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初在长春西三道街也有一间

基督教在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初在长春西三道街也有一间

基督教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唐朝时传人中国。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传教士傅多玛受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派遣来到长春布道,最初在西三道街租房建立了福音堂。

1893年,英国牧师纪礼备来长春传教,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英国传教士全部撤退到营口。1895年,纪礼备等人返回长春。1896年,纪礼备牧师买下西五马路这块面积4700平方米的土地,开始创建牧师府。同年,还创设了基督教施医院(现市妇产医院),这是长春第一所西医院。1907年 和1912年分别设立了教会萃文男子学校和萃文女子学校(现南关区西五马路小学〉。1900年7月,长春兴起义和团运动,长春的传教士都跑到俄国避难。庚子赔款后,英国传教士返回长春,重整教会。1920年,纪礼备牧师被 盗贼杀害。1922年,由中国人陈明善、史世良任本堂牧师。1933年秋,为了纪念英国传教士纪礼备,中英两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教友捐款建筑了二层楼 的学道馆,并在一楼走廊的墙壁上刻以碑文纪念,“纪礼备于1893年至1920 布道长春,忠于所事,友人因爱,情捐资建楼,藉留纪念”。

1934年,英国牧师张士敦在教会院内建起一座爱尔兰式单峰钟楼的大礼拜堂,入口处建有塔楼,顶部为六边形铁皮尖顶,中部为圆形玫瑰窗,堂 内宽敞明亮,1940年又修建了小礼拜堂。大礼拜堂后院是学道馆,两侧有平房, 为中国牧师住房。教会大门朝南,门西侧为教会住房及小礼拜堂;东侧为教 会施医院及英国牧师住宅;东北侧为教会萃文女子学校。教会柳树成荫,清雅宁静。

该教会听命于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由上海中华基督教总会和沈阳 中华基督教东北大会管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关系紧张,英国人把教会转给伪满洲国,改称伪满洲国基督教联合本部。新中国成立后, 教会自主发展,各教派联合到这里做礼拜。“文革”时期,被单位占用。 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1996年,由社会各界捐款,拆除原来的大礼拜堂, 重新修建了一个三层的爱尔兰建筑风格的大礼拜堂,1998年正式使用,可容纳6000人。现吉林省、长春市基督教协会均设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