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中醫口中的發物,指的可能是這六類食物

妙姐高二才發水痘,於是我媽便給我熬了一碗“發物湯”,稱具有治療效果。

我滿懷著痊癒的期待,把湯喝得一滴不剩。然而,發物湯並沒有治好我的病,反而使得症狀加重了,滿臉都長滿了痘子。

這時候我媽終於想起來帶我去看病了,醫生嚇呆,問我媽給我吃了什麼,怎麼會弄得這麼嚴重,說一般年齡大的人生水痘不會這麼嚴重。

我媽便把發物湯一事說了出了,醫生一聽臉都綠了,教訓了我媽一頓:“並沒有發物湯的說法,你這是拿孩子的身體開玩笑。”

在生活中,“發物”這個說法很常見,生病的時候也常聽到長輩們叮囑我們不要吃發物。那發物到底是什麼?

水落石出:中醫口中的發物,指的可能是這六類食物

“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所謂的“發”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助發”。因此,容易誘發某些舊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統稱為“發物”。

“發物”具有激盪人體氣血的作用,容易導致人體氣血失常,使疾病惡化或反覆發作,通常泛指辛辣、燥熱、生冷、肥甘厚味的食物,那麼什麼食物屬於發物呢?

一份發物對照單:

水落石出:中醫口中的發物,指的可能是這六類食物

拋開中醫的說法而言,現代醫學當中並沒有“發物“這一說法。但在平時生活中仔細觀察卻總能發現,有些人吃了魚蝦,其過敏就會加重;有些人吃了牛羊肉,其痔瘡就會復發。這到底是為什麼?

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有學者曾歸納起來並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是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出生理劑量時可以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從而引起舊病復發。

第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如海魚、蝦、蟹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蕁麻疹、溼疹、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發作,有時豆腐乳也會引起人體的哮喘病復發。

第三是一些食物的刺激性太強,易引起機體炎性感染病灶的炎症擴散。

如酒類、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極易引起人體炎性感染病灶的炎症擴散、疔毒走黃。

沒有錯的食物,只有不適合的吃法!是不是發物要根據自身體質來判斷。而且,發物在人患病期間並非絕對忌口,因為它們雖能誘發或加重某些疾病,但另一方面又能借助其“升發”的特性來治療某些疾病。如麻疹初期,疹子透發不暢,使用蘑菇、竹筍等,可起到助其透發、縮短病程的作用。

水落石出:中醫口中的發物,指的可能是這六類食物

那麼我們生病的時候應該怎麼吃呢?

我們生病時需要合理地進食,而不是盲目地禁食。有的病人輕信民間傳說,忌口過於嚴格,幾乎所有腥羶食品及果蔬都不進食,有的甚至只吃米飯、饅頭、鹹菜,以至於引起嚴重的營養不良,加重了病情,得不償失。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該不該吃,聽醫生的。

如果醫生特別叮囑了不要吃什麼或者不能喝水,就別因為擔心患者營養跟不上而偷偷“進補“,醫生是會考慮到病人治療疾病和顧全營養的需求的。如果醫生沒有特別叮囑什麼不能吃,那麼病人就可以吃些有營養的食物。因為有營養、比較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有利於補充病人的疾病消耗。目前暫沒有太多的有效證據說明”發物“會影響到病人的疾病康復。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希望大家不再盲目相信所謂的發物。

身體好的時候,要均衡營養,合理飲食,盡情地享受美味與健康。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更要注意“吃好“來補足營養,而不是盲目忌口 。

總而言之,在生活中不要盲目地相信“發物“,而要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並利用好它,這樣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何以蓓;湯軍,中醫“發物”的概念、分類及其臨床意義,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1-15

[2]朱飛葉;謝冠群,中醫飲食禁忌發物探討,中華中醫藥雜誌,2018-07-01

[3]馬瑛,談談“忌口”與“發物”,中醫健康養生,2017-0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