为国。


刘坤忠120



125878215蜂獾


诸葛亮六次北伐,姜维九次北伐,他们都是忠于汉朝的英雄,曹魏政权篡夺东汉王朝的天下,诸葛亮姜维为了恢复汉朝讨伐篡汉的曹魏奸臣,带领蜀汉军队北伐中原是完全具有正义性的战争,也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给曹魏政权沉重的打击。

诸葛亮姜维的北伐之所以没有最终成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对手比较强大狡猾,诸葛亮遇到了老奸巨猾的曹魏权臣司马懿,虽然诸葛亮占据优势,却无法彻底消灭稳打稳扎的司马懿。姜维也遇到了实力相当的邓艾等曹魏名将,互有胜败,但同样无法吃掉对手。

二是蜀汉皇帝刘禅与大太监黄皓等昏君奸臣当道,多次给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拖后腿。诸葛亮姜维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他们不可能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明知道刘禅这扶不起的阿斗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却只能受他的牵制,姜维最终不得不放弃北伐事业避祸,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灭亡。

至于说劳民伤财,死伤人命,历史上哪次战争能不劳民伤财死伤人命,诸葛亮姜维北伐没有像赢政项羽刘秀曹操蒙元满清等那样滥杀无辜,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爱惜人民的大英雄。


厚德载物49847


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两次没什么阻力,刘禅也很支持他,兵将效力,百姓反对的声音不多。后面两次北伐,就不同了,李严反对,刘禅也劝诸葛亮在成都好好享福,何必饥餐露宿自找苦吃?但诸葛亮北伐心志坚定,自负其才(司马懿评语),还是坚持出兵北伐。

刘备建国号为何叫“汉”?就是以汉朝正统自居,他的政权是“汉朝的延续”。既然自认是“汉朝正统”,那么扫平魏国吴国是理所当然!北伐中原也是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国策。

一,五次北伐,得不偿失,国家更弱

但战争必须有战果,有战功才能服人。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并无战功,而损兵折将、耗费钱粮无数!蜀道崎岖,山路难行,后勤运输必定征用数万民工,耽误农时,粮食减产,家中青壮都去当兵,老百姓肯定有很大意见!

诸葛亮为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五次战争。

史料记载五次北伐情形(摘要):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返回汉中。

(2)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蜀军粮尽退军。

(3)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4)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5)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病死。

五次北伐,一次大败,三次无功,只有第三次占得两郡。总体来说,得不偿失,毫无价值。在6年中,发动五次战争,平均一年一次,蜀国弱小,资源有限,钱粮不多,这么打法,蜀国无法支撑,魏国也被拖累够呛!

二,诸葛亮适合做宰相、行政、司法,用兵打仗非其所长

看看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

贾诩评论:诸葛亮善治国。(做宰相合格)

刘晔评论: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张裔评论: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赏罚分明,治国安民是合格)

司马懿评论: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不是称职的统帅,多谋少决断,志向大而不懂得见机行事,好用兵却无确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张悌评论: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陈寿《三国志》评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做丞相治国安民、执法严明是很不错的。但连年用兵打仗,并无战功,这是因为打仗要随机应变,要有奇谋,但这是诸葛亮的短项,他擅长的不是用兵打仗)

三,姜维穷兵黩武,国内反战情绪高涨

一个国家,已经验证过的治国路线是错误的,就应该调整改良。但刘禅没有,诸葛亮指定蒋琬做宰相,他也是好战分子。他见诸葛亮出汉中,后勤供应困难,于是准备造战船,从水路进攻魏国上庸等地。但很多大臣认为水路进攻,易进难退,万一失利,要退回来就麻烦了。所以刘禅为了慎重,否决了蒋琬水路攻打上庸的做法。没多久,蒋琬病死。

等到费祎做宰相,他就反对姜维北伐,处处限制姜维调兵。

姜维北伐,所谓九伐中原,其实是小规模边境战争,但蜀国弱小,经不起战争,所以不仅百姓反战,怨声载道,朝中大臣和高级将领也反对姜维出兵打仗。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率军出狄道北伐曹魏。老将廖化说:“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有满足,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

廖化说得很准,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

廖化是蜀汉后期的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兼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官位与张翼相等,而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当时的人说道:“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廖化久经战阵,他知道姜维北伐无成,“智谋未能超过敌人,而力量比敌人弱小,这样怎能生存下去”?他反对出兵。

延熙十八年(255年)春,卫将军姜维在朝堂上提议再一次出兵伐魏,张翼反对出兵,认为国家弱小百姓疲惫,不应该滥用武力,只能自守,发展生产,使国库有余粮,百姓能安居乐业。但姜维好战,不听从张翼的意见。

四,姜维对邓艾,打仗多失败

同年夏天,姜维率领张翼等人出兵伐魏,并晋升张翼为镇南大将军。(张翼是反战派,但也被迫随军出征,很无奈)

八月二日,汉军进至陇西郡狄道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军队,王经退回狄道城,魏军死在洮水的士兵上万人。姜维想要趁胜进军,张翼劝谏道:“可以停止了,不应该继续进军,进军的话可能会毁掉这份大功,就像为蛇画足一样。”

姜维大怒,不听劝谏,刚愎自用,将王经包围在狄道城内,魏国边关将领陈泰和邓艾前来救援。

两个姜维都打不过一个邓艾!三国后期第一名将就是邓艾,是他把蜀国灭了!有邓艾在,魏国边防稳如泰山!姜维占不到便宜,被迫撤兵。

自从张翼在朝堂之上公开顶撞姜维出兵之后,姜维内心就与张翼不和。张翼也是勉强张翼跟随出征伐魏。

费祎死后,诸葛瞻总领朝政,做宰相。他也是反战派。但姜维好战,喜欢穷兵黩武,不事生产,不体恤百姓疾苦,他拥兵自重,说出兵就出兵,诸葛瞻阻拦不住。

所以后来邓艾行险偷袭江油关,诸葛瞻奉命统兵拦截邓艾,两军会战于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诸葛瞻壮烈前曾说:“内不能抑制黄皓弄权,外不能抑制姜维用兵,国家要亡了,还有何面目回去成都呢!”

姜维好战而无功,使弱小的蜀国更加积贫积弱,等到司马昭派两路大军伐蜀,蜀国就完蛋了。

搞到蜀国亡国,姜维要负一半责任。是功臣或罪人,历史早有公论。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