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本文根據《生態社會人口論》第二章簡化和改編,文中會將使大量不同的歷史現象用統一的規律和原因去獲得解釋。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中國農業文明的顯著差異性


作為併發模式的農業文明,中國起源中心與其他起源中心有很多相類似的地方,如陶器與農業文明起源的同時興起和普及等。但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確與其他農業文明存在顯著的差異,它們甚至充分體現在今天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明顯不同上。

  • 中國人用筷子吃飯,其他地區過去基本上都直接用手。
  • 中國人喜歡喝熱水,其他地區尤其西方人愛喝涼水。
  • 中國的菜大都是多種食材混在一起熱加工,最典型的就是——亂燉、麻辣燙、火鍋、臘八粥、八寶粥、糊辣湯......而其他國家大多喜歡單一食材製作食物。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典型的中餐:火鍋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典型的中餐:胡辣湯


  • 西方生冷釀酒工藝與中國熟熱釀酒工藝的巨大差別。
  • 中國人非常勤勞,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甚至勤勞得讓其他國家的人有意見。
  • 幾乎所有農業文明都對應陶器的製作,而唯有中國農業文明把陶器製作到登峰造極的精美瓷器地步,並且曾長期作為全球頂尖的兩大奢侈品之一(另一大奢侈品是絲綢)暢銷全球。

中國瓷器之都景德鎮古時雖有“新平”的官方名稱,但因該鎮在昌江以南,因此民間習慣上也叫“昌南”,至今景德鎮市內都保留很多昌南的地名。因該鎮所產的青白瓷質地優良,古時暢銷歐洲各國,因此在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以皇帝年號御賜“景德鎮”名稱,並沿用至今。這是中國唯一獲得御賜鎮名的城市。

昌南的地名古時在國外直接當作瓷器的代名詞,然後又把瓷器當作“中國”的代名詞。這就是“昌南”的音譯西文“China”同時具有了“瓷器”和“中國”兩個含義的原因。由此可見中國瓷器在古代的國際品牌知名度所達到的程度。如同現代複印機的技術創始者是施樂公司,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施樂”這個名稱就等同於複印。說把某文件“施樂”一份,意思就是把它“複印”一份。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表面光潔,極易清洗粘性食物的瓷碗(唐代)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表面光潔,極易清洗粘性食物的瓷器


中國農業時代發明的壟耕技術,使中國在單位糧食產量和收穫量與播種量之比的技術指標上顯著超越其他農業文明地區。在今天看來壟耕技術並不複雜,就是採用在一行行堆起的壟上種糧食,第二年把壟翻一下,有壟的地方變成溝,而上一年是溝的地方變成壟。這種農業生產工藝有效避免了土地肥力的遞減。以下是收穫量與播種量的中西對比情況。從中可見中國農業生產效率的優勢領先水平完全是數量級的代差級別,並且領先時間長達千年計算。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表1 收穫量與播種量之比的中西比較

......

中國人真的與其他地區的現代智人有特別的差異嗎?就算是有差異,我們也需要找到造成這些差異令人信服的確切原因。在現代智人走出非洲之後,中國人既非首先離開非洲的人類,也不是最後遷徙得更遠的人類,為什麼偏偏遷徙到中國這個地方的人有特別之處,從基因進化順序上目前是難以得到合理解釋的。


水稻與中國文明差異性的因果關係


對於中國農業文明的巨大差異性,至今在學術界幾乎還無人給出合理的解釋。依據在《生態社會人口論》中所總結的人類進化創造原則去推理,最終就會找到一個單一原因,去清晰有效地解釋一切看似紛繁的大量不同表象。事情很簡單,中國人在最初農業創造時與其他農業文明並無特別差異,最根本的核心差異就是因地域的不同,培育的主要農作物品種不同——這個特別的品種就是水稻


從考古發掘的證據來看,中國水稻的食用歷史非常早。如10000年至9000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層的水稻植硅石,11000年至8000年前的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的水稻植硅石(李根蟠,《中國古代農業》,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9月1日,P13;趙志軍:《稻穀起源的新證據》,《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簡•利比:《跨學科研究稻作農業起源》,《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英德市博物館等:《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英德史前考古報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P95)。屬於9000年至8200年前長江流域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中,發現的原始陶器泥胎中帶有明顯水稻穀殼(嚴文明,《中國史前稻作農業遺存的新發現》,《江漢考古》,1990年3期;裴安平,《彭頭山文化的稻作遺存與中國史前稻作農業》,《農業考古》,1989年2期)


因水稻在種植、食用上與其他作物都存在巨大差異,從而因該核心技術創造極為廣泛的輻射作用,形成了整個中國農業文明與其他農業文明的巨大差異。


水稻種植技術的差異性


水稻在種植上與其他旱地作物(其它農業起源中心培育的主糧全都是旱地作物)有巨大區別,甚至與其他水生作物,諸如蓮藕也有很大區別。

水稻對水田的水深有苛刻要求,即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潛,更不能沒有水。相比之下,蓮藕對水深要求就不是那麼苛刻,從幾釐米到1米深都可以。

對水深要求的苛刻會帶來一系的結果:

  • 對水田平整要求遠比旱地作物要高得多,比其他水生作物如蓮藕等也要高得多。
  • 需要定期灌溉,持續清除水草。相比之下蓮藕基本不需要清除水草,因為蓮葉具有搶陽光的充分優勢,再養一些魚就可以即自動清除水草,還可順便收穫魚。
  • 因此,種水稻的確需要特別勤勞。這種勤勞是值得的,因為水稻的單位糧食產量與小麥等起源自歐亞大陸的旱地作物相比是相當高的。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尺寸非常有限且必須水平的水稻田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尺寸非常有限且必須水平的水稻田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一望無際且可高低不平的小麥地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一望無際的小麥田


由於對農田平整要求高到必須達到水平的程度,因此每塊水稻田一般極難做得很大。我們可以看到單一地塊達到幾千畝的小麥地,甚至理論上說小麥單一連續地塊的面積基本上是沒有上限的。但單一連續田塊的水稻幾畝地就到頭了,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每個田塊必須要用田埂攔水。越是在水稻種植的早期,田塊越小,田埂越密集。

今天水稻田的田埂除了攔水外還有一個主要功能是走人。但在最早期種水稻的中國先民們也會這麼講究嗎?恐怕不會。那麼如此之密的田埂地就這麼浪費了嗎?如果不去及時除草,水稻田的田埂上也會很快長滿植物。即使在今天,也不難見到有人在水稻田的田埂上有意無意種植玉米或向日葵等植物。當種植旱地作物的時候,平整土地是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是種水稻,人們沒有機會,也不會想到要去反過來把土地做成壟。旱地的壟與水稻的田埂從田間土地作業角度看幾乎就是一樣的技術。在所有農作物中,幾乎只有種水稻提供了大量把土地做成壟的機會。當人們發現種在水稻田埂上的作物長勢比種在平地上的作物長勢要好得多的時候,壟耕種植技術很自然就出現了。

因此,其他農業起源中心長期都沒有發現壟耕技術的好處,中國人卻在很早就發現了,並不是其他地方的先民有任何地方不如中國人,而只是因為他們最初培育的農作物不是水稻,從而幾乎就沒有發現壟耕技術好處的機會。如果不是有某種合理的原因,並且有足夠的機會和動力去促使人們採納相應的創造,任何看似簡單的技術其實都有其難以逾越的門檻。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壟耕法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西漢中期農學家趙過所發明並推廣的代田法壟耕技術,有利於抗旱


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顯著的特點。中國農業學家李根蟠把這種特點總結為三點:耒耜、溝洫和井田(李根蟠著,《中國古代農業》,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年9月1日)。

而這三個基本特點都與水稻栽培有關。耒耜,演變到今天就是犁。尤其耜是指寬面的犁,耒耜這種生產效率很高的農用工具在水田的泥漿中使用遠遠比旱地容易得多。因此,水稻田的耕作為耒耜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很低的起步門檻。溝洫和井田就更是與水稻聯繫密切。


這樣,中國農業首先培育了水稻不僅使中國獲得了一個本身更高產的特殊水生作物品種,而且使中國發展了農業精耕細作的方法,從而使旱地作物也更加高產得多。


如果水稻只是帶來農業生產技術的不同,其影響可能還遠不會這麼強大,它事實上會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未完待續)。


中國農業文明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中國人必看

中國古代農具


汪濤

"人類第三次科學革命"倡導者,純科學理論體系創始人,歷經30多年研究和實踐形成科學經濟學體系

上海析易船舶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雲鋁股份(000807)獨立董事

浙江宇視科技 顧問

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作品:

《科學經濟學原理——看見看不見的手》

《實驗、測量與科學》

《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

《純電動:一統天下》

《生態社會人口論》

《通播網宣言》

新浪微博:汪濤_純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