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神書,貴而且重,豆瓣最高評分8.8

三本書

6斤重

1800頁

要多少錢?

500元

貴吧!

NO

現在只要

388

立即節省112元

而且贈送一本

《多樣性紅利》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認知三劍客神作

長按二維碼購買

老鐵說了

價錢不是問題

問題是

這書值嗎?

自己看吧

第一本書

《表象與本質》

為你揭秘人類思維的本質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1

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羅素

2018年的 4月下旬,一位神秘的白髮老人造訪湛廬文化,他就是國際著名的認知科學家侯世達先生,他因為一本神作而名揚天下。

那還是1979年時,重3斤、厚777頁的鉅著《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在英文世界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大量讀者熱烈的追捧。這本書為時年34歲、第一次出書的侯世達贏得普利策非虛構類作品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

這本書涵蓋的主題十分廣泛,從書名中就可以看出來:

G代表的是

數學家哥德爾(Gödel)

的數理邏輯

E代表的是

畫家艾舍爾(Escher)

充滿悖論的視覺版畫

B則對應

音樂家巴赫(Bach)的賦格音樂

書中引人入勝地介紹了包括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能學、語言學、認知科學、遺傳學、哲學、繪畫和音樂等眾多領域的理論,探討了類比、遞歸和悖論等話題,內容之豐富令人驚歎。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1997年,當這本書的中文版《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在中國出版時,又引起了久久不能停息的熱潮,用豆瓣上評分最高的一句評論說就是,“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讀過此書的人,一種是沒讀過的人”,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作為中國文化的骨灰級粉絲,侯世達對這本書的中文翻譯極其重視,書名也大有玄機,集異璧分別對應了G、E、B,哥德爾、艾舍爾和巴赫三個不同領域的傳奇人物名字,同時,用侯世達自己的話說,這本探討關於心靈、意識,和自我的本質的書,是他對知識的奇異收集過程中所發現的瑰璧。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2

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

——《麥田裡的守望者》

侯世達家學深厚,他的父親羅伯特·霍夫斯塔特是著名物理學家,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男主角之一的萊納德·霍夫斯塔特就是以侯世達的父親為原型設計的形象。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左為羅伯特·霍夫斯塔特,右為《生活大爆炸》男主之一萊納德

從小,侯世達家的客廳總有一群父母親密的朋友們聚在一起,邊聽爵士樂邊談論啟發性話題,“科學和藝術的圓融”,讓小侯世達深受啟發。他好奇心旺盛,永遠不會感到無聊,對各種各樣的想法著迷。用他的話說,他的學習是“暴飲暴食”式的:他可以一連彈上7個小時的鋼琴,背誦1200行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全詩,對於繪畫他也有著強烈的興趣。有一次,他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對著錄音機自學倒著說話,這樣當他反向播放磁帶時,聽著就是正常語序的英語了。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侯世達,20歲就輕鬆拿到了斯坦福大學的數學學士學位。但他的博士卻讀得異常艱辛,起初,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數學家,他考取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那裡攻讀數學博士學位。但這段經歷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順利,他認為數學太抽象了,自己並沒有那麼熱愛。轉而投入物理世界的懷抱,在這個更加的具象的世界裡研究凝聚態物理,但在這裡他過得依舊不輕鬆。

由於博士論文進展無望而感到“深深地迷失了”,1972年夏天,侯世達收拾好所有東西,塞進一輛被他稱為“水銀”的車裡,從西向東穿越美國。每天晚上都在一處新的地方架起帳篷,就著手電筒的光看書。從這時起,他可以自由思考任何他想思考的事情,這次的出行也奠定了他後來數十年的研究方向——思考思維本身這件事。博士期間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自己無法成為他父親那樣偉大的物理學家。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放鬆物理學的研究,他把數學中數論的概念,與凝聚態物理中觀察到的現象相結合,提出了著名的“侯道仁蝴蝶”的分形模型。這篇論文發表在著名的物理學期刊,一時成為經典論文,被引用次數上千。

(侯道仁是侯世達的另一中文名)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由艾舍爾的名畫《相對性》製作的動圖

在科研工作之餘,侯世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寫作上,博士畢業的4年後,《集異璧》問世了,這本書的出版讓他一朝成名天下知,給他帶來了極多的榮譽,它的成功也讓他意識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既不是計算機,也不是人工智能,真正讓他著迷的是對思維和意識的探索。他所在的印第安納大學也因為他的影響力,給他極其開放的研究空間,不強制他教學和發表論文,他可以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內容。侯世達說,“我的工作是你能想到最輕鬆的,我在做的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但是,就在他對諸多前沿領域提出自己的高見,就在人們期待他能把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進一步推向前的時候,侯世達卻消失於公眾視線。這不是因為他對人工智能和認知科學不感興趣了,而是因為他對學界主流研究方向頗感失望,他認為包括大數據、深度神經網絡在內的計算機科學和技術,並沒有理解人類心智的本質。

3

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

侯世達不再去參加那些有關人工智能的學術會議,人們也難以得知他最新的學術思想。他寧願當一個獨立思考的少數派,受不受人關注他其實並不在意。他非常喜歡《麥田裡的守望者》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侯世達就像小說裡的霍爾頓一樣站在山頭,獨自一人形單影隻,看著他的一幫同學活蹦亂跳地在底下踢足球。“我的想法已經有很多了,我不需要外界的刺激。”侯世達所堅持的是一條孤獨的道路,他曾表示,“我並不想捲入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項目,尤其是我本身就明白它們其實與真正的智能並沒有一丁點關係。而且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都選擇沉迷其中。”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侯世達今年73歲了,但他身上仍舊有些東西永不衰老,他永遠沒有放慢對思維本質的追逐,而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已經找到了一個他認可的正確方向。他認為,類比思維是人類智能中最核心、最本質的存在,人類思維就是在表象與本質之間,通過類比找尋規律的思維遊戲。

這位遺世獨立的老人,把他對人類思維和人工智能的最新洞見寫在了他的新書《表象與本質:探討類比在思維中的核心作用》

中。這本書將於2018年12月中旬上架,今天,哲學園聯合湛廬文化領先預售該書: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表象與本質》

這是一本

探討認知與思想本質的書

他將通過各種事例告訴你

為什麼類比推理是思維的本質

一部神人帶來的神書

思維本質的探索

一扇開啟認知的大門

一場綻放智慧的盛宴

【果殼網專訪】

集異璧作者侯世達

關於思考,我一直在思考

轉自:果殼網

哲學園鳴謝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計算機科學裡有一本奇書,它的作者是人工智能領域裡不可忽視的人物;這本書的名字叫《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這個人就是侯世達。

“侯世達”是Douglas Hofstadter的中文名,這個1997年由他的中文出版商所定的名字,如今已是他在中文世界裡的通稱,這個名字也確實比他的父親、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物理學家羅伯特·霍夫施塔特(Robert Hofstadter)按照姓名音譯規則對應過來的中文名要好聽。不過,侯世達還有一個更私密、也更漂亮的中文名,那就是1976年他的第一位中文老師高先生為他取的“侯道仁”。

與他的中文名字同樣精彩的,是侯世達的成名作“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的譯名——《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侯世達的這本書在英文世界裡被簡稱為“GEB”——取哥德爾(Gödel)、埃舍爾(Escher)、巴赫(Bach)的首字母,而中文則以“集異璧”應對。

《集異璧》探討了龐雜的主題,正如侯世達本人在該書出版20週年的再版前言中所寫:“……包括賦格和卡農,邏輯和真理,幾何學、遞歸、句法結構、意義的本質、佛教禪宗、悖論、腦和意識、還原論與整體論、螞蟻群落、概念和心理表徵、翻譯、計算機和計算機語言、DNA、蛋白質、基因編碼、人工智能、創造性、意識和自由意志——偶爾還寫到了音樂和藝術,它寫到了所有的一切!很多人覺得不可能找到這本書的重點。”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但這本書還是有重點的。總體上說,《集異璧》被歸為人工智能的經典著作,就像研究認知科學、心智哲學(Philosophy of Mind)、計算機科學、心理學、比較文學和物理學的侯世達被視為人工智能領域不可忽視的代表一樣。上世紀70年代,侯世達痴迷於“思考是什麼?”,投身於其時剛剛興起的人工智能領域,他在《集異壁》中對計算機、程序、思考和大腦的描繪,開啟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AI的探索。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掀起一個高潮後,侯世達卻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

原因很簡單:算法很巧妙、也能完成不少實際任務,但依託這種思路做出來的計算機並沒有真正在“思考”。意識到這一點,侯世達對普通的人工智能徹底失去了興趣,他自己的研究也轉而建立在跟常規AI完全不同的技術上面。侯世達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小組叫做靈活類比研究小組(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FARG),“在FARG我們沒有致力於開發實際的應用,諸如翻譯引擎、答問機器、網絡搜索軟件此類的東西。我們只是在努力地理解人類概念的本質和人類思考的根本機制。我們更像是哲學家或試圖探究人類心智奧秘的心理學家,而非旨在製造聰明的計算機或機靈程序的工程師。我們是一群老派的純粹主義者,我們的動力源於內心深處的哲學好奇心,而不是製造實用設備的慾望(遑論贏得大筆金錢的慾望!)。”

這些年來,關於“思考是什麼”,侯世達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更多的還是失敗——FARG開發的程序常常得出可笑的結果,遠遠談不上“智能”。不過,侯世達看著這些失敗“很開心”,因為“要是我們的任何系統真的在其微領域中獲得了與人類相頡頏的智力,我們將痛心至極,因為那將是很可怕的:這意味著人的智力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複雜或深奧。這意味著短短几十年的研究就足夠人類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在他看來,程序真正具有智能將是人類的悲劇。

侯世達認為,思考的關鍵在於美、在於品味,與邏輯或真理無關。這與大數據、大算法的現代人工智能格格不入。“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是極其生硬的‘智能’,毫無洞見可言。”他的人生目標是創造出許多絕美的事物。他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研究道路,他在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至臻至美的事物,他說“我寧願當個獨立思考的人,不總是站在人們注意力的最前端。我覺得不被大多數人注意到沒什麼不好;但我相信最終我的想法會被更多的人知道。”

“至於有沒有可能我選錯了路,這當然是可能的,但我並不擔心這一點。人生苦短,我相信我自己的觀點,而且我會捍衛它們。畢竟,俗話說得好,你都不相信自己,誰還會呢?”

果殼網帶你走近侯世達,談談他心目中的思考、大數據、美,還有人生。

系列一:侯世達談思考

上世紀70年代,侯世達憑《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開啟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A.I.的探索。但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掀起一個高潮後,他卻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因為他認為,計算機並沒有真正在“思考”。

果殼網:這麼多年來你一直在思考“思考是什麼”,你得出什麼結論了嗎?

侯世達:嗯,關於思考究竟是什麼,我當然有所思考——很多的思考。我無法告訴你我在這個大問題上的全部思考。不過,就這次採訪而言,讓我姑且這麼說:思考就是嘗試去觸及你身處境況的本質。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每當我說話或寫作時,我總是在尋找用最恰當的字詞傳達我的意思。我每每驚訝於多少次我話說到一半停下來問我自己和我的聽眾,“我要說的那個字是什麼來著?”我真的對此很在意,會盡可能地去找到它、也很感激對方的建議。有時候在共同努力下我們找到了我想要的表達,有時候則找不到。但一旦找到了,就是莫大的歡喜和暢快;找不到時,我總是難以釋懷。對我而言,在所有的表達中找到最精準的字詞非常之重要,因為只有它們才真正切中了我要說的意思。

我的夫人林葆芬是中國人,她常常會無意識地使用形象的四字成語為她的中文語句添色。唉,這些成語我是幾乎聽不懂,但換做母語是中文的人,不但會認得,還會覺得這是簡潔生動表詞達意的好法子。比方說,假如葆芬看到有人在一場精彩的舞蹈演出中哈欠連天,她或許會說這是對牛彈琴。這一形象的中文短語可謂“敲釘子敲中了釘子頭”(用一個美國的俗語,意思是“正正好抓住了本質”)。要是我用英語描述這個煩人的哈欠傢伙,我大概會說這是把珍珠灑在了豬面前(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而我若是用法語,我會說“還不如拿果醬去餵豬”(autant donner de la confiture aux cochons)。這三種表達都既生動又形象,每一種在其母語講述者看來都抓住了情況的本質。能夠用簡練而熟悉的短語囊括複雜情形的關鍵所在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這就像是做了一次絕妙而又精確的簡化——漂亮地將榔頭不偏不倚敲在了釘子頭上。

如果我去商店不止買了一瓶我要的牛奶,還捎上了一盒我兒子想要的麥片,我可以用“一塊石頭打死了兩隻鳥”(I killed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來概括這次小小的雙重收穫,指我出去一趟達成了兩個目的。在中文裡,你也許會說“一箭雙鵰”。這兩個詞組都簡明扼要地將我“雙重行為”的顯著特徵表達了出來,而說話者——在這裡就是我自己——則會當即體味到求仁得仁的喜悅體驗。要是我用中文說出來,我會比中文母語者還要喜出望外,因為一個詞恰逢其時躍入腦中,這種感覺是名副其實(哪怕微乎其微)的勝利。

再來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情形。假設一位緊張的主人請了20位客人吃大餐。輪到甜點時,他決定上一種非常高檔的冰淇淋,然後,在最後一刻他突發奇想在每份冰淇淋上都撒了辣椒粉。這個舉動顯得非常荒謬,因為它破壞了原本已經完美的東西。像我這樣的人,都會希望找到最好(即最簡潔、最鮮活)的方式概括他對這位主人考慮欠佳的行為的看法。在我看來中文裡恰好有一個描述這類情況的成語。你能想到這個詞嗎?你是沒費力氣一下子就想到了,還是得有意識地找一會兒?

我認為,說出這樣一個詞的喜悅和一個人對這個詞的理解深度成正比。字詞越是能準確地概括你的想法,找到並說出它的喜悅也就越大——尤其是在你能迅速做到這一點的情況下。速度絕對很重要,因為想到得太晚就沒用了。在法語裡有個短語專門形容事後才想到該說的話那種強烈的挫敗感:“l’esprit d’escalier”,直譯過來就是“樓梯妙語”。這個短語描繪的場景是:聚會上有人對你出言不遜,但你在種種社會壓力之下,沒能做出有力的反擊。你覺得輸了。稍後,離開聚會後不久,在你下樓梯的時候,一句完美的回應劃過你的腦海——但現在為時已晚。找到了朝剛才那個討厭的土老帽兒掄過去的絕好棒子卻無處可施,其懊悔之情可想而知。這就是“樓梯妙語”的概念,這個短語凸顯了迅速找到當前情況核心的重要性。現在你知道了一個表達特定社交場合本質的法語短語(至少知道了它的英語版),它會適時從你腦子裡冒出來。新添了這個小小的“思考工具”,你的思想又充實了一點。

剛才你想到了形容那位慌張主人傻決定的“那個”四字成語了嗎?很可能你想到了,但萬一沒有的話,答案是:畫蛇添足。我希望你同意我說的這個短語將選擇在冰淇淋上灑辣椒粉的精髓表達了出來,而找到這一精準凝練的概括——這個小“金塊”——是很開心的事情。說到金子,在英語裡我們會說那位慌張的主人到頭來“給百合花鍍金”(意思是,將一種美麗的花兒染成金色以作修飾,也因此將其美破壞殆盡)。

所有上述例子都顯示了人腦是如何受驅使去嘗試總結當前所處的境況——找到其本質、確定其關鍵概念。你的思維無時無刻不在試著將你所處的新情境和你曾經遇到過的其他情況作比較,也即在更高的抽象層面上理解新的情境 ;這涉及剔除無關和多餘的細節,分離出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你在各種情況中都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意味著你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簡言之,思考包含了刨去表面看深層。

系列二:侯世達談大數據

果殼網:你使用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閱讀果殼網對道金斯的訪談文章。谷歌翻譯是與你相對的研究思路的象徵——大數據、產業AI、基本不涉及“思考”。你怎麼看谷歌翻譯這個產品?它所代表的研究趨勢有可取之處嗎?你認為要解開人類思考運作機制的原理,關鍵在哪裡?

侯世達:實際上,我並沒有用谷歌翻譯來看道金斯的訪談——我直接看的中文。我學中文很久了,雖然說不上流利,但我能讀懂一些東西,儘管很慢。

但是,在說谷歌翻譯代表了一種與我所持觀點截然相悖的理念這一點上你說得很對。幾十年前,剛剛興起的人工智能領域強烈地吸引了我,因為我被“思考是什麼”這個問題深深地迷住了。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會兒,我開始設計我自己的AI研究項目時,我的全部動力皆來源於此。作為教授,我還開了一門人工智能的課,雖然一開始我覺得我用的教科書還不錯,但兩三年以後我就徹底不抱幻想了。這些教科書裡似乎裝著些空洞的配方,做出來的東西雖然引人矚目,但都不是在模仿思考,而是繞過了思考。比方說,照著教科書,我教過學生下國際象棋的算法,其基礎是名為“極大極小前探

搜索α-β剪枝算法”的蠻力計算技術。雖然這些技術都非常之巧妙,教起來相當的愉快,也由此帶來了許多優秀的國際象棋程序,但它們顯然跟國際象棋特級大師的頭腦(甚或國際象棋初學者的思維)裡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由於意識到這一點,不出幾年我就對普通AI失去了所有興趣,而我自己的研究則變得全部建立在了跟我從AI教科書裡看到的和我教給學生的那些觀點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技術上面。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這裡給出一個學樣領域中的典型類比問題,供果殼網的讀者思考:

假如 abc 變為 abd,那麼 icjjckkkc 該變成什麼?

實際上說它是“類比問題”容易引起誤會,因為“問題”這個詞暗含了它有唯一正確解的意思——但這個推論完全是錯誤的!其實該將上面這個句子稱為“類比疑問”或“類比疑難”,而且需要意識到它有很多不同的合理 答案,這些答案沒有對錯之說。好了,現在我再次希望每一位讀者在讀下去之前都盡力去想一個或更多的答案。所以,現在請停止閱讀!

好——我們接著說。我希望你至少想到了一個答案,要是想到了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就更好了!下面是我就這個學樣疑難想到的幾個可能的答案:icjjckkkd、 idjjdkkkd、 icjjckkdc、 icjjcdddc、 icjjclllc、 icjjckkkkc 和 icjjcllllc。(我還能列出更多,但有這些就足夠了。)仔細檢查你會發現,每一個答案都有它自己的“內在邏輯”自圓其說(例如,第一個答案將最右邊的 c 變成了d,可以說正好是 abc 變成 abd 時發生的情況)。不過,儘管每個答案都有“邏輯性”,但大多數人都還是會覺得有的答案弱一些、有的強一些或是令人信服,對他們而言,“最佳”答案擁有一種難以捉摸、不可名狀的審美意義上的“魅力”。你最喜歡哪個答案?你有沒有想出跟我列的這些都不同的答案?如果有的話,那可真有意思了!

在上面所列的7個答案中,我最喜歡後面的3個,而且說實話,我也說不好哪一個我最喜歡。本能也好、直覺也罷,我認為 icjjckkkc 字符串裡的3個“c”只是一種“不重要的黏合劑”,起到分隔3個“更加重要的”部分——i、jj 和 kkk——的作用。我無法證明這一點,但我就是這麼覺得。換句話說,對我而言,9個字母的字符串 icjjckkkc “本質上”只是3個元素的字符串——i-jj-kkk——因此我需要轉換的部分就成了最右邊的元素,即 kkk。(當然,我可以只改變最右邊的 k,也就是上面第4個答案那樣,但我認為這樣改太醜了,所以我不這麼做——即使我充分意識到這麼做的邏輯!)然後問題就成了,“如何改變 kkk?”當然,一種方法是將其在字母順序上往前進一位(模仿 c → d 的轉變),因此就有了 kkk → lll,對應的答案是 icjjclllc。另一種看問題的思路

關注3組元素 i、jj 和 kkk 的長度——也就是關注其中暗含的數字模式“1–2–3”。這種數字模式正正好與字母模式 abc 對應,因此,試著像轉換 abc → abd 那樣,可以想到將“1–2–3”變成“1–2–4”,而這樣就得出了 icjjckkkkc 這個答案。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將剛剛提出的兩種答案加起來,於是乎不僅 k 變成了 l,3也變成了4,於是就得到了icjjcllllc。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好笑的是,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最後一個解是“給百合花鍍金”。他們會說,“把 k 變成 l 可以,把3變成4也行,但把兩個加起來一次都變就說不過去了,這就跟在冰淇淋上灑辣椒粉或是畫完蛇再添上足沒什麼兩樣。”

你最喜歡哪個答案呢?我自己也不確定我最喜歡的,但我可以肯定我最終的選擇——無論是哪一個——一定會是在我腦中舉行的“審美比賽”的贏家。這個問題無關邏輯抑或真理,而是關乎美,也因此歸結為品味。這種方式看待思考與大多數人工智能研究者在過去五六十年裡所想的相去甚遠。他們之所以不待見這個觀點,是因為從計算上去給審美品味建模實在太過模糊,而試圖用邏輯或數學去模仿思考看起來又是那麼的直截。然而,這些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帶來的是極其生硬的“智能”,毫無洞見可言。在我看來,他們“衝著錯誤的樹在吠”(譯註:英諺,本意是獵狗以為把獵物追上了樹、衝著樹吠叫,但其實獵物已經逃到了另一棵樹上。比喻弄錯了對象)。

我的研究小組叫做“靈活類比研究小組”(Fluid Analogies Research Group,FARG),這裡的研究肆無忌憚地涉及了各種各樣並排進行的相互競爭的微壓力,其整體結構類似蟻丘。沒錯,我說的是計算模型,但與AI研究中通常做的那些大相迥異,也跟神經網絡十分不同。FARG系統(比如 Copycat、Tabletop、Letter Spirit、Phaeaco、Seqsee等)的智能是集合智能,每一種都是從成千上萬種小得不能再小、微得不能再微的活動中淨勝而出,單獨看它們並不是智能的。

我也強調一點,對待這裡的“智能”一詞當慎之又慎。我們的認知計算模型遠遠談不上擁有真正的智能,就連在它們各自運行的那小小的微領域中也不行。它們經常給出看上去很傻、讓人笑掉大牙的答案,因為我們還沒能將正確的機制或壓力或品味賦予這些程序——而看著程序的這些失敗我們是很高興的,我們並不難過,因為這令我們想起了人類思維那摸不著、參不透的美妙。而要是我們的任何系統真的在其微領域中獲得了與人類相頡頏的智力,我們將痛心至極,因為那將是很可怕的:這意味著人的智力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樣複雜或深奧。這意味著短短几十年的研究就足夠人類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那,在我看來,將是一個悲劇。

在FARG我們沒有致力於開發實際的應用,諸如翻譯引擎、答問機器、網絡

搜索軟件此類的東西。我們只是在努力地理解人類概念的本質和人類思考的根本機制。我們更像是哲學家或試圖探究人類心智奧秘的心理學家,而非旨在製造聰明的計算機或機靈程序的工程師。我們是一群老派的純粹主義者,我們的動力源於內心深處的哲學好奇心,而不是製造實用設備的慾望(遑論贏得大筆金錢的慾望!)。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思維的類比: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形狀,人類還是能很容易就判斷出這是字母“A”。在這種紛繁多樣之下,有著怎樣的抽象機制?侯世達,“On seeing A's and seeing As”,SEHR, volume 4, issue 2: Constructions of the Mind,Updated July 22, 1995

果殼網: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說過,人腦和電腦的差異可能在於電子元件不像神經元那樣“競爭”,二極管不會為了電力而求生。你覺得硬件上的差異重要嗎?人工智能依賴於硬件這樣的物理機制嗎?

侯世達:我沒見過丹尼特的這句話(順便說,丹尼特是我的好朋友、合著者——三十多年前丹和我一起編撰了《思維的自我》[The Mind’s I]這本書,我們合作非常愉快!),我不知道對此有何看法。我自然明白其背後的思想,但我不確定真正的思考是否真的依賴於細到神經元層面甚或更下層的處理過程。要說“思考確實有賴於所有那些非常細粒、非常底層的生物硬件”,這種觀點本身當然是可以想象的;但在我看來,同樣完全可以想象,思考依賴的是某個更高層的潛認知處理過程,而那些較低層的東西,比如神經元和神經遞質,僅僅是思考可能的基質之一。丹尼特可能會認為,倘若有人想創造一臺思考機器,神經硬件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對此觀點表示懷疑。但假如他真的這麼說了,那我很好奇,如果我們造出了擁有數千億神經元的極度精確的計算機網絡,他會作何評價。在這個模型裡不會有物理上的神經元,只有千億複雜數據結構以微妙的方式相互觸發,其行為方式和神經元完全一樣,但物質組成卻絲毫不同。我認為如果這個模型能通過圖靈測試,那麼丹尼特(和約翰·塞爾[John Searle]不同,後者因他的“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實驗而出名,但我認為這個思想實驗從頭到腳漏洞百出)肯定會非常高興地說它是真正在思考,它有意識、它說出的話和人類說的話一樣充滿了意義。我也會!

系列三:侯世達談人生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侯世達的生日禮物。這張圖由1600幅小圖組成,每幅小圖都與侯世達所做過的工作有關。

果殼網:你的朋友丹尼爾·丹尼特說你是最好的“現象學家”,因為你總是在研究自己思維的現象,比如情感、內心活動。多年來,你一直在記錄自己犯下的語言錯誤,能談談這些錯誤和人的思考機制有什麼關聯嗎?記錄下了這麼多的“自己”,你覺得你比一般人更瞭解“自己”嗎?

侯世達:我記錄下了大量的輸入錯誤(也就是通常說的“typo”)、說話錯誤(我稱之為“speako”)、聽話錯誤(“hearo”)、動作錯誤(“acto”)等等。我自己對這批記錄貢獻最多,因為我是觀察最多的人,我的親朋好友和我教的學生也都(無意中)貢獻良多,電臺播音員還有餐館、加油站的路人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有貢獻。我從16歲起就開始收集這些錯誤,現在也仍然在擴大我的收集,每天如此,從不間斷。

當然,我沒有把我自己的所有語言錯誤都記錄下來,因為錯誤實在太多太多,而且正誤之間分隔並不清晰。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幾乎聽不到的猶疑,或是一處微妙的、幾乎無從察覺的元音或輔音扭曲,都反映了我大腦裡兩股相互競爭的通路在那一剎那間的躊躇。這些現象能算是“錯誤”嗎?雖說在這種猶疑或變形發生的時候,我總是能清晰地意識到它們(還會因其可笑而笑話自己);但在意識層面,我幾乎總是對我大腦裡相互競爭的力量毫無察覺,因此寫下這些微錯誤(或半錯誤、擬錯誤)時,我必須在對背後機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把它們記錄下來。

總之,我確實是記錄下了成千上萬個錯誤,歷時五十年,而我本人是這批數據最大的貢獻者。這些錯誤中有的為探究無意識過程提供了絕好的洞見——50年前我還篤信思維是一種“邏輯機器”,哪裡料到過這些過程的存在。沒錯,在我13歲到19歲那段時期,我是千真萬確地相信思考是嚴密的機械過程,與符號邏輯密切相關。犯錯誤這等事情和思考毫無瓜葛,至少不存在有意義的瓜葛。那我當時又是為了什麼開始收集錯誤了呢?我不確定;我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覺得它們很好笑,我自己或別人那些意想不到的疏忽常常讓我笑出聲來。但現在,我對錯誤的認識恰恰站在了我原來以為的對立面。對現在的我而言,犯錯提供了一扇雋妙的窗口,使人得以從科學上一覽思考這一神妙莫測的行為那難以察覺的基質。而且我要多說一句,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類比始終都是犯錯誤背後的元兇。下面我稍作解釋。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假設,我從一家比薩店裡出來,拿著一盒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比薩往家帶,我對我的朋友說,“我把比薩放後備箱裡帶回家”,但我騎的是自行車而不是汽車,這是怎麼回事呢?照字面意思理解,我的話根本講不通,因為自行車根本沒有後備箱。我說岔了嘴;用錯了詞。但這兩種情境背後有一個簡單的類比,通過靈活理解“後備箱”這個詞,我的朋友完全可以聽懂我在說什麼。在這裡,類比的基礎將兩種交通工具——我的自行車和一輛小轎車——聯繫起來,更具體地說,將這兩種交通工具的兩個部分(也即用來裝載貨物的部分)聯繫了起來。最後,這個類比裡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我自行車的籃子就跟小轎車的後備箱一樣,是位於“駕駛座”後面的。這個例子顯示了錯誤是如何從難以察覺的下意識類比中出現的,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類似的,如果我叫錯了某人的名字,那背後一定有類比將這兩個人聯繫起來。這種錯誤的典型例子是一個男的用前女友的名字稱呼現任女友。在這種情況下,其類比不言自明且非常簡單,但在其他時候把一個人的名字叫成另一個人的可能就要深層和微妙得多了。

就連那些最簡單的輸入錯誤也是由某種類比導致的——通常非常簡單,但有時也極為複雜。比方說,我的朋友鮑勃(Bob),他在學了一點兒中文以後去了中國,然後有一天他發了封郵件給我講述他的行程。他打開郵件,輸入“Hi hao!”我讀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忍不住笑出了聲來。在這個滑稽的錯誤裡,鮑勃無意中將美國人打招呼的“嗨”(Hi)和中文人稱代詞“你”(Ni)弄混了(因為這兩個字在拼寫上非常相似——可以類比),而又因為“嗨”(Hi)和“你好”(Ni hao)分別在兩種語言中具有可以類比的功能。此外,小寫字母的 “h” 和 “n” 長得很像,這一無意識的類比聯繫或許在鮑勃的思維裡也起了作用,儘管他輸入的是大寫的“H”而不是小寫的“h”。還有可能,在鮑勃的腦海中大寫“H”的形狀和“n”的發音也緊密相關,因為他學過幾年俄語,而在俄語中,“H”這個形狀發“n”的音。當然,我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在那一天鮑勃的腦子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他犯下了這麼一個有趣的錯誤。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當時出現了一個或更多看不見、摸不著的類比,從而導致了這一看得見的行為。

這裡的關鍵是,類比在犯錯誤時具有核心地位——而從這裡很容易看到類比在一切思維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在過去幾十年間,關於一般意義上的思考、和我個人的思考過程,我學到的東西就是:我的思考中充滿了錯誤,而錯誤都是無意識使用類比導致的——通常都是些簡單的類比,但有時非常微妙。我非常高興能夠發現我自己的——以及(通過類比)別人的——這條思考特徵,因為這說明人的思維比我十幾歲上想的要微妙得多、不機械得多。

諷刺的是,意識到我自己是個錯誤滔天的傢伙令我對人類思維充滿了無限的敬仰。因為這表明了人類思維與遵循嚴格的“推理規則”操縱“命題”從而試圖“保持真值”的簡化模型相去有多遠。那種僵化過時的觀點是古代哲學家的空想,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它的貧乏和孱弱——相比之下,把思考視為一鍋鼎沸的混沌,不計其數的微小進程在其中無意識地競爭、最後得到一個集合的產物,這樣的觀點要豐富得多。對我而言,這樣看待思考是美麗而奇妙的——而又因為我是思考的個體,這也是一種令人愉快的看待自我的方式。不再將我自己視為一臺精密嚴謹的邏輯機器以後,我獲得了一種新的認識,把自己當成一臺恣意而馬虎的類比製造機。我喜歡這種新的認識!

果殼網:你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研究道路,你感到過孤獨嗎?萬一是你而不是其他人選錯了路,該怎麼辦呢?

侯世達:我就是我,我想我已經接受了這點。有時候我覺得世人對我關於思考本質的想法承認得還不夠,但我又想起了一些人,我非常尊敬他們,他們也欣賞我的想法,這樣的人數量還不少,於是我又心安了。這麼多年來我獲得了大量的認可,對此我十分滿足。我的學校欣賞我,給了我巨大的自由,想開什麼主題的討論課都能開,想寫什麼主題的書都能寫。我其實相當幸運。而且我覺得在少數派這邊要比在多數派那邊好,因為沒有什麼比當個“跳馬車的”更令我厭煩了——在美國,我們將那些只追求最流行、最潮、最新觀點的人稱之為“跳馬車的”。跳馬車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我寧願當個獨立思考的人,不總是站在人們注意力的最前端。我覺得不被大多數人注意到沒什麼不好;但我相信最終我的想法會被更多的人知道。有這點兒盼頭就足夠了。

至於有沒有可能我選錯了路,這當然是可能的,但我並不擔心這一點。人生苦短,我相信我自己的觀點,而且我會捍衛它們。畢竟,俗話說得好,你都不相信自己,誰還會呢?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果殼網: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有什麼遺憾嗎?

侯世達:我有終極人生目標嗎?我想我的目標是:創造許多絕美的事物。我創作了很多視覺藝術作品(比如變位詞和其他一些基於字母的藝術類別),我寫過一些鋼琴小品;創作這些藝術作品對我意義重大。翻譯詩詞(尤其是亞歷山大·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普蓋尼·奧涅金》)和寫我自己的詩也對我有著很深的意義。最近,跳莎莎舞(還有恰恰舞和搖擺舞)也都美妙至極。當我盡力想要舞得優美時,我或許沒有創造什麼永恆的東西,但想想僅僅成為美好的事物就已經美妙非常了。當然,我遠沒有達到我想要的那麼精確或優美,但我作為舞者縱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在空間裡隨著韻律優雅起舞這件事本身就是無上的歡樂。

我的人生選擇中是否懷有遺憾?我不知道。我走自己的路,在路上遇到了許許多多至臻至美的事物——美好的數學圖案、美好的類比、美好的物理思想、美好的音樂、美好的字形字母、美好的字謎、美好的詩、美好的小說、各種語言美好的發音、美好的城市、美好的日落、美好的段落、美好的電影、美好的笑、美好的友誼,等等等等。有時候我還自己創造或者發現了美好的事物。真的,那真是太美妙了。如果非要找遺憾,我想我可以說我希望自己更早開始學中文或俄語或莎莎舞。但要是真那麼做了,就意味著我必須少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覺得總的來說,我把我的時間用得還好。總之,生命到了我這個階段,就應該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知足。人生很不幸充滿了各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因此健健康康地活到了我這個年紀(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是68歲),經歷了各種的大悟大美,可謂天之厚矣,何樂而不為呢

認知三劍客神作

長按二維碼購買

第二本書

《直覺泵》

哲學泰斗傾囊傳授77招思維搏擊術

哲學泰斗傾囊傳授

77招思維搏擊術

助你清醒思考

看破一切套路

陳嘉映、汪丁丁、萬維鋼

誠意推薦!

丹尼爾·丹尼特

重磅新書

《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精裝)

Intuition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

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葉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汪丁丁、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傅小蘭,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周曉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蘇德超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萬維鋼,商業思想家吳伯凡,葦草智酷創始合夥人段永朝,財新傳媒總編輯
王爍,《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全力推薦!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作者:(美) 丹尼爾·丹尼特 ( Daniel C.Dennett)

定價:129.9元

出版時間:2018年10 月

老蟬按:初識丹尼爾是讀他的《意識的解釋》,猶如馬勒的《千人交響曲》,丹尼爾在這本書中,用其廣博的知識,譜寫了一曲規模宏大的關於意識的知識交響曲,讀來讓人燒腦不已而又欲罷不能!

2014年,在芝加哥大學書店,發現丹尼爾的新書《Intuition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第一感覺是這個書名比較奇怪,這老兄又要譜寫什麼交響曲了?於是,果斷拿下一本簡裝本。

如今四年過去了,終於有了中譯本,一起來欣賞一下,燒燒腦吧,你不會失望!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內容簡介

享譽世界的哲學泰斗丹尼爾·丹尼特,融通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語言學、人工智能,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蒐集的各種好用的思考工具。這本書誕生於大學新生的課堂,力圖做到“人人能懂”。

使用大量方便的、輔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專注力,讓我們妥當、優雅地思考真正的難題。利用各種思考工具,讓你撥開各種思想的層層迷霧,你會發現,那麼多明擺著的觀點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明擺著”的。

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只是一種理論,也可以打造成直覺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種種事後追溯的思維陋習。自然選擇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也日益融入計算機算法的設計中,在本書中你還將掌握有關計算機能力的7個秘密,把算法和程序當作思考工具。

“直覺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為一種思想實驗,一個好的直覺泵比任何一種論證和分析都更為有力。這本書不僅帶你去檢驗不合格的直覺泵,也讓你理解好的直覺泵,更教你如何應用和製作直覺泵。

● 有效思考,讓你聰明,有效且正直地思考,讓你智慧!哲學也可以反套路、反伎倆,一眼識破唬人的說辭。

●《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集世界著名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50年思考之精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讓你藉助直覺的力量,不用數學就能思考最難、最複雜的問題。

●批評他人的正確姿勢是怎樣的?怎麼做到既不“過少解釋”、又不“惹惱行家”?除了奧卡姆剃刀,你是否知道“奧卡姆掃把”?

●哲學家陳嘉映、葉峰、蘇德超,知識大V萬維鋼、吳伯凡,心理學家傅小蘭、周曉林,經濟學家汪丁丁,媒體人王爍、段永朝,《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全力推薦!

偷竊無恥安持今屎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 世界著名哲學家、認知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塔夫茨大學講席教授。2001年,榮獲被譽為“心靈哲學

諾貝爾獎”的讓·尼科獎。

●2016年獲評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人工智能之父”馬文·明斯基稱讚他為“下一個伯特蘭·羅素”。

● 2010年當選聖塔菲研究所首屆最為尊崇的訪問學者席位——米勒學者,跨學科開展認知科學和進化生物學研究。

● 與理查德·道金斯、薩姆·哈里斯、克里斯多夫·希欽斯並稱“新無神論四大騎士”。

認知三劍客神作

長按二維碼購買

第三本書

《當下的啟蒙》

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比爾·蓋茨最喜愛的一本書!

一部描繪世界大圖景的鴻篇鉅製,

75幅圖表講述人類進步的偉大故事

全球矚目的史蒂芬·平克重磅新作,

理查德·道金斯心中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經濟學人》《衛報》2018年最佳圖書

《當下的啟蒙》

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精裝)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 Humanism, and Progress)

作者:(美) 史蒂芬· 平克 (Steven Pinker )

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这三本神书,贵而且重,豆瓣最高评分8.8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

在新千年第二個10年的後半期,出版一本探討人類進步及其原因的書,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就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領導美國的人將當前社會描述得一片漆黑:“母親和孩子正陷於貧困之中……年輕漂亮的學生被教育系統剝奪了本該習得的知識……犯罪團伙和毒品奪走了許多生命。”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愈演愈烈的“全面戰爭”,而這場噩夢的罪魁禍首,是所謂的“全球權力結構”,它侵蝕了“基督教內在的精神基礎和道德基礎”。

我將用本書證明,這種對世界狀況的悲觀看法是錯誤的,而且是大錯,錯得離譜,錯得不能再錯。但本書針對的不是美國第45任總統以及他的顧問團隊。早在特朗普宣佈參選總統的幾年前,我就已經在構思這本書,而且我希望它的生命能比特朗普的任期更長一些。事實上,促成特朗普順利當選的一些思想在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中非常流行,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這些思想包括:對世界發展道路悲觀失望、對現代制度冷嘲熱諷、除了宗教之外無法在任何事物中找到更高的目標。

我將提出一種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理解,這種理解基於現實,並受到啟蒙運動四大理念的啟發,也就是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我希望讓讀者明白,雖然啟蒙運動的理念具有永恆的價值,但它的意義對於今天的我們卻顯得尤為重要。

幾十年來,我在進行有關語言、心智和人性的公開演講時,常常會被問到一些極其古怪的問題:哪一種語言是最好的語言?蛤蜊和牡蠣有沒有意識?什麼時候可以把我的大腦上傳到網上?肥胖是一種暴力嗎?

不過,在一次演講中,有一個提問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當時是在解釋說,科學家普遍認為,精神生活是由大腦組織的活動方式建構而成的。隨後,聽眾席上有一位女學生舉手問道:

“那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學生提問的語氣十分真誠,這表明她並沒有自殺傾向,也不是在諷刺挖苦,而是真心想要了解:當科學的發展將靈魂不朽的宗教信仰盡悉破除之後,我們該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我一向認為,這個世界只有愚蠢的回答,沒有愚蠢的問題,因此我儘可能地給出了一個合理可信的回答,這不僅讓這位學生和在場的聽眾感到意外,就連我自己事後也頗感吃驚。我記得當時是這樣說的,當然,這些文字經過了記憶和事後靈感的美化: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你是在為你的信念尋找理由,也就是力圖用理性的方法,來發現和證明那些對你來說重要的東西。事實上,活著的理由實在是太多了!

作為一個有情生命,你可以發展自己的潛能,可以通過學習和討論來完善自己的推理能力,可以通過科學來解釋自然世界,也可以通過藝術和人文學科來洞察人類狀況。你可以運用各種能力來追求快樂與滿足,這是你的祖先繁衍至今的原因,而你也是因此而存在。你可以盡情領略自然與文化的豐富多彩。作為億萬年來生命延續的繼承者,你可以將生命傳遞下去,使之生生不息。你天生擁有同情之心,這使你能夠去喜歡、去愛、去尊重、去幫助、去表達善意。你可以享受朋友、親人和同事之間相互關愛的美好情誼。

因為理性告訴你,這些並不是你所獨有的願望,所以你想要得到什麼,就必須向他人提供什麼。你可以通過促進生命、健康、知識、自由、富足、安全、美麗與和平,來保障他人的福祉。歷史表明,當我們對他人的處境產生同情,並運用聰明才智去改善人類狀況時,我們就能夠取得進步,而你可以提供幫助,使這種進步持續下去。

解釋生活的意義本不屬於一位認知科學教授的工作職能。而且,我也沒有狂妄到企圖憑藉晦澀的專業知識和可疑的個人智慧來回答她的問題。但我知道,我正在引入一個信念和價值觀的集合體,它在我出生的兩個世紀前就已經形成,而它從沒有像今天一樣與我們如此相關。它就是啟蒙運動的理念。

按啟蒙運動的說法,我們可以通過理性和同情來促進人類的繁榮。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陳詞濫調。之所以撰寫本書,是因為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的理念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需要竭力辯護。我們將它所賜的禮物視為理所應當:一個人活到七八十歲不再是稀奇的事情,市場裡充滿了各種食物,清潔的淨水只須擰一擰水龍頭就噴湧而出,垃圾廢物得到良好的處理,各種藥物為我們消除疾病的痛苦,兒子不必送上戰場,女兒可以走在安全的街道上,人們不會因為批評強權而鋃鐺入獄或慘遭殺害,一個襯衫口袋就能裝下全球的知識和文化。但這些都是人類自身的成就,不是宇宙慷慨的贈予。在許多讀者的記憶中,以及在世界上那些還不太幸運的地方,戰爭、匱乏、疾病、無知和致命的威脅仍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我們知道自己的國家也有可能倒退回這些原始狀態,因此忽視啟蒙運動的成就實在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在這位女士提問之後的幾年裡,我時常感到有必要重申啟蒙運動的理念,它也被稱為人文主義、開放社會、世界主義或者古典自由主義。這不僅是因為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出現在我的郵箱裡:“親愛的平克教授:不少人接受了你書中的觀點,他們以科學為信仰,認為自己不過是原子的集合體,或者一臺智能有限的機器。他們認為自己不過是源於自私的基因,毫無意義地寄居於無垠的時空之中。對這些人,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也因為人們對人類進步歷程的健忘導致了一個比存在性焦慮更為嚴重的病症,它讓人們對受啟蒙運動啟發並確保人類進步的現代制度冷嘲熱諷(例如自由民主制、國際合作組織等),並希望用更原始的制度來取代它們。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啟蒙運動的理念是人類理性的產物,但它們總是與人性的其他方面相互鬥爭:對部族的忠誠、對權威的服從、奇幻無稽的思維以及將自身不幸歸咎於他人的習慣。21世紀第二個十年所興起的政治運動都在描繪這樣一幅景象:他們的國家被邪惡的黨派拉入了地獄的深淵,只能靠一個強大的領導者力挽狂瀾,拯救國家,使之“再次偉大”起來。這些運動和許多他們的極端反對者都受到同一個故事的煽動,他們一致認為,現代制度已經徹底失敗,生活的每個方面都陷入了巨大的危機。由此雙方達成了一個可怕的協議:只有打破這些制度,才能創造出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找到對世界的積極願景,也就是在進步的背景下看待世界的問題,並通過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如果你還不確定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是否需要強有力的辯護,可以聽聽激進伊斯蘭運動研究者希拉茲·馬希爾(Shiraz Maher)做出的診斷:“西方為自己的價值觀感到羞愧——不再主張古典自由主義。”他說:“我們對人文主義缺乏信心。它讓我們感到不安。”相比之下,“伊斯蘭國”則“清楚地知道人文主義代表什麼”,並知道它“非常誘人”。馬希爾本人也應該知道這一點,因為他曾經是聖戰組織伊斯蘭解放黨的地方領導人

1960年,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對自由主義理念進行了深思,當時,這些理念剛剛經受了歷史上的最大考驗。哈耶克說:“如果要讓舊的真理保留在人們的大腦中,就必須在後代人的語言和觀念中不斷加以重申。那些曾經明確有效的詞語由於使用過多而變成陳詞濫調,以至於不再具有確切的含義。雖然其內在理念可能和以往一樣正確合理,但這些詞語已經不再擁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即便它們關涉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存在。”

我正是希望通過本書,在21世紀的語言和觀念中重申啟蒙運動的理念。我首先提供的是一個整體框架,讓讀者瞭解現代科學所描述的人類狀況,也就是我們是誰,來自哪裡,面臨著怎樣的挑戰,以及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本書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用21世紀的獨特方式來捍衛這些理念,也就是用數據說話。這些有關啟蒙運動理念的實證數據表明,它並不是天真的希望。啟蒙運動取得了輝煌勝利,這是一個很少被人提及的偉大故事。由於這場勝利一直無人傳頌,理性、科學和人文主義的內在精神也因此不受重視。這些思想遠沒有成為路人皆知的普遍常識,今天的知識分子對它們漠不關心,將信將疑,有時甚至嗤之以鼻。然而我相信,只要能正確地欣賞,啟蒙運動的理念其實魅力四射、充滿力量,同時也高貴無比,這也是生活的一個理由。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何為啟蒙

何為啟蒙?1784年,康德在一篇以“啟蒙”為題的文章中做了如下回答:啟蒙是指“人類從自己加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中解脫出來”,從因“懶惰和怯懦”而服從於宗教或政治權威的“條規戒律”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他宣稱,啟蒙運動的口號就是:“勇於運用自己的理智!”它的基本條件是思想與言論的自由。“一個時代絕不能締結某種條約,以阻礙後來的時代擴展眼界、增進知識、消除錯誤。這將是一種違反人性的犯罪行為,因為人性的固有使命正在於這種進步。”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康德的觀點在21世紀的物理學家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所著的《無窮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一書中得到了回應。多伊奇在這部為啟蒙辯護的著作中強調,只要我們大膽地運用理智,就可以在科學、政治以及道德等所有領域取得進步:

樂觀主義(在我主張的意義上)是這樣一種理論:所有的失敗,所有的惡,都是知識不足造成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知識與完備狀態之間永遠隔著無窮的距離。有些問題很困難,但把困難的問題和不能解決的問題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每一種特定的惡都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樂觀主義的文明是開放的,它不害怕創新,以批評的傳統為基礎。它的體系不斷改善,這些體系所實現的知識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樣檢測和消除錯誤的知識。

何為啟蒙運動?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正式的答案,因為以康德的文章所命名的那個時代並沒有明確的年代界限,不像奧運會那樣有開幕儀式和閉幕典禮。同時,這次運動也沒有一個宗旨明確的誓言或者信條。通常來說,啟蒙運動指的是18世紀的後60年,不過它可以上溯自17世紀的科學革命和理性時代,也可以下延至19世紀上半葉古典自由主義的鼎盛時期。當時,科學探索對傳統智慧提出了挑戰,宗教戰爭的血腥殘酷讓人們記憶猶新,思想的傳播和人類的交流也比以往更為迅速頻繁。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找到了一條理解人類狀況的新途徑。在這個時期內,各種思想紛湧迭現,有些還相互矛盾,但有四個主題將它們連在一起,也就是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

第一個主題理性是重中之重,因為理性是不容商榷的。只要你站出來討論生活的意義,或者其他任何問題,並堅定地認為自己給出的答案真實可靠、令人信服,那麼你就是在訴諸理性,並同意將自己的觀點交給客觀標準來檢驗。如果說啟蒙運動思想家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那便是主張積極地運用理性的標準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而不能依賴空穴之風、虛幻之源,諸如信仰、教條、神啟、權威、異能、神秘主義、占卜、幻覺、直覺,或者宗教經典的闡釋文本。

正是理性讓大多數啟蒙運動思想家都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位干預人類事物的擬人神。理性告訴我們,有關神蹟的描述查無實據、令人生疑,宗教經典的作者也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各類自然事件的發生並不會考慮人類的福祉,不同的文化信奉著不同的神,它們壁壘森嚴、互不相容,沒有哪一個不是人類自身想象的產物。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假如三角形也有神,那麼它的神一定有三條邊。”不過,並非所有的啟蒙思想家都是無神論者。其中一些人是自然神論者,他們與有神論者不同,認為上帝在將世界這臺機器發動起來之後就退居幕後,聽憑世界按照自然法則存在和發展下去。另一些人則是泛神論者,他們將“上帝”作為自然法則的代名詞。不過,他們中幾乎沒有人信奉《聖經》中那位制定律法、呼風喚雨並賜子降生的上帝。

今天的許多作家往往將啟蒙運動對理性的鼓吹與另一種錯誤觀念混為一談,也就是認為人類是完美無缺的理性主體。這與歷史事實大相徑庭,像康德、斯賓諾莎、托馬斯·霍布斯、大衛·休謨以及亞當·斯密這樣的學者都是刨根問底的心理學家,他們太瞭解我們身上所具有的非理性情緒和弱點。他們堅信,只有明確指出愚蠢的根源所在,人們才有克服它的希望。可見,正是因為人們日常的思維習慣並不一定能保持理性,所以才必須審慎精細地運用理性。

由此便引申出第二個主題:科學。所謂科學,就是對理性的加工提煉,並以此去解釋世界。科學革命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所帶來的各種發現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第二天性,以至於我們對此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然而歷史學家戴維·伍頓(David Wootton)提醒說,在1600年,也就是科學革命的前夕,一個受過教育的英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這樣的: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他相信女巫可以掀起風暴,淹沒大海上的船隻……他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狼人存在,儘管碰巧在英國沒有,不過遲早會在比利時發現它們……他相信女妖喀耳刻真的把奧德修斯的船員都變成了豬……他相信老鼠是從秸稈堆中自己長出來的……他相信那個時代的魔法師……他見到過傳說中的獨角獸的角,儘管他並沒見過獨角獸。


他相信,如果一個人被謀殺,那麼只要兇手在場,屍體就會流血。他相信世上有一種藥膏,只要塗抹在匕首上,就能癒合這把匕首所造成的傷口。他相信可以通過植物的形狀、顏色以及紋理來判斷它的藥用價值,因為上帝設計自然的目的就是讓人類能夠理解。他相信鍊金術,儘管懷疑是否有人知道如何去做。他相信大自然討厭真空。他相信彩虹是上帝的旨意,而彗星則是邪惡的預兆。他相信夢可以預示未來,只要能掌握解夢的方法。同樣,他相信地球靜止不動,日月星辰每24小時繞地一週。

然而130多年後,一個受過教育的英國人就不再會相信這些東西。這不但將人類從愚昧中解放出來,也讓人類遠離無謂的恐懼。社會學家羅伯特·斯科特(RobertScott)指出,在中世紀,“這種認為有某種外部力量操控日常生活的想法導致了一種集體妄想症”:

暴雨、雷電、狂風、日食、月食、寒流、熱浪、乾旱和地震,凡此種種,都被認為是上帝發怒的徵兆。如此一來,“恐懼之妖”寄居於生活的每個角落。海洋成為邪惡之域,森林裡到處都是妖獸、女巫和魔鬼,以及真實存在的竊賊和兇犯。……黑夜降臨之後,世界上也充滿了預示各種危險的信號:彗星、流星、月食以及野獸的嚎叫。

對啟蒙運動思想家而言,從無知與迷信中擺脫出來,表明傳統認知會犯下怎樣的錯誤,而科學的方法,例如懷疑論、可謬論(fallibillism)、公開辯論以及實證檢驗,則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可以指導我們獲得可靠的知識。

在這些知識中,也包括對自身的理解。建立一門“人的科學”的要求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並將在其他許多問題上觀點各異的啟蒙運動思想家聯繫在一起,其中包括孟德斯鳩、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康德、孔多塞、狄德羅、達朗貝爾、盧梭和維柯。他們相信存在著普遍的人性,並認為可以對它進行科學研究。因此,他們成為諸多學科的早期實踐者,而這些學科直到幾個世紀以後才被正式命名。他們是認知神經學家,試圖通過大腦的生理機制來解釋思想、情感和精神病理。他們又是進化心理學家,試圖描述生命的自然狀態,並辨識那些“注入我們身軀之內”的動物本能。他們還是社會心理學家,著書立說,討論將我們結為一體的道德情感和相互對立的自私情緒,並分析那些干擾各項完美計劃的短視行為。他們也是文化人類學家,挖掘旅行者和探險者的實地記錄,既收集有關人類共性的數據,也

關注世界不同文化在風俗習慣上的多樣性。

普遍人性的觀點將我們引入第三個主題:人文主義。理性與啟蒙運動思想家普遍意識到,必須為道德確立一個世俗基礎,因為他們被幾個世紀以來宗教屠殺的歷史記憶深深困擾,例如十字軍東征、宗教裁判所、獵捕女巫以及歐洲的宗教戰爭。他們為今天所稱的人文主義奠定了一個基礎,也就是將全社會男女老幼的個體利益置於部落、民族、國家或者宗教的榮耀之上。真正能夠感受快樂和痛苦、幸福和悲傷的是單獨的個人,而非組織或團體。無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最多的人能獲得最大的幸福,還是出於“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絕對律令,在啟蒙運動思想家看來,正是人類個體對痛苦和幸福擁有相同的感受力,才引發了對道德關懷的呼籲。

幸運的是,人性為響應這個呼籲做好了準備,因為我們被普遍賦予了一種能力:同情。同情,有時也被稱為仁慈、憐憫、惻隱等。只要擁有同情他人的能力,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同情之環向外延展,由家庭、宗族出發,去擁抱整個人類,尤其是當理性告訴我們,自己以及所屬的群體並沒有什麼異於他人的屬性。我們不得不接納世界主義,接受世界公民的身份。

這種人文情感促使啟蒙運動思想家不僅譴責宗教暴力,同時也對所處時代的世俗暴行大加聲討,例如奴隸制度、專制主義、濫用死刑,以及諸如鞭打、截肢、穿刺、剖腹、輪輾、火燒之類的殘酷刑罰。啟蒙運動有時也被稱為“人道主義革命”,因為它促成了種種野蠻行為的廢止取締,這些行為在各種文明中都曾普遍存在,而且延續了千年之久。

如果廢除奴隸制度和殘酷刑罰都算不上進步,那這世界上就沒有進步可言。由此進入第四個主題:進步。在科學的幫助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日益深入,在理性和世界主義的引發下,同情之心也在不斷擴張。因此,人類完全可以在智力和道德上取得進步。不必屈從於當前的苦難和各種不合理的現象,也不必試圖將時鐘回撥,去尋找失去的黃金時代。

我們不應該將啟蒙運動對進步的信念與19世紀浪漫主義的信仰混為一談。浪漫主義者相信神秘的力量,相信法律和辯證法,相信鬥爭、演化和命運,相信古希臘人對人類時代的分期,也相信進化的動力會將人類社會推向理想之境。然而就像康德關於“增加知識、減少錯誤”的表述一樣,啟蒙運動對進步的理解並沒有那麼詩意,進步不過是理性和人文主義的

結合。只要關注並瞭解法律、習俗的現實狀況,並設法去改進、實踐,然後保留下那些可以造福人類的措施與制度,我們就能逐漸讓世界變得更好。科學本身就是在理論和實驗的循環中逐步發展,在局部的挫折和倒退中累積經驗、持續前進,並由此證明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我們也不能將進步的理念與20世紀的社會重塑運動混為一談,這場運動的目的是為技術官僚和城市規劃者提供方便,政治學家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稱之為“極端現代主義的獨裁主義”(AuthoritarianHigh Modernism)。這場運動否認人性的存在,否認人性對美、自然、傳統和社會親密的複雜需求。這些現代主義者從一塊“乾淨的桌布”出發,設計出各種城市更新項目,用高速公路、摩天大樓、露天廣場以及粗野無比的建築取代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社區。他們從理論上解釋說“人類將會重生”,並“生活於整體的有序關係之中”。雖然這些發展有時也被冠以“進步”一詞,但這種用法是極具諷刺意味的,因為缺乏人文主義引導的“進步”不是進步。偷盜無恥安持今屎

啟蒙運動思想家並不試圖去塑造人性,他們所希望的進步主要集中在人類的各項制度方面。像

政府、法律、學校、市場和國際組織這樣的人造系統才是理性的用武之地,並由此改善人類的狀況。

平克是誰?

● 史蒂芬·平克,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1976年取得麥吉爾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

● 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任教,潛心研究兒童的語言學習模式,最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神經學中心的掌門人。1994年,他的《語言本能》一經出版,就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併入選《美國科學家》20世紀100本最佳科學書籍。

● 2003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學院榮譽教授頭銜。

● 2004年,當選《時代週刊》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2010—2011年,兩度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頂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雜誌“最偉大思想家”評選中,名列第三。

認知三劍客神作

未經同意不得拷貝

獨立選書配文是一種勞動成果

強烈譴責某些公號貼身跟蹤轉載哲學園推文

本文中嵌入了有趣的譴責文字

一共14個字,大家找找看哦,很好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